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全健,謝邦洪
重慶市梁平區人民醫院骨二科,重慶 405200
骨質疏松在老年人群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 老年人群由于自身身體機能影響, 加上鈣的攝入遠低于每日需求量,骨密度就快速下降,脆性程度變高,從而引發骨質疏松,嚴重情況下,會引發老年椎體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而患者的生活質量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產生能夠影響日常生活的疼痛感。 通過傳統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疼痛,進而降低老年人群的耐受性,由于骨折類型較多,而傳統療法的治療手段單一,治療效果有限,而通過椎體后凸成形術進行治療,安全性較高,可以對大部分的骨折患者進行有效治療[1-3]。 選取該院在2017 年1 年—2019 年9 月期間收治的110 例老年椎體骨質疏松脊柱骨折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110 例老年椎體骨質疏松脊柱骨折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觀察組中男女性比例為33∶22, 平均年齡為(70.44±2.35)歲;對照組患者男女性比例為34∶21,平均年齡為(71.26±2.64)歲。 研究對象中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排除標準:脊髓神經損傷患者、手術禁忌證患者、失訪患者、不愿參加該次研究患者。該研究經該院的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對照組患者通過傳統方法進行治療, 骨折會使患者的骨折端發生移位,治療中,首先需要進行骨折復位,然后使用矯形支架固定骨折,之后利用物理方法進行鎮痛,如果患者的疼痛無法忍受,可以通過藥物進行止痛,最后患者需要持續臥床休息3 個月左右。
觀察組患者通過椎體后凸成形術進行治療, 首先需要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 術中采用全身麻醉, 采取俯臥位, 將椎弓根影外上緣部位作為穿刺起點, 成功穿刺之后,通過G 臂進行輔助治療,顯示對稱后,連接注射設備,使用高壓注射器逐漸將造影劑推入到球囊之中, 從而達到擴張球囊的目的,向周圍攤開壓縮的骨質,使骨折部位越來越膨脹,最后恢復其正常高度,然后抽取造影劑,抽取球囊, 椎體中會出現一個空腔, 向其中注入骨水泥之后,等到骨水泥凝固,去除工作套管,拔除針頭,止血。
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 運動功能評分以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的椎體高度進行比較。
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之后,VAS 評分為(1.0±0.5)分,低于對照組患者(3.7±1.8)分,運動能力評分為(99.5±4.7)分,高于對照組患者(64.9±6.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635、5.552,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4%(53/5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44/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525,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中柱椎體高度為(19.89±1.31)mm,對照組患者的中柱椎體高度為(18.43±1.01)mm,觀察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椎體高度為(13.52±1.05)mm,(7.56±0.72)mm;對照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椎體高度為(13.28±1.20)mm,(11.84±1.03)mm,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s),mm]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s),mm]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
組別 中柱椎體高度 治療前椎體高度治療后椎體高度觀察組(n=55)對照組(n=55)t 值P 值19.89±1.31 18.43±1.01 5.136<0.05 13.52±1.05 13.28±1.20 1.265>0.05 7.56±0.72 11.84±1.03 5.632<0.05
椎體骨質疏松脊柱骨折情況是骨科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老年人群為主要發病群體。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身體各部分機能正在逐漸下降,特別是骨質情況,每日鈣的攝入量大量降低,使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頭也變得越來越脆[4-5],易發生椎體骨質疏脊柱骨折情況,且會產生一定的疼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困擾。 椎體骨質疏松脊柱骨折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 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為外傷引發,一方面是自發引發,外傷引發是由于受到外力壓迫,從而發生壓縮性骨折,自發引發是由于患者發生退行性變、骨質疏松等情況,而引發脊柱骨折[6-9]。 該病會產生疼痛情況,而傳統方法的治療效果不盡人意,治療方式單一,而骨折情況類型較多,只通過傳統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效果會大大削弱,并且在治療中,患者還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影響患者的預后。 而椎體后凸成形術的應用, 一般是通過將骨水泥注入到機體的椎體內,增強椎體強度,可以有效治療患者的椎體畸形、 坍塌等問題, 將患者的椎體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復正常。 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疼痛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以及有效率, 并且對于患者的預后也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因為骨折的時間長短會導致患者的治療效果的不同,僅僅通過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方法單一,并且還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影響, 使患者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為了使椎體后凸成形術適合多種類型的患者,需要在手術前通過G 臂掃描,確認患者的骨折類型之后,再開始進行治療,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中柱椎體高度為(19.89±1.31)mm,對照組患者的中柱椎體高度為(18.43±1.01)mm,說明G臂掃描的有效性,幫助患者提高治療效果[10-11]。 該次研究,得到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VAS 評分為(1.0±0.5)分,活動能力評分為(99.5±4.7)分,對照組患者VAS 評分為(3.7±1.8)分,運動能力評分為(64.9±6.1)分;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4%,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患者的中柱椎體高度為(19.89±1.31)mm,對照組患者的中柱椎體高度為(18.43±1.01)mm。 謝書源[11]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VAS 評分為(4.46±1.31)分,顯著低于治療前(7.55±1.75)分;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評分為(5.28±1.42)分,也顯著低于治療前(7.48±2.24)分,所研究指標結果與該文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通過椎體后凸成形術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VAS、活動能力以及椎體高度得到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