陳麗陽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人的性別和性別角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性別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然屬性,而性別角色是通過社會化的歷程創造和重組出來的一種社會屬性,根據這個社會屬性判斷男女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雙方該承擔的義務。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思想的解放,男女扮演的社會角色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小,平等的意識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之中。人們越來越注重性別方面的平等,于是,男女平等成為當代社會所追求的目標。這種平等表現在各個方面,比如服飾、發型、生活方式等。越來越多的女性也開始重視平等的服裝穿著,同時內在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等慢慢趨于中庸[1]。
“中性化服裝”即“無性別化趨向服裝”(Unisex),指女裝與男裝款式相同或相似。中性化服裝可有女著男裝、男著女裝或男女同款,在服裝中不再有明確的性別區分。“中性服裝”這一流行方式第一次出現是在20世紀的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于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迅速,經濟體系逐漸趨于成熟,形成了新的工業資產階級,與此同時,女性希望參與社會生活,出現了更多個性化的服裝,西歐女裝的中性化初露端倪,出現了類似于今天現代女服主流的成套男式女裝的款式。19世紀末,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改變了以往的穿著觀念,到20世紀,男女平等關系已經近乎形成。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性化服裝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服裝款式、廓形以及穿著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變化。Coco Chanel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她將男裝元素融入于女裝設計之中,掀起了一股新潮流(圖1)。

圖1 成套男式女裝款式
20世紀50年代,由于搖滾樂的流行和機車文化的興起,服裝設計元素跟隨時代流行的趨勢發展(圖2)。20世紀60年代,“中性服”一詞在各大媒體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圖3),“年輕風暴”(Counter Culture)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牛仔褲、喇叭褲的發展加速了服裝中性化趨勢的發展。與此同時,摩茲風的迅速蔓延影響了世界范圍內的時尚潮流和服裝款式。摩茲風推崇“Less is more”,讓服裝設計的理念和發展簡單化,這讓追求中性風格的女性紛紛加入,進一步推進了中性風格的發展。許多崇尚摩茲風格的男性和女性跨越性別的偏見,撕下社會固有認知的標簽,男性開始用眼線、眼影、睫毛膏等,女性則穿男性同款的襯衫、工裝褲。正是由于這一年輕群體對潮流的追求,中性化時代終于拉開帷幕[2]。

圖2 機車文化時期的流行服裝

圖3 “中性服”
20 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盛行給中性文化添上了一筆新的色彩。在波普藝術和摩茲文化的影響下,服裝色彩偏向明亮而鮮艷,最具代表性的是類似軍裝制服款式的服裝。這類服飾全部使用色彩鮮艷的絲綢和花緞作為面料,仿佛在告訴世界,色彩艷麗的服裝不再是女性的專屬,這些身著艷麗服裝的男性和女性跨越性別偏見,寓意男女平等,中性服裝(Unisex)意識的革命席卷了整個流行世界。
中性服裝風格的設計在于混合男裝女裝的設計元素,將這類設計風格融入服裝的款式、顏色、面料、質地、圖案等各個方面,不再以社會偏見將某一類的服裝特性歸屬在性別之下,不再用服裝凸顯男性或女性的身材特點或是適應男性和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中性服裝也可以理解為無性別服裝,讓男性服裝特色與女性服裝特色產生碰撞。無性別服裝也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是指在人們自由選擇穿著方式和搭配時,不能明顯看出男女服裝的區別,而狹義是指在跳脫性別的基礎上男女都可以穿的服裝。男女平等思潮的影響改變了服裝風格的走向,讓思潮引領潮流,讓潮流引領服裝。按照性別角色功能的標準和當地社會環境下的中性服裝,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3]。
偏女性化的男裝是指款式、色彩、面料等不再局限于男性服裝常用的范圍之內,打破傳統的思維局限,讓裙裝、胸衣、蕾絲、粉色等不再是女性的專屬標簽,將傳統的女性元素融合在男裝設計里,進行跨性別的大膽創新和前衛設計。比如2015年秋冬的Gucci,大膽地運用所謂的女性元素進行設計,高領上的褶邊、紅色蕾絲、緊窄小一號的夾克等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像是“男孩偷了女孩衣柜里的衣服”,這種設計則是典型的偏女性的男裝風格。
中性化男裝是指具有明顯男性特征的服裝,但是融入少量的女性服裝元素,同時也可以是男女同款服裝的男款版型服裝。這類服裝的著裝者可以看出有“雙性化”的角色特征,在17~18世紀的歐洲巴洛克時期,英國王室貴族所穿的禮服便有蕾絲、花邊、褶皺,衣服色彩鮮艷明亮。1967年,設計師哈代·艾米斯提出“孔雀革命”的口號,從此之后,豐富的色彩不再只是出現在女裝設計里,男裝不再只是采用單調的黑白灰色,而是大膽使用多元色彩,這就使得中性化男裝運用顏色和女裝設計元素,將時裝設計得更加多元化[4]。
偏男性化的女裝與偏女性化的男裝大相徑庭,同樣在女裝設計里女性元素不再明顯,比如使用常用在男性服裝設計范疇內的款式、顏色等,設計出新的女裝,不再強調女性的身材、陰柔之美。女性也可以有堅強和陽剛的一面,可選擇的服飾不限于裙裝,比如女性穿的工裝、西裝、朋克元素的皮衣、褲裝等。在色彩方面,采用簡潔的黑白灰,不再運用色彩明亮的顏色進行設計,比如日本的設計師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以黑白灰、純色、簡潔的剪裁來設計女裝,而非繁雜的裝飾。他們運用西方人不熟悉的造型,大量采用黑色,以全新的手法處理布料和衣服。
中性化女裝是指具有明顯女性特征的服裝,但是融入少量的男性服裝元素,同時也可以是男女同款服裝的女款版型服裝。這類服裝的著裝者可以看出“雙性化”的特征,比如運用男性款式來設計女裝、西裝、工裝、皮衣等,但在設計這些款式服裝的同時,變化一些細節,使其更加有女性特征,比如收腰,碼數適合女性,凸顯女性身材曲線,顏色以黑白灰為主、明亮顏色為輔,讓男性色彩與女性色彩、男性款式和女性線條相結合,產生更加能凸顯女性氣質和女性魅力的設計。比如香奈兒女士設計出的傳世經典香奈兒套裝,將西裝領去掉改為圓領,運用西裝設計的同時考慮到女性穿著的舒適程度,運用了男性設計款式的同時,又充分展現了女性的曲線,贏得了全世界女性的青睞和“女性一生必須擁有的套裝”的美譽。
雙性服裝處于男性與女性風格的中間位置,即男女都可以穿的服裝,男女同款,不分男碼女碼,沒有強調身材曲線的設計,沒有太多的裝飾、花邊等,強調簡潔大方,給人一種隨意自然的舒適感。H型服裝自上而下不收腰的設計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寬松舒適和簡單也是中性服裝常運用的設計手法,色彩上既有明亮的顏色也有黑白灰的顏色,顏色盡量單一,但黑白灰仍是中性服裝的主色調。“Less is more”同時也是中性服裝所遵循的一種理念,在圖案設計上,經常使用簡約的格子紋、條紋、幾何紋路等,比如現代快時尚品牌優衣庫的部分設計,不分男女款、顏色單一、不使用撞色和搭色、服裝寬松舒適、款式簡潔大方,這正是現代服裝的潮流[5-6]。
當代社會以男女性別作為區分人類的一種符號,并借此區分男女在社會上不同的分工和角色,男性和女性除了身體結構不同之外,心理方面其實都是相同的,只是偏見和社會規則區分了人類。這種觀念滲透到了服裝領域,并且規定了男性符號和女性符號,但這些符號都是人類自主設定的規則,可以走出性別的二元論和傳統性別概念的思維,從偏見里跳脫出來。中性服裝是從無性別思潮里衍生出的一種行為方式和表現,這些行為的本質是追求男女之間的平等和對性別的尊重。性別是流動的,要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要被他人和社會規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