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紅玉 (甘肅省卓尼縣第一中學)
肖邦,是19世紀波蘭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1]鋼琴作品其中有:前奏曲24首、練習曲27首、波洛涅茲舞曲19首、敘事曲4首、瑪祖卡舞曲60首等。肖邦一生的創作,深刻的揭示了一位作曲家在吸收古典音樂精華的同時,所走創新之路。他賦予了上述創作領域中的作品新的生命力,并且以獨特的構思、細膩的織體,以及匠心獨運的和聲語匯,讓其鋼琴作品具有超高的藝術性。肖邦的鋼琴音樂在曲式結構上擁有其獨有的特征,[2]其作品僅以體裁為名,沒有文字標題,然而卻極富詩意,每一首作品都好似一首絕美的散文詩,這種獨到的創作手法和細致的刻畫意境,是后人無法逾越的“天河”。[3]
1830年,肖邦為了在藝術上有更好的發展,攜一杯珍貴的泥土,永遠地離開了祖國,前往維也納深造。期間,他得到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后,陷入了極度的悲憤中,在這種特殊情感的震懾下,創作了著名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這首樂曲由復三部曲式寫成,主部開始時,右手高聲部以一個強有力的屬七和弦進入,給人以緊張、突兀之感,但卻形象袒露出作者心中的“吶喊”。左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下行,表現出波蘭人民對戰爭的反抗和自己對祖國遭受奴役的憤恨之感。(見譜例1)

中部音樂逐漸向上發展,推動高潮的出現,表現出作者的悲憤之情,似乎華沙起義爆發時的場面,瞬間在眼前重現。再現部力度對比明顯,引用了三連音的音型,使得音樂情緒復雜多變,時而怒發沖冠,時而低婉哭訴。(見譜例2)
是什么樣的力量讓肖邦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我想正是那份真摯的民族情懷與痛徹心扉的時代感悟,讓其音樂作品更具特色。

肖邦的瑪祖卡舞曲,是根據波蘭民間舞曲進行創作的。[4]它源于三種不同性格的三拍子民間舞曲:力度較強、速度較快、重音多變的瑪祖卡;重音位置常在每兩小節中第二小節尾拍上的、輕快的奧別列克;重音位置多在首拍上的、平緩的庫雅維亞克。肖邦的瑪祖卡舞曲,基本上有兩種形式:第一,音樂情緒中,鄉土氣息十分濃厚,古樸典雅(如作品7之1);第二,微帶浪漫主義感傷的色調,和聲和旋律處理別致,表情細膩,作品中城市氣息較多。作品7第1首,采用回旋曲式。主部主題旋律輕快,具有一定的歌唱性,以瑪祖卡舞曲特有的附點音型節奏和節拍重音在第二拍上的重拍轉移形式,使得樂曲極富波蘭民間特色,而裝飾音的大量使用,又讓旋律更有靈動性和抒情性。第一插部(見譜例3)旋律較為活躍,但力度和裝飾性都沒有主部強烈。第二插部(見譜例4)旋律在f小調上展開,加上左手的空五度持續,讓旋律變得暗淡憂郁,從而表露出作曲家苦悶與傷感的氣息。

瑪祖卡舞曲的創作,伴隨了肖邦的一生,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用充滿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和對親人的無限思念的最后兩首“瑪祖卡”作品,詮釋了愛國主義的真諦,同時,結束了他在不尋常創作路程上的輝煌一生。
波羅涅茲舞曲,也被稱為“波蘭舞曲”,是肖邦民族情愫“強烈爆發”的特殊體裁。它來源于波蘭歷史上的貴族在舉辦沙龍時,所用的伴舞音樂,在19世紀特殊的波蘭歷史環境條件下,人們賦予了該音樂作品新的使命--“愛國主義”。肖邦摒棄了華沙時期同類作品中的趣味傾向,將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融入作品中,將波洛涅茲舞曲發展成為內容深刻的、有英雄氣概的新的藝術形式,也從而映襯一位祖國被奴役的愛國者的悲壯和凄涼的情懷。作品40之1,為A大調波洛涅茲舞曲,是一首莊嚴雄偉、勝利的凱旋歌,雖為三拍子,但依然有著進行曲般的風格特點,因此又被人們稱為“軍隊波蘭舞曲”。作品40之2,是哀嘆祖國淪亡的氣勢嚴峻、情感壓抑、悲壯憤恨的悲歌。作品53,是一首強有力的、斗志昂揚的民族頌歌,在回眸民族輝煌的往昔中得到精神上的支撐?!督礎大調波洛涅茲舞曲》采用復三部曲式寫成。主部:降A大調,在階梯式力度的推動下,以氣勢磅礴的英雄主題進入,形象地揭示了一種頑強拼搏、誓死斗爭,力保國土完整的民族精神。(見譜例5)

中部:轉向遠關系調E大調,形成了與主部在調性上的對置關系,使得音樂產生強烈的對比,生動的展現了一副短兵相接的戰斗畫面:起初,左手以重復八度的十六分音符奏出了輕快的馬蹄聲,而后,速度逐漸加快、力度逐漸增強,匯聚成了“千軍萬馬”的小高潮;右手在主旋律聲部奏出類似進軍的“號角聲”,彰顯了始終如一的英雄氣概。再現部:回到降A大調。通過織體、和聲、力度對比等動力因素的匯集,氣勢逐漸增強,把樂曲推上高潮,最后在勝利凱歌中結束全曲。
敘事曲起源于中世紀的定型詩,[5]肖邦的敘事曲屬于單樂章大型體裁樂曲,與浪漫主義詩歌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賦予了這種音樂內涵上的標題性。例如《g小調敘事曲》在創作時,受到了《康拉德·華倫洛德》(密茲凱維支的長詩)的啟發。因此,樂曲描述了一位不愿忍受祖國遭受外族奴役,從而以身殉國的“民族英雄形象”?!秅小調敘事曲》創作于華沙起義失敗后不久,是肖邦內心情感變化最貼切的表現。肖邦把原先用于聲樂作品中的敘事曲體裁借來,用到鋼琴敘事曲的創作中,開創了器樂敘事曲體裁的先河。《g小調敘事曲》采用奏鳴曲式,前7小節為引子,開始透露著莊嚴、沉重的意味,從第3小節開始出現了嘆息、悲傷的音調,音型向下模進,調性色彩變暗,這是肖邦典型的浪漫主義音調。第8小節進入呈示部主部主題,音樂情緒平靜穩定,略帶傷感的嘆息。連接部分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音樂的緊張度加大,漸漸激動起來;第二部分音樂從“稍快些”到“加急的”,表現出連接部音樂不穩定的過渡性質。副部在“暴風雨”般的連接部后,音樂進人到另一個境地--婉轉抒情。結束部,則相當于是副部的補充段落。展開部從a小調開始,主部主題有著濃郁的悲劇色彩,而副部主題則將這種積蓄已久的深沉力量瞬間爆發出來,表現了一種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再現部是倒置的動力再現,為了使作品戲劇性沖突更有張力,調性設置并不在主調上。這也顯示了作曲家在音樂作品內涵和音樂作品矛盾沖突等方面特殊的結構處理方法。
綜觀肖邦的音樂創作,我們不難發現貫穿于始終的鮮活動機——“民族性”。這條主線不僅成就了肖邦在音樂創作中的輝煌地位,而且影響了浪漫主義其它各國的作曲家們對民族音樂的探索,是當今廣大鋼琴演奏者爭相彈奏的藝術珍品。[6]肖邦的音樂作品中多表現對祖國淪亡的沉痛與悲哀,對民族遭受奴役的苦悶與悲憤,以及對故鄉、親人的眷戀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