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鋒
(惠陽三和醫院,廣東惠州 516211)
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臨床上多發于老年人。發病機制是因為人體的鈣調節激素下降,骨質結構存在異常改變,骨骼承受的壓強相對較大,人體在外力作用如撞擊、墜落等高危因素的影響下很容易使患者喪失椎體高度,患者的脊椎也很容易變形,這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療方式尤為必要[1]。臨床當前對此病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本文以64例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即開放手術與微創手術展開治療,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12月惠陽三和醫院收治的64例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8 例,女性14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62.2±2.4) 歲;觀察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2.1±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惠陽三和醫院倫理研究會審核通過。納入標準:①經X線、CT掃描、MRI等影像學檢查及常規的化驗檢查臨床診斷;②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排除標準:①爆裂骨折、骨塊突入椎管明顯壓迫硬膜囊或并發神經損傷癥狀者;②椎體壓縮程度大于90°或伴有重度脊柱畸形者;③脊柱腫瘤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脊柱病理性骨折。
對照組實施開放手術,患者行全身麻醉,取俯臥位,定位:C型臂X線機;部分椎板切除減壓神經根,定位開路上下方椎體椎弓根。為患者采取對應的椎弓根螺釘,保持其長度彎曲度與合理位置,借助轉棒復位后取出釘棒。將攪拌成糊狀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經6個釘道注到3個椎體中,迅速置入弓根螺釘,合理安置縱棒,觀察受傷椎骨水泥流向,確保無硬膜損傷,等骨水泥完全硬化后將螺帽擰緊。上位椎體橫突,可打毛皮質,減壓期間將咬除的椎板骨塊植在橫突間,實現橫突間的融合。患者臥床3周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動,全部患者均結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觀察組查看患者的實際骨折狀況,采用微創手術為患者治療,如:經皮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PKP)、經皮椎體成形術(PVP)。①PVP手術:為患者取俯臥位,借助C型臂X線透視視野尋找脊椎受傷段落的中點,于傷椎弓根外上緣部位對穿刺點進行穿刺,局部麻醉藥物為利多卡因(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4045,規格:5 mL∶50 mg),矢狀面夾角與患者的穿刺針呈10°~15°,利用此針并按照該角度完成穿刺,拔除針芯后放置導針,沿工作套管建立工作通道[2]。在設備中填充術前制作完成的骨水泥,待其黏稠且成絲后透過C型臂視野借助填充設備緩緩將骨水泥置入到患者骨折椎體處。待其全部硬化后撤離工作通道并將敷貼覆蓋上去。保持患者一段時間的俯臥位,待患者下肢正常后返回病房。適當為患者口服抗骨質疏松的藥物對治療加以維持,患者在臥床10 h后適當翻身運動,術后1 d借助輔助用具支撐身體下床運動[3]。②PKP手術執行:為患者行局部麻醉取俯臥位,保持患者腹部于懸空狀態,借助C型臂視野掌握患者脊柱受傷的部位并做好標記,做好消毒工作后,放置穿刺針使其在椎體前1/3的位置,拔出針芯后放入導絲,將穿刺外管拔離,沿導絲部位將擴張套管放入使其進入椎體內,將套管內的導絲撤出。工作通路為外鞘,借助擴張器對骨骼通道進行擴充,放置球囊,打開閥門后對球囊加以擴張,復位后將導管撤離[4]。將術前制作好的骨水泥緩緩置入空腔中,觀察骨水泥的置入狀況,5 min后將套管撤出,進行常規止血,并做好切口縫合。術后1 d借助X光對患者檢查,借助工具輔助患者下床活動。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為患者術后臨床癥狀與疼痛完全消失,X線檢查發現椎體恢復至正常狀態;有效為患者術后的臨床癥狀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偶爾會伴有輕微疼痛,X線椎體檢查后,椎體恢復在60%以上;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未得到明顯緩解,疼痛比較嚴重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藥物治療很難緩解,X線對患者的椎體檢查后恢復不佳。治療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②統計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下床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視覺模擬評分(VAS)、椎體高度。VAS 疼痛評分標準(0~10分)0分:無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③統計兩組患者出現的并發癥(包括肺栓塞、墜積性肺炎、靜脈血栓和切口滲液),計算兩組并發癥發生率。④觀察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借助健康狀況問卷量表(SF-36)為患者出院3個月期間的生活質量展開評估,評價內容主要有:心理功能、身軀功能、社會支持等領域,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96.88%高于對照組6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下床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疼痛評分、椎體高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下床時間(h) 骨折愈合時間(周) 疼痛評分(分)椎體高度(min)觀察組 32 115.11±3.13 133.64±10.27 33.50±2.41 14.11±1.24 2.24±0.34 27.12±1.67對照組 32 138.40±3.25 215.36±12.71 52.42±3.64 18.64±2.37 4.11±0.21 22.14±1.32 t 29.199 28.290 24.517 9.580 26.471 13.23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心理功能、身軀功能、社會支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心理功能 身軀功能 社會支持觀察組 32 84.1±4.3 72.4±3.2 82.1±3.9對照組 32 72.4±3.7 56.6±2.9 65.4±3.8 t 11.667 20.696 17.349 P 0.000 0.000 0.000
骨質疏松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后果,由于骨量減低、骨強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日常活動中由輕微損傷即可造成脆性骨折,此類骨折多屬于完全骨折。而脊柱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是其最常見的骨折。該病發病部位是脊柱,附近存在較多的神經系統組織,骨折后骨愈合過程減緩,而且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大,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受到影響,并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5]。良好的手術方式可促進患者盡早下床鍛煉功能與肢體,以免丟失骨量威脅到患者健康,減輕患者經濟與精神上的負擔。
當前對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的治療以開放手術為主,此手術雖治療效果顯著,但會給患者留下較大的創傷,存在較高的手術風險,還會加劇患者的術后疼痛,誘發大出血。所以,目前的治療逐漸采用微創手術,這一手術通常在嚴重的骨質疏松癥中應用廣泛[6]。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可加速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微創手術是一類經皮椎體后凸形手術,屬于一類新型骨水泥灌注填充固定方式,主要是借助骨水泥與生物材料通過椎弓根直接推注在椎體中,將患者的椎體強度提高,起到穩固作用,預防椎體塌陷,對患者的椎體功能加以改善,臨床常用的微創手術有兩種,分別是PVP、PKP。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下床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疼痛評分、椎體高度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是觀察組手術切口較小,手術時間短暫,不會暴露過多的切口皮下組織,減少感染風險[7]。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心理功能、身軀功能、社會支持),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為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予以微創手術治療,其手術操作簡單,患者疼痛感減輕,術后1 d便可下床活動,可促使患者盡早鍛煉肢體功能,加速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8]。手術切口小,操作較為簡單,手術不會留下過大的創傷,手術時間短,患者出血量較少,其疼痛也更為輕微,有助于患者恢復肢體功能。
綜上所述,為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采取微創手術治療,患者手術治療效果良好,縮短手術時間,促使骨折愈合,減輕患者疼痛感,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加速患者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