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館的秘密
著者:藍慶偉
ISBN:978-7-308-19597-3
出版發行: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年4月
責任編輯:平靜、趙偉
文字編輯:胡雅靜
定價:48.00元
本書是一本實用而有趣的參觀美術館指南。全書以參觀順序為敘述視角,以“走進美術館”為開始,“走出美術館”為結束,貫穿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后三個不同過程,全面展現美術館不同功能區所蘊含的巧思與細節,讓你“看懂”美術館的別具匠心。
不僅如此,在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日益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之一的今天,本書通過闡述“在美術館,做些想做的事”“建一座博物館”等延伸性的藝術行為,以期引導公眾從單純的參觀轉向積極的參與,從被動地獲取知識轉向主動地探尋知識。

60年代的興起
著者:[美] 托馬斯·克洛
譯者 : 蔣葦 / 鄧天媛
ISBN: 9787558039317
叢書: 鳳凰文庫·藝術理論研究系列
出版發行: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年6月
定價: 108.00元
20世紀60年代是異見紛爭和對抗的年代,同時伴隨著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的社會秩序興起,也是一個最具活力、最為開放、自由的年代。
如果20世紀的兩場戰爭是人類文明內在危機的集中爆發,20世紀50年代是戰后修復和重建家園,那么,20世紀60年代則是對這場災難背后的整個現代化工業、經濟、文化、政治的全面反思和對未來的全新探索。
關于這個時期的藝術革新與發展,《60年代的興起》一書作出了透徹深刻的詮釋。
在劇烈動蕩的時期中:從1955年開始,紐約畫派末期萌發于主流藝術之外的當代藝術,到60年代末的觀念藝術,從賈斯帕 · 約翰斯和勞申伯格到艾娃 · 芭比茨、羅伯特 · 史密森、丹尼爾 · 布倫,書中詳細梳理了涌現在這一時期的新藝術形式,如波普、偶發、拼貼、裝置、純色藝術、極簡主義、大地藝術等,以及情境國際、激浪派等文化團體和流派,呈現出當時多重文化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蓬勃風貌。
本書將這一系列的藝術發展置于政治、種族、身份、性、藝術市場、消費主義等時代的社會語境中,深入發掘藝術形式和作品內涵的文化語義、藝術與政治的關系。正是在20世紀60年代這個文化沖突和變革集中爆發的時期,催生了藝術的許多可能性,奠定了當代藝術的格局。

在博物館的廢墟上
著者:[美]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
譯者:湯益明
ISBN: 9787558039270
叢書: 鳳凰文庫·藝術理論研究系列
出版發行: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年6月
定價:98.00元
藝術作品的意義由什么決定?它是否永遠與作品共存?通過作品的呈現,作品的意義是否從外部不斷地被建構與重構?從自主的現代主義客體到后現代主義對機構批判的歷史轉變,從藝術作品到話語語境的歷史轉變,正是本書作者道格拉斯 · 克林普(Douglas Crimp)的論文以及路易斯 · 勞勒(Louise Lawler)的攝影所表現的主題。
本書為道格拉斯 · 克林普代表作,也是其著作的第一個中譯本,收錄作者關于歐美博物館體制及后現代藝術的重要論文。涵蓋藝術與攝影、后現代主義、酷兒理論、藝術博物館多個領域,是一部文采斐然,極具挑釁思考的著作。書中借助馬克思、本雅明、阿多諾等哲學家的理論,分析藝術品所寄身的藝術機構、公共空間、博物館及其藝術體制。試圖以米歇爾 · 福柯“知識考古學”的方法,考察現代主義時期以來歐美的博物館,以此建構“博物館考古學”。
克林普將博物館作為藝術的現代主義的典型機構,考察其歷史起源與當前的轉換。通過廣泛地對藝術實踐進行分析,包括藝術家、批評家與策展人的,還有歐美國際展覽以及新建或翻新的博物館中的藝術實踐,詳盡闡述了后現代主義的新范式。
路易斯 · 勞勒(Louise Lawler)的攝影作品與全書相得益彰,強化了現代主義的藝術拜物教,暗示了圖書與藝術品、圖書館與博物館之間的聯系。

蘇聯設計時代1950—1989
編著:英國費頓出版社/ 莫斯科設計博物館 供圖
譯者: 任夢欣
ISBN: 9787514618266
出版發行: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年6月
頁數: 236
定價: 98.00元
本書收錄了自1950年—1989年以來近40年間350余件選自莫斯科設計博物館的蘇聯設計作品。從大頭娃娃巧克力糖紙到奧運會吉祥物米莎熊,從四面體牛奶盒到伏特加酒瓶,從噴霧香水到發條剃須刀,從金屬網兜、圖拉縫紉機到咖啡研磨器、土星真空吸塵器,從鱷魚根納和大耳猴切布拉什卡到機械棋鐘、遙控車,從真空管收音機到臺式電話,從飛行手表到基輔微型相機,從社會意識海報到時尚電影雜志,展現了蘇聯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于以往常見的設計類圖書,本書另辟蹊徑,按照“民眾”“國家”和“世界”三大主題編排內容,是一場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展現蘇聯社會變遷的特殊感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