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煜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第二人民醫院眼科,山東青島 266112
青光眼疾病主要癥狀為視力下降、視乳頭萎縮、視野缺損等,嚴重可發生視力障礙。 白內障疾病主要癥狀為晶狀體混濁,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其病程時間較長,患者眼內晶體逐漸變厚,房角變小,逐漸發展至閉塞,病情嚴重可出現失明情況[1]。 以上兩種疾病在眼科疾病中發生率較高。 青光眼和白內障疾病均屬于致盲性疾病,兩種一般情況下同時發生。 青光眼合并白內障可使患者出現眩暈、惡心、眼部疼痛、視物不清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 現今人口老齡化嚴重,青光眼伴白內障患者較高,對老年人群的視力水平造成嚴重影響[2-3]。 有關資料證實,晶狀體厚度與年齡成正比關系,晶狀體厚度與中央前房深度存在一定關系,具有較高的發生率。該研究對2018年2 月—2019 年2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68 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采取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的效果做分析,現報道如下。
納入來該院就診的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68 例,依照抽簽法分組,每組34 例。 實驗組: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0 例;年齡50~75 歲,平均年齡(62.35±3.15)歲。參照組: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齡51~76 歲,平均年齡(62.38±3.24)歲。 以上涉及的相關數據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以上研究內容上報于該院倫理委員會,得到認可批準。
對參照組行晶狀體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術前對患者的眼壓進行控制,使眼壓處于30 mmHg 之下,術前20 min 采取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5 7919)進行散瞳,并采取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國藥準字H20103352)對患者進行表面,術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角膜在11~12 點位行一切口,進入前房,將粘彈劑注入,將囊和水進行分離,超聲乳化粉碎晶狀體,并將其吸出,將皮質清除,對后囊進行拋光,將人工晶狀體予以置入,隨后進行小梁切除術治療,將部分根部鞏膜予以切除。
對實驗組行晶狀體超聲乳化術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前期準備工作與參照組一致,植入人工晶體后將沿房角360°緩慢注入透明質酸鈉將房角進行分離, 分離效果不佳, 需使用I/A 和輔助鉤在灌注水的同時分離房角,使用房角鏡對前房角進行觀察, 術中將脫落的色素組織和機化物予以及時清除。 術后所有患者均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67439)進行滴眼治療[4-5]。
計算兩組患者的術后視力水平提升率、眼壓、前房深度、角度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等。
將以上涉及的相關數據輸入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中, 視力水平提升的患者有32 例,其提升率為94.12%(32/34);參照組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中,視力水平提升的患者有30 例,其提升率為88.24%(30/3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3,P=0.669>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眼壓,前房深度、角度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眼壓,前房深度、 角度相比于參照組較高,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88%(2/34)、參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9.41%(10/34),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眼壓、前房深度、角度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nd ang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的眼壓、前房深度、角度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nd ang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治療前眼壓(mmHg) 前房深度(mm) 前房角度(°)治療后眼壓(mmHg) 前房深度(mm) 前房角度(°)實驗組(n=34)參照組(n=34)t 值P 值32.72±2.99 32.42±3.17 0.401>0.05 1.88±0.29 1.91±0.31 0.412>0.05 11.67±2.32 11.59±2.42 0.139>0.05 16.49±0.35 16.08±0.32 5.041<0.05 3.29±0.21 3.16±0.25 2.322<0.05 36.72±3.12 30.41±2.97 8.542<0.05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在老年眼科疾病中青光眼、白內障屬于常見疾病,老年患者極易同時患有這兩種疾病, 現今有關資料證實青光眼和白內障疾病具有密切關系, 兩者之間因果關系明顯。 外科手術為治療青光眼和白內障疾病的主要方法,臨床上主要方法尚未明確[6]。 青光眼伴白內障疾病患者其視力受嚴重影響,采取藥物治療后,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將視力模糊、頭暈、眼痛等情況得到改善,對于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需及時采取手術治療[7-8]。
與晶狀體超聲乳化術聯合使用房角分離術或者小梁切除術治療晶狀體超聲乳化術為治療青光眼伴白內障疾病的常用方法,將瞳孔阻滯情況予以解除,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使視力水平明顯提升,單純晶狀體超聲乳化術對其粘連的前房角不能明顯改善, 需聯合其他方法治療[9-10]。小梁切除術屬于改變房水流出方法的方法,在臨床上為首選的治療方法,此方法極易出現虹膜損傷、小梁損傷等情況,術后極易出現低眼壓、前房積血等情況[11-12]。
臨床實踐表明,常使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激光治療方法治療白內障伴青光眼疾病。 在白內障疾病治療中,手術效果顯著,相比于輕度病情的患者,需采取簡單的白內障手術治療。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和小梁切除術治療效果明顯[13-14]。
以上數據對比得出, 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視力水平提高率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眼壓、 前房深度、 角度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眼壓、前房深度、角度相比于參照組較大 (P<0.05); 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88%(2/34) 低于參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9.41%(10/34)(P<0.05)。 其結果與胡豐平等[12]研究結果十分相似,60例患者中, 雙切口組有15 例患者發生并發癥, 占比為25.00%, 單切口組有5 例患者發生并發癥, 占比為8.3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證實透明角膜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后治療白內障伴青光眼疾病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此種手術方式,對咽部組織損傷較小,將小梁組織予以切除,超聲乳化損傷較小,獲得較高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 對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采取晶狀體超聲乳化術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效果顯著,其眼壓明顯降低,其前房角度較高,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