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健,丘成,李中
廣西賀州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廣西賀州 542800
前列腺增生是指后尿道腺間質從膀胱頸到精阜的組織增生,可明顯影響患者的尿動力學,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是老年男性常見病,為主要引起排尿困難的良性疾病[1]。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BPH 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其臨床診斷和治療逐漸引起社會各界和公眾的關注。 此病會導致尿路梗阻、腎功能損害等,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基于此,該文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該院接收的225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析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接收的225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投硬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100 例和實驗組125 例。 對照組年齡60~90 歲,平均年齡(72.3±2.3)歲;病程0.6~12 年,平均病程為(6.2±1.4)年。 實驗組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為(71.5±2.2)歲;病程0.5~13 年,平均病程(7.5±1.8)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自愿簽署同意書參與該次研究。
兩組患者手術前,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開放性切除術治療,具體內容如下:患者取截石位,硬膜外麻醉,從恥骨上下腹正中開始常規鋪巾消毒治療。 全部開孔,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腹白線,分離膀胱。切開膀胱前壁,將膀胱頸部黏膜切成圓形或半圓形,用鈍食指分離增生的前列腺組織, 用10%福爾馬林浸泡紗布填塞前列腺窩,壓縮5 min,再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前列腺膀胱頸3~9 點膠囊止血膀胱置恥骨后方引流管后, 用吸收線縫合膀胱。各層組織縫合,30 mL 生理鹽水注入膀胱,必要時在大腿處牽引1 d,再對膀胱持續性沖洗[2]。
實驗組患者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進行治療,具體內容如下:硬膜外麻醉,取常規切石位,毛巾消毒鋪好。手術采用電切鏡在經尿道電切術監測下觀察前列腺大小、增生及膀胱情況,觀察膀胱頸與肉阜的距離,然后在膀胱頸6 點鐘位置縱向切取前列腺。 術后應注意對頸、括約肌的保護,采用雙極電凝止血,保留F 20 三腔球囊導管[3]。術后經導管注入生理鹽水沖洗膀胱1 d,間歇沖洗1 d,立即保留1 周,術后取患者靜脈血進行血常規、電解質和血糖檢測。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具體內容為:顯效、有效和無效。 顯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并發癥;有效為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有輕度并發癥;無效為臨床主要癥狀仍存在,有中重度并發癥;②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 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最大尿流量(Qmax)、 殘余尿量(PVR);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具體指標為:感染、尿道狹窄、繼發出血、尿失禁、尿潴留。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前,兩組IPSS、 SF-36、 Q max 、 PV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實驗組IPSS、 SF-36、Q max、PVR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IPSS、 SF-36、 Qmax 、 PVR 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IPSS, SF-36, Qmax, PVR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IPSS、 SF-36、 Qmax 、 PVR 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IPSS, SF-36, Qmax, PVR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項目對照組(n=100)手術前 手術后實驗組(n=125)手術前 手術后IPSS(分)SF-36(分)Qmax(mL/s)PVR(mL)24.4±3.1 11.6±2.3 8.0±4.0 45.0±5.0 13.4±2.5 18.6±3.1 12.0±5.0 30.0±6.0 23.9±3.2 11.8±2.5 9.0±4.0 46.0±6.0 5.3±0.9 33.9±8.7 23.0±6.0 10.0±8.0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5.6%, 明顯高于對照組6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957,P=0.002)。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實驗組感染8 例、尿道狹窄5 例、繼發出血3 例、尿失禁3 例、 尿潴留2 例明顯低于對照組手術并發癥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9.862,P<0.05)。 見表3。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男性老年患者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群多為70 歲以上的老年人,是一種與肺、腦、心等關鍵器官相關的醫學疾病[4]。 這種疾病組被稱為高危、老年BPH 組。 對這類患者來說,手術治療的風險系數很高。 傳統的開放手術包括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恥骨后前列腺切除術、經會陰前列腺切除術等,創傷大,患者恢復慢。 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微創手術已逐漸取代經尿道手術[5]。 目前,前列腺增生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微波治療等保守治療,但對于尿動力學障礙明顯、前列腺增生癥狀嚴重的患者,應給予手術治療,前列腺重量與膀胱出口梗阻呈正相關, 采用手術治療在短時間內緩解膀胱出口機械性梗阻癥狀對改善BPH 患者的臨床癥狀有積極意義。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電切作為一種微創手術, 已逐漸發展和廣泛應用,其臨床效果優于傳統的開放手術。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具有較高的切除率[7]。 另外,其清晰的視覺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前列腺的解剖位置、大小,同時準確定位前列腺, 由于功率小, 通常不會引起閉孔神經反射,可精確修剪前列腺尖端,方便止血,大大降低出血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8]。
該次研究中, 針對125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患者給予兩種不同治療方法, 結果實驗組手術后IPSS (5.3±0.9)分、 SF-36(33.9±8.7)分、 Qmax(23.0±6.0)mL/s、PVR(10.0±8.0)mL 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手術對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治療效果優異; 實驗組總有效率85.6%明顯高于對照組68.0%;實驗組手術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6.8%, 對照組手術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1.0%,與文獻[6]對照組手術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6.2%比較,實驗組更低(P<0.05)。 對此,該研究發現,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的主要并發癥為遲發性血尿、暫時性尿失禁、尿道狹窄等, 但所有并發癥均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因此,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保持持續的低壓灌注加強止血;術后3 個月內,要防止晚期出血現象,避免活動過度,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使用開塞露等;術后,還需要注意,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癥時, 由于手術難度大,術后易發生TURS 等并發癥,術中應嚴格控制以下幾點:①術前借助電切鏡準確定位前列腺增生組織,確定切除位置,應清楚地了解位置和深度。 對于輕度增生的患者,術前應確定切除終點;對于癥狀嚴重的BPH 患者,要求外科醫生熟練操作,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手術[7]。 縮短手術時間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8]。 ②術中應保持足夠的沖洗,保證沖洗量達標,使整個手術過程保持清晰的視野,這不僅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而且能在短時間內達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綜上所述,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癥療效確切,術后發生嚴重并發癥的概率相對較低,安全可靠。 但在手術前后及手術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手術指征,注意并發癥的有效預防,同時注意二次出血的有效控制,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