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青鑒,何瑜媛,吳惠寧,高鵬程,車轍,張鑫,袁琪,石亮,曹軍生
1.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普外科,甘肅張掖 734000;2.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老年病科,甘肅張掖 734000;3.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功能科,甘肅張掖 734000
腹主動脈瘤為臨床常見的大動脈疾病, 患病率大約為2%[1]。 在臨床上,腹主動脈瘤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干預,可并發動脈瘤破裂,使患者的病死率達到90%以上,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2]。 相關研究報道[3-4],腹主動脈瘤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吸煙、高血壓、男性、高齡等。 H 型高血壓為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原發性高血壓。 有研究數據顯示[5],中國成年高血壓患者中,H 型高血壓約占75%,其是動脈粥樣硬化與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與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及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阻塞及血栓形成的發生密切相關。 而關于H 型高血壓與腹主動脈瘤相關性的報道較少。 為此,該文選擇2018 年11 月—2019年10 月該院1 000 名健康體檢老年人、1 000 例單純高血壓老年患者以及1 000 例H 型高血壓老年患者進行研究,以探討H 型高血壓與腹主動脈瘤發生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選擇在該院健康體檢的1 000 名老年人設為健康組,該組老年人血壓水平正常,無相關外周血管、心腦血管疾病,其中男690 名,女310 名,年齡65~75 歲,平均年齡(71.51±3.05)歲;選擇同期該院收治的1 000 例單純高血壓老年患者設為非H 型高血壓組,該組患者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6]相關診斷標準,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正常,其中男696 例,女304 例,年齡65~75 歲,平均年齡(71.28±3.22)歲;另選擇同期該院收治的1 000 例H 型高血壓老年患者設為H 型高血壓組,該組患者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的診斷標準,且血Hcy≥10 μmol/L,其中男701 例,女299 例,年齡65~75 歲,平均年齡(71.86±2.97)歲,3 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上述3 組對象均對該研究內容知情,簽訂了同意書。 排除有吸煙史、糖尿病、先天性疾病、遺傳及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葉酸、維生素等影響血清Hcy 水平者。
1.2.1 腹主動脈瘤超聲檢查3 組研究對象均進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體操作:采用美國GE-LOGIQ E9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使用線陣高頻探頭, 設定頻率3.5~7.0 MHz,彩色多普勒脈沖重復頻率1 000 Hz。 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 醫師在探頭頂端以及受檢者的腹壁涂抹適量耦合劑,將探頭置于腹部,尋找腹主動脈,確定并測量腹主動脈內鏡,隨后橫切、斜切、縱切等多切面掃查追蹤升主動脈、主動脈根部、降主動脈。 重點觀察主動脈管腔內有無斑塊沉積、附壁血栓存在等,同時識別真假腔,記錄腹主動脈瘤的病灶位置、瘤體形態結構、腹主動脈瘤最大直徑、瘤體有無累及髂動脈、腔內有無血栓形成、瘤壁是否完整、有無形成假性動脈瘤等。 然后,轉換為彩色多普勒模式, 觀察記錄腹主動脈瘤瘤體的血流信號分布情況。
1.2.2 腹主動脈瘤超聲診斷標準 超聲顯示腹主動脈呈局限性擴張,動脈血管直徑≥30 mm,或者病灶管腔直徑與遠側正常管腔直徑比值>1.5 倍,同時CDFI 顯示腹主動脈瘤內有顯著血流信號渦流,呈高阻動脈頻譜[7]。
①判斷并比較3 組研究對象腹主動脈瘤發生情況,并比較3 組腹主動脈瘤患者的瘤體最大直徑差異; ②分析H 型高血壓患者發生腹主動脈瘤的風險。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描述,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描述,進行t檢驗。 同時應用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H 型高血壓患者發生腹主動脈瘤的風險,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H 型高血壓組的腹主動脈瘤發生率顯著高于健康組、非H 型高血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136.945,P<0.05),而且非H 型高血壓組的腹主動脈瘤發生率1.80%,較健康組0.30%要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10.828,P<0.001),見表1。

表1 3 組腹主動脈瘤發生率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n the three groups
H 型高血壓組腹主動脈瘤患者的腹主動脈瘤體的最大直徑顯著大于健康組、非H 型高血壓組(F=37.933,P<0.05), 而且非H 型高血壓組腹主動脈瘤患者的瘤體直徑(45.47±6.24)mm,也較健康組(33.00±2.00)mm 要大(t=3.364,P=0.003),見表2。 經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H型高血壓組較非H 型高血壓組發生腹主動脈瘤的風險增加4.08 倍(OR=4.514,95%CI:0.798~5.722,P=0.011)。
表2 3 組腹主動脈瘤患者的瘤體最大直徑對比[(±s), mm]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mm]

表2 3 組腹主動脈瘤患者的瘤體最大直徑對比[(±s), mm]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mm]
組別瘤體最大直徑健康組(n=3)非H 型高血壓組(n=18)H 型高血壓組(n=98)33.00±2.00 45.47±6.24 57.34±6.63
H 型高血壓是與機體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含量密切相關的一種慢性基礎性代謝疾病。 在臨床上,由于H 型高血壓的危害較單純高血壓要大,越來越受到醫患關注。 相關研究報道[8],對于伴長期代謝性疾病者,H 型高血壓發生率高,遠期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也更高。 腹主動脈瘤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而致, 腎動脈以下的動脈血管均為腹主動脈瘤多發部位。 在臨床上,腹主動脈瘤的癥狀以腹部、腰背部出現脹痛、刀割樣疼痛為主,且在偏瘦患者腹部可觸及波動性腫物, 一旦腹主動脈瘤破裂,可導致腹腔內大出血,誘發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因此,早期預防、診斷干預腹主動脈瘤對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普遍認為[9-10],腹主動脈瘤的發生、發展與遺傳、生物化學、環境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1978 年,Almgren 首次報道H 型高血壓患者并發腹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形成雖不是H 型高血壓的病理特點, 但這類型患者的動脈會出現彈性纖維破壞、細胞外基質紊亂沉積等變化[11]。 該研究為明確H 型高血壓與腹主動脈的相關性,選擇健康體檢者、單純高血壓患者、H 型高血壓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H 型高血壓組的腹主動脈瘤發生率 (9.80%), 較健康組(0.30%)、非H 型高血壓組(1.80%)顯著升高(P<0.05),與鹿玲[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其研究發現,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腹主動脈瘤檢出率1.9%,較正常對照組(0.0%)明顯升高 (P<0.05), 且H 型高血壓的腹主動脈瘤檢出率(21.4%),顯著高于原發性高血壓者,表明了H 型高血壓與腹主動脈瘤發病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而且該研究還發現, H 型高血壓組腹主動脈瘤患者的腹主動脈瘤體的最大直徑顯著大于其余組別的患者(P<0.05),提示H 型高血壓患者繼發腹主動脈瘤的破裂風險更大。 這有可能是因為H 型高血壓患者機體會出現血管內皮功能、 血小板計數水平、血液流變學異常改變,而且該類型高血壓患者的高Hcy 水平與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關性, 最終導致血栓形成[13]。 此外,同型半胱氨酸對血管平滑肌細胞有增殖作用,可導致血管壁明顯增厚,血管彈性下降,此時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后血管重構會引起循環阻力增加, 血壓上升就會促使血管粥樣硬化形成,誘發腹主動脈瘤[14]。 該研究還發現,H 型高血壓組較非H 型高血壓組發生腹主動脈瘤的風險增加4.08 倍, 提示H 型高血壓可能是腹主動脈瘤發生的危險因素,故臨床應早期預防、早期治療H型高血壓,指導患者合理調節飲食,科學運動,補充維生素B 以并降低Hcy 水平,防止并發腹主動脈瘤[15]。
綜上所述,H 型高血壓患者發生腹主動脈瘤的風險較大,故臨床需積極控制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預防或減少腹主動脈瘤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