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要志
北京市豐臺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北京 100072
慢阻肺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病變, 在病情發(fā)展至終末期的時候,就會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出現(xiàn)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癥狀,引起呼吸衰竭,致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1]。 對于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來說,常規(guī)吸氧、藥物治療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機械通氣治療盡管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加之易引起呼吸機相關肺炎,導致臨床應用局限性較大[2]。 近些年來, 無創(chuàng)呼吸通氣法在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效果顯著。 為此,該文將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在該院治療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6 例選為觀察對象,進一步研究BiPAP 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在該院治療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6例選為觀察對象,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成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8 例。 納入標準:①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確診為慢阻肺,同時伴有Ⅱ型呼吸衰竭;②能夠自主呼吸;③自愿參加該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②伴有精神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③臨床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8 例;最小年齡為37 歲,最大年齡為79 歲,平均年齡為(61.34±5.03)歲;最短病程為3年,最長病程為15 年,平均病程為(6.57±1.32)年。 實驗組中,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9 例;最小年齡為38 歲,最大年齡為77 歲,平均年齡為(61.18±5.11)歲;最短病程為2 年,最長病程為16 年,平均病程為(6.83±1.29)年。 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即給予抗炎、祛痰、平喘等治療,部分患者酌情給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BiPAP 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即選擇恰當?shù)墓枘z面罩,設定為S/T 模式,調節(jié)固定帶松緊度,以免漏氣,取患者半臥位。 呼吸機參數(shù)設計:氧流量3~8 L/min,備用頻率10~16 次/min,初始吸氣正壓10~12 cmH2O,呼氣正壓4~5 cmH2O。在通氣過程中,如果患者適應良好,可逐漸加大壓力,一直到患者呼吸頻率降低,呼吸困難癥狀減輕。 通氣時間6~8 h/次,2~3 次/d,連續(xù)通氣7 d。 在通氣過程中,時刻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一旦出現(xiàn)異常情況,馬上告知醫(yī)師,給予對癥處理。
對兩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血氣指標、RR (呼吸)、HR(心率)進行統(tǒng)計比較。 ①臨床療效評定標準[3]:患者咳嗽、咳痰等癥狀基本消失,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水平,意識模糊患者意識清醒,評定為顯效;患者咳嗽、咳痰等癥狀明顯減輕,血氣指標明顯改善,意識模糊患者意識逐漸清醒,評定為有效;患者未達到上述要求,評定為無效。總有效率就是顯效率與有效率的總和。 ②血氣指標:Pa-CO2(血二氧化碳分壓)、PaO2(血氧分壓)、SaO2(血氧飽和度)。
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中輸入該次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χ2值檢驗,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針對臨床療效來說,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為78.95%,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對于血氣指標而言, 兩組治療后PaCO2明顯降低,PaO2、SaO2明顯升高,且實驗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變化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index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變化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index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組別 時間 PaCO2(mmHg)PaO2(mmHg) SaO2(%)實驗組(n=38) 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n=38)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t 值組間治療后對比P 值組間治療后對比68.56±2.36 54.78±1.85 12.23<0.05 68.49±2.44 60.85±1.93 10.18<0.05 8.56<0.05 56.17±2.05 77.26±3.15 14.62<0.05 59.24±2.11 70.57±3.03 11.03<0.05 9.42<0.05 75.26±4.62 93.41±5.14 13.85<0.05 75.19±4.58 84.51±5.07 10.72<0.05 10.07<0.05
針對RR、HR 而言,兩組治療后均明顯降低,且實驗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所示。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R、HR 對比[(±s),次/min ]Table 3 Comparison of RR and H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times /mi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R、HR 對比[(±s),次/min ]Table 3 Comparison of RR and H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times /min]
組別 時間 RR HR實驗組(n=38) 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n=38)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t 值組間治療后對比P 值組間治療后對比28.32±2.41 18.04±1.82 10.38<0.05 28.56±2.37 22.11±1.73 8.65<0.05 6.89<0.05 106.95±5.74 86.06±4.57 15.82<0.05 106.78±5.34 91.67±4.62 13.75<0.05 6.46<0.05
慢阻肺是一種臨床常見病與多發(fā)病, 具有氣流持續(xù)受限的特征,且呈現(xiàn)進行性發(fā)展。 對于慢阻肺患者來說,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衰竭的癥狀,導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根據(jù)有關調查顯示,在全球死亡原因中,慢阻肺占據(jù)第四位,同時也會給患者家庭帶來極大的經(jīng)濟壓力[4]。 對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而言,因為支氣管痙攣、氣道黏液分泌物增多、黏膜水腫等情況,導致患者氣道阻力增大;同時,因為外周小氣道提前關閉,導致內源性呼氣末正壓顯著升高,從而增大了吸氣功耗,造成呼吸肌疲勞,出現(xiàn)通氣功能障礙,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最終引發(fā)呼吸衰竭[5]。 在臨床治療中,抗炎、祛痰、支氣管舒張、持續(xù)低流量吸氧等作為傳統(tǒng)常規(guī)方法,盡管能夠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并不理想。 為此,應積極探索有效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方法,以此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有關文獻研究報道顯示, 無創(chuàng)呼吸通氣法是治療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具有無創(chuàng)、痛苦少、易接受等優(yōu)勢,受到了臨床醫(yī)師與患者的肯定與青睞[6]。 在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中, 主要就是通過輔助通氣泵功能發(fā)揮作用,BiPAP無創(chuàng)呼吸機能夠提供兩種不同的輔助正壓, 以此改善氣道關閉情況,預防氣道軟組織塌陷,同時增大潮氣量,減少氧耗,緩解呼吸肌疲勞,以此糾正呼吸衰竭癥狀[7]。 除此之外,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因為不需要切開氣管或者氣管插管,使得操作更加便捷,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痛苦,還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該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74%,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95%(P<0.05);實 驗 組 治 療 后PaCO2、PaO2、SaO2分 別 為(54.78±1.85)mmHg、(77.26±3.15)mmHg、(93.41±5.14)%,對照組分別為(60.85±1.93)mmHg、(70.57±3.03)mmHg、(84.51±5.07)%,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對RR、HR 而言,實驗組治療分別為(18.04±1.82)次/min、(86.06±4.57)次/min,對照組分別為(22.11±1.73)次/min、(91.67±4.62)次/min,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相關文獻[8-10]的研究結果十分接近,數(shù)據(jù)如下: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為70.0%,對比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PaCO2、PaO2、SaO2分別為(51.15±3.21)mmHg、(75.42±2.43)mmHg、(94.52±4.36)%,對照組數(shù)據(jù)分別為(60.28±2.51)mmHg、(68.11±2.36)mmHg、(83.62±6.2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RR、HR 分別為(17.45±2.73)次/min、(85.97±6.24)次/min,對照組數(shù)據(jù)分別為(21.32±2.42)次/min、(92.56±5.64)次/min,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時候,必須對以下事項予以高度重視,即①明確應用指征:對于輕、中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來說,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效果顯著,但對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尚待存在爭議;②通氣參數(shù)設定:在實際治療中,必須根據(jù)患者一般資料、病情程度合理設計通氣參數(shù),以此取得良好的通氣效果;③人機協(xié)調: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中, 醫(yī)護人員必須在初始的2 h 內陪在患者身邊,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從而給予對癥處理。
綜上所述,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應用BiPAP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的效果更加顯著, 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率與呼吸,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