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珍
(云南聯頓婦產醫院,云南昆明 650000)
在分娩過程中產婦會有劇烈的疼痛感,這種反應會直接誘發出現內分泌系統、免疫功能異常并導致出現不良妊娠結局[1],為保證整個分娩過程順利[2],有效控制產婦分娩過程的疼痛感是目前臨床學者中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在臨床應用硬膜外分娩鎮痛的情況并不少見,且其臨床價值已經得到驗證[3]。該鎮痛方式將麻醉藥物持續性的泵入到患者體內,對于疼痛神經傳導有令人滿意的阻斷效果,硬膜外分娩鎮痛除了有效的鎮痛效果,還能夠避免產婦機體因為分娩而出現的應激反應,降低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12月云南聯頓婦產醫院收治的80例給予硬膜外分娩鎮痛干預陰道分娩產婦進行觀察,結果如下。
選取云南聯頓婦產醫院2018年1至12月收治的80 例接受硬膜外分娩鎮痛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產婦平均年齡(27.8±6.0)歲;平均孕周(39.6±2.1)周;平均體質量指數(BMI)(24.5±4.2)kg/m2。納入標準:麻醉前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評價為Ⅰ級;孕周38~41周;確認并無硬膜外阻滯相關禁忌癥。排除標準:合并有妊娠高血壓疾病,研究前1周內曾應用其他鎮痛類藥物,合并有感染性等重大疾病,內分泌功能異常;胎兒發育異常。本次研究經云南聯頓婦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所有產婦均采用硬膜外分娩鎮痛協助分娩,具體步驟如下:產婦保持左側臥位,檢查宮口擴張情況,擴張至3 cm時,麻醉醫生取L2-3間隙做硬膜外穿刺,將硬膜外導管固定在產婦背部,用1%利多卡因(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9049,規格:15 mg)5 mL作為實驗劑量,確認導管處于硬膜外腔,通過硬膜外推注方式為產婦應用0.125%羅哌卡因(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690,規格:10 mL∶75 mg)以及5 ug/mL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43315,規格:2 mg)10 mL,與電子自控鎮痛泵相連接,通過連續性硬膜外用藥方式給予0.1%羅哌卡因、1.5 ug/mL芬太尼10 mL,泵入速度為12 mL/h。醫護人員定時觀察產婦宮口擴張情況,當宮口開全時關閉電子自控鎮痛泵。胎兒娩出后再次開啟鎮痛泵,避免會陰縫合時產婦疼痛感,縫合結束后停止用藥,麻醉平面一般不超過T10[4]。
分別在以下時間段對產婦各項指標進行檢測,宮口擴張2~3 cm(T1)、宮口開全時(T2)、胎兒分娩過程中(T3)、胎兒分娩后(T4)。
在分娩期間,應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量表對產婦的疼痛感進行評價,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則說明產婦感受的疼痛感越嚴重[5]。
對產婦血液中的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等炎癥因子進行記錄與分析。
產婦補體C3及補體C4水平可利用特定蛋白分析儀進行檢測評估。
檢 測 產 婦 的T淋 巴 細 胞,包 括:CD3+、CD4+、CD4+/ CD8+。
對于實驗所需要數據均輸入Excel表格中,同時應用統計學分析處理的數據輸入專業軟件SPSS 23.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著硬膜外分娩鎮痛措施的應用,產婦疼痛感明顯下降且整個分娩過程保持穩定狀態,T1分數(8.9±1.7)分,T2(2.2±0.5)分,T3(2.6±0.5)分,T4(2.4±0.3)分。相對于給予硬膜外分娩鎮痛前,產婦后面各時間段的炎癥因子均有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各時間段硬膜外分娩鎮痛產婦炎癥因子數據比較(±s)

表1 各時間段硬膜外分娩鎮痛產婦炎癥因子數據比較(±s)
時期 IL-1β(pg/mL) IL-6(pg/mL) Hs-CRP(mg/L)T1 111.6±10.1 50.8±8.7 8.9±1.2 T2 142.6±8.9 60.5±10.4 12.6±2.2 T3 152.6±9.3 63.8±11.8 17.4±4.2 T4 181.1±13.1 76.5±14.3 23.9±6.5 P 0.00 0.00 0.00
硬膜外分娩鎮痛后產婦補體水平指標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時間段硬膜外分娩鎮痛產婦補體數據比較(±s,g/L)

表2 各時間段硬膜外分娩鎮痛產婦補體數據比較(±s,g/L)
注:與C3比較,*P<0.05。
時期 C3 C4 T1 1.4±0.1 0.3±0.1*T2 1.0±0.1 0.2±0.1*T3 1.0±0.1 0.2±0.1*T4 1.0±0.1 0.3±0.1*P 0.00
硬膜外分娩鎮痛后,產婦免疫功能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時間段硬膜外分娩鎮痛產婦免疫功能水平數據比較(±s)

表3 各時間段硬膜外分娩鎮痛產婦免疫功能水平數據比較(±s)
時期 CD3+(%) CD4+(%) CD4+-CD8+T1 59.3±9.5 43.8±8.4 1.4±0.3 T2 55.8±9.3 41.2±8.5 1.3±0.3 T3 52.4±8.6 36.9±7.6 1.2±0.3 T4 52.4±8.7 38.2±8.0 1.2±0.3 P 0.00 0.00 0.00
文明生育觀念的提出,使得人們對于產婦的分娩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而保障產婦分娩質量的關鍵點之一在于緩解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隨著學者對醫療的不斷深入研討,硬膜外分娩鎮痛在臨床學中已得到廣泛認可,通過在硬膜外腔置入導管,并與電子鎮痛泵相互連接為產婦用藥干預,但大部分研究針對產婦的出血、發熱還有產程等進行觀察和數據歸納,而對于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生理指標影響研究卻相對較少[6]。
本研究中產婦在接受分娩鎮痛干預后,疼痛程度得到有效緩解,說明該鎮痛模式的有效性,由于麻醉鎮痛藥物在硬膜叢中與神經根的直接接觸,降低了盆底肌肉作用以及陰道張力,促使宮頸擴張加快,最終達到鎮痛效果。
本次研究還對分娩產婦各個時間段血清炎性因子、補體水平以及免疫功能指標進行檢測,與硬膜外分娩鎮痛前,鎮痛后各時間段的炎癥因子均較前有顯著升高(P<0.05)。產婦分娩過程中,通常伴隨著強烈的疼痛感,此時機體易釋放大量的炎癥因子,持續釋放的炎癥因子會促使產婦疼痛敏感度提升,進一步加深產婦對疼痛的主觀感受。由此可知疼痛、炎癥因子還有應激反應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性,這也和成昌君等[7]學者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炎癥因子、補體水平和免疫功能等對產婦整個分娩過程中的影響進行分析,產生疼痛后機體釋放炎癥因子,而炎癥因子大量分泌則會提高產婦疼痛敏感程度,進入惡性循環,兩者存在統一性。而硬膜外分娩鎮痛能夠減緩炎癥因子釋放,達到鎮痛作用。IL-1β、IL-6以及hs-CRP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炎癥因子,其含量常作為臨床學中機體應激程度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婦進行炎癥因子指標檢測,能夠了解其分娩過程中的疼痛程度。在本次研究當中產婦隨著時間延長,其體內炎癥因子指標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產婦自覺疼痛感也相應得到緩解。研究中還發現硬膜外分娩鎮痛對于炎癥因子的釋放速率有減緩作用,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從而達到產婦分娩鎮痛效果。接近分娩的時候,產婦自覺疼痛感會緩慢升高,機體也隨之產生應激反應,導致炎癥因子的反應性上升。在對產婦應用麻醉藥物之后,其疼痛神經的傳導被阻斷,產婦自身疼痛感對應下降,機體炎癥因子釋放速率受到控制且有逐步放緩趨勢,產婦此前機體受激產生的炎癥因子堆積,水平呈現逐步放緩的上升趨勢。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及臨床相關研究探索,給予硬膜外分娩鎮痛后產婦免疫功能有所下降(P<0.05),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會出現免疫功能紊亂,且神經調節的變化也會導致產婦機體的免疫功能發生異常。由于疼痛或者手術的影響,會出現應激反應而導致體內指標發生變化,大部分是因為應激反應對交感神經系統造成刺激導致,并且對機體的免疫功能產生調節效果。補體是血清當中具備酶活性的蛋白質,對于調整機體免疫有重要作用,C3、C4因子具有代表性,在機體當中主要發揮著中和病毒,加快吞噬速度還有黏連免疫的作用,是作為免疫反應的效應因子。有研究[8]對分娩產婦進行免疫功能因子進行檢測,提示在整個過程中產婦的免疫相關因子CD3+、CD4+等會逐漸出現變化,提示著整個分娩過程均存在激烈的免疫反應,但一旦指標變化程度過于明顯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在本次研究中可知,在各個時間段雖然免疫因子有所變化,但相對較為平緩且屬于可接受范圍內,提示硬膜外分娩鎮痛對于產婦分娩過程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硬膜外分娩鎮痛對于機體的神經還有交感神經傳導有阻斷作用,增加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速度,控制腎上腺皮質激素指標,通過抑制淋巴細胞反應性來達到改善機體免疫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產婦應用硬膜外分娩鎮痛手段有顯著的鎮痛效果,可緩解疼痛并降低炎癥反應,保證積極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