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第二人民醫院骨一科,山東青島 266112
骨科創傷這一損傷類型在臨床中存在較高的發病率,發病以后,由于患者的骨骼受損,一般情況下無法正常的展開日常活動,同時受傷以后患者的疼痛感明顯,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 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2]。 臨床治療骨科創傷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利用手術修復患者損傷的骨骼, 可以有效恢復患者的骨骼功能,能夠很好的緩解患者的癥狀,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狀況[3]。 在臨床上,微創技術可以用于診治各種疾病,對患者產生較小的創傷,手術操作具有更高的準確度,同時可以將患者的治療更好地完成,特別是現階段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創傷性檢查和手術治療中[4]。 該文主要對于2017 年2 月—2019 年9 月該院創傷骨科收治的140 例患者運用微創技術治療的臨床價值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創傷骨科收治的140 例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70 例。觀察組男40 例、女30 例,平均年齡(38.24±9.02)歲;對照組男41 例、女29 例,平均年齡(38.21±9.25)歲。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予以比較。
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CT、X 線拍片及MRI檢查確診為創傷骨折。
排除標準:①腎臟、肝臟、心腦疾病合并發生;②嚴重造血系統疾病合并血管疾病。
給予觀察組微創技術治療,在內窺鏡下將手術完成,手術之前通過支架對患處進行保護, 固定持續時間在12 d左右,按照患者的具體狀況對固定時間進行確定,然后實施手術治療。 進入手術室后,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處放置內窺鏡,按照具體狀況置入內窺鏡,對患處損傷情況進行仔細觀察, 觀察期間將對視野產生影響的組織進行及時清理,全面檢查交叉韌帶、軟骨和半月板,對其是否發生磨損進行明確,再復位處理骨折部位,對相應的損傷進行修復,手術期間使用鑷子將異物及時取出,手術治療完成以后全面沖洗局部,將傷口縫合完以后,通過藥物予以處理和覆蓋,更換藥物的時間為2 d/次,患者疾病痊愈后停用藥物。 而對照組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治療。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患者不存在疼痛癥狀,患肢活動自由,且沒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時為顯效;患者肢體痛感比較輕微,在一定范圍內患肢可以自由活動, 且沒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時為有效;患者有明顯的痛感,嚴重限制患肢的活動或無法活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時為無效[5]。
數據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s[n(%)]
觀察組手術相關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s(±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s(±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切口愈合時間(d)觀察組(n=70)對照組(n=70)t 值P 值101.33±16.44 181.65±20.33 14.274<0.05 65.22±7.85 90.88±11.20 12.141<0.05 19.60±5.24 32.17±6.34 14.029<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s
在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和不斷推進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影響作用下, 明顯增高了創傷骨科患者的發病數量,特別是交通事故引起的創傷數量明顯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 臨床實踐研究顯示,對于骨科創傷患者來說,骨折是其主要的損傷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四肢骨折[6-7]。 通常情況下,創傷骨科患者受傷以后具有比較嚴重的病情狀況, 其損傷會嚴重限制局部活動的同時,還有劇烈的疼痛癥狀伴隨發生,使得患者的精神無法集中起來, 所以在發病以后會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8-9]。
現階段, 臨床治療創傷骨科患者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通過手術治療以后能夠有效恢復局部損傷。 開放性手術是臨床治療創傷骨科的傳統手術方法, 該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同時具有比較成熟的技術,能夠將良好的治療效果獲得[10]。然而,開放手術存在的弊端也比較多,例如手術會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創傷, 較易使局部出現二次受損情況,同時會對術后恢復速度產生嚴重影響。 并且,通過開放手術治療以后,患者存在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切口感染, 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11-12]。 近年來,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應用,在治療創傷骨科患者過程中,微創技術具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特別在治療各種骨折中,微創技術具有較多的應用。 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應用微創技術過程中主要依靠關節鏡等設備, 能夠使手術醫生對患者損傷部位的具體狀況實現更加全面的觀察, 從而更加合理的制定手術方案。 并且,應用微創技術可以讓手術醫生更加準確的進行相關操作,提升操作的精細度,提高對局部損傷的改善效果[13-14]。 除此之外,微創技術對手術患者存在較小的損傷,由于切口的原因,手術結束后患者存在較少的感染發生率,能夠防止出現術后并發癥,加快患者的疾病恢復速度,使術后恢復和手術效果得到保障,所以在創傷骨科中具有更加廣泛的應用[15]。
該文通過探究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運用微創技術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71%)較高,并發癥發生率(5.71%)較低(P<0.05),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01.33±16.44)mL、手術時間(65.22±7.85)min 及切口愈合時間 (19.60±5.24)d 均低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和馬龍太學者[16]研究的研究組術中出血量(127.20±11.50)mL、手術時間(84.70±6.02)min 均低于對照組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運用微創技術,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還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使手術時間和切口愈合時間明顯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