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筆柳 Shao Biliu
本次云論壇以“四川美院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回顧展”為契機,繼而生發了關于青年藝術生態中各個不同角度的話題討論。在第一場對談中,四川美院美術館館長何桂彥首先介紹道,“川美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從2013年起至今已走過了八年的時間,‘辟新·更生——川美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回顧展(2013—2020)’對這段時間的藝術家創作進行了回顧與梳理。自2019年開始,該計劃由川美美術館接管,并實行策展人制度,希望通過美術館為年輕藝術家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受到更多國內評論家、藝術機構的關注。”同時何館長還提到,美術館計劃聯合“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明天雕塑獎”“羅中立獎學金”“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四個青年藝術項目,促進多種要素的碰撞融合,實現各項目平臺的聯動共振,共同構建四川美院青年藝術生態系統。
廣州美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介紹了廣州美院美術館策劃的社區美術館等廣東地區的藝術駐留計劃,同時他表示,“希望川美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能夠和全國各大院校、珠三角的駐地計劃聯動起來,建立一個更有效的、更長遠的互訪、互相交流機制,使兩者之間生態的對話更加強烈。”
四川美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尹丹發言說,“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給川美的當代藝術創作帶來了很重要的助推力,培養了很多今天在藝術圈非常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這是四川美院幾十年來在當代藝術領域投入很大精力的一個結果和紅利。”
作為第一屆川美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的入選者,以及‘辟新·更生——川美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回顧展(2013—2020)’策展人之一,四川美院造型藝術學院教師王鵬杰介紹了展覽的四大主題版塊,他說:“藝術家在駐留期間和所有的狀態都停留在所謂辟新和更新的價值取向,一方面希望開辟出新的道路;另一方面希望通過不斷反思更新自己的審美、觀念,來提升自己所創造的價值。”
討論中國青年藝術不可回避的時期是20世紀80—90年代,其中最核心的現象或特征則是青年藝術群體。本次論壇第二場對談以青年藝術群體為主題,回顧了1980—1990年期間青年藝術家群體的生存狀態與創作歷程,為今天的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與思考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關于青年藝術群體的特征,論壇嘉賓天津美院副教授高嶺說,“20世紀80年代的藝術群體首先是有強烈的地域性;其次這些群體不以物質性的現實功利為目的,而是懷抱一種人文的理想主義聚集在一起。”四川美院教授俞可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產生多個藝術群體的原因,第一個是因為突如其來的社會轉型給了年輕一代的青年藝術家極大的沖擊,需要集群去抒發自己的理想。另外一個原因是延續過去集體創作的方式,例如最典型的群體創作作品《收租院》。同時,俞可教授補充道,“我們在討論80年代的藝術群體時,還應該關注群體之外的藝術家以及藝術現象,比如宋東、徐冰、蔡國強等。此外,藝術市場是藝術生態里面非常重要的環節,20世紀80年代藝術市場的體驗也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可認識的基礎,也是青年藝術家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
四川美院美術館何桂彥館長將青年藝術群體發展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民間非體制的自發階段。“星星美展”直接影響了第二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期青年藝術群體井噴式的發展。這個階段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年輕一代評論家開始參與介入,這些評論家雖然跟藝術家都差不多的年紀,但他們手里面大部分掌握許多媒體資源。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進入后藝術群體化的階段。圓明園藝術聚集區、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代表的新生代、20世紀90年代的東村等是該階段值得討論的群體。2000年以后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生態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階段有了商業化的邏輯背景、美術館時代帶來的各種機遇以及職業藝術家身份等新的特征。
討論當下藝術群體的發展與變化時,俞可教授表示,“美術館和畫廊在今天的藝術生態里仍然是主導者,好的畫廊會把藝術家聚集在一起,整合媒體、策展人、批評家,他們的藝術家要定期聚會,群體被隱形了。我覺得藝術這個版塊可能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力量的構成,我們要占領哪一個地方的時候,群體仍然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因為藝術生態開始專業化了。”何桂彥館長則認為,“20世紀80年代如果還是自發,到了85新潮美術的時候,話語權在幾個核心的評論家和藝術群體組織者手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個推動權或者話語權是在策展人手里,但是2000年以后,在金融危機沒有來之前,這個推動在美術館館長手里,在2008年以后金融危機時代,就在超級畫廊的手里。”
論壇的后五場對談以青年藝術生態為主題,分別從批評與策展、當代藝術寫作、收藏與推廣以及青年藝術家的創作邏輯與未來發展五個不同維度展開深入討論。
1.批評與策展。
對談嘉賓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林認為,“理論思想、方法、知識儲備是策展人最重要的一個素質部分,策展不能變成一種純粹的操作性的活動,必須要有問題的意識來支撐,同時包含反思性與批判性的視野和獨立自主的學術精神。”四川美院副校長焦興濤表示,“我認為可以更多地從藝術世界外部來看待策展和批評,這兩件事情對這個世界與社會具體發生的聯系方式,除了通過藝術制度和藝術世界本身起作用之外,有沒有更多的可能,這可能其實是我在展覽和相關藝術項目中比較關心的話題。”“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鮑棟先生認為評論和策展的身份是歷史化的,是在歷史中出現的,并且會在歷史中消亡。策展的工作和策展性的思考已經泛化到所有的藝術工作者身上去了,他們和具體的藝術生態關系越來越弱,變成一個策展人圈子的知識競賽,我們有時候叫做所謂的“知識生產”。
2.青年藝術引發的當代藝術寫作。
關于青年藝術引發的當代藝術寫作對談邀請了北京工業大學青年教師高遠、四川美院通識學院青年教師匡景鵬、四川美院藝術人文學院李庚坤參與討論。對話先從青年藝術的概念入手,強調了青年藝術的先鋒性、前衛性與反叛性。同時幾位嘉賓談到一個共性,青年藝術不是一個年齡問題,是一種價值取向,為整個社會提供不同的視域和可能性。對談后半部分還討論了當代青年藝術受制于展陳系統和機制,青年還有怎樣的可能、何以使青年更青年、藝術史是敘事的泛化,青年藝術家應該以怎樣的邏輯開展自我的工作方式等相關問題。
3.青年藝術的收藏與推廣。
在青年藝術的整個生態中收藏與機構的推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推動生態可持續地發展的重要動力。對談邀請了站臺中國負責人陳海濤、青年藝術100總監彭瑋、常青藤計劃發起人姜大方就青年藝術收藏標準與大眾審美趣味、中國青年藝術收藏的幾個重要時間節點、收藏青年藝術的藏家類型、青年藝術推廣與當代文化格局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4.青年藝術家的創作邏輯與未來發展。
圍繞青年藝術的創作與未來發展方向論壇邀請了《當代美術家》執行主編韓晶、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青年教師沙鑫、藝術家張有魁、藝術家張釗瀛、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林書傳、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城市研發中心策展部主任宋振熙、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理論工作室研究員姜俊等嘉賓共同參與對話。
在互聯網、大數據、智媒體的當代文化語境中,青年藝術家對現實環境的感知體驗、社會關注視野、創作媒介表達方式、技術手段已發生轉變。當代青年藝術家不僅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青年藝術家需要不斷地重塑現代性,在當下既定的藝術史邏輯中發現有效的問題,在面對當代的場域中構建有效的創作方法,形成自我的藝術語言體系與表達創作邏輯,構建自我主體的的認定、反省與批判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