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云偉
江蘇省丹陽市中醫院骨科,江蘇丹陽 212300
臨床上,股骨近端骨折屬于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發病率高,老年人為該疾病的主要發病群體[1]。 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包括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 雖然保守療法能獲得一定效果,但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骨折畸形愈合、褥瘡、感染以及墜積性肺炎等發生率明顯提高,所以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受到了明顯限制[2-3]。PFNA 內固定術與DHS 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手術方式, 但關于最理想的內固定治療方式尚未形成統一觀點[4-5]。 為此,該文選取該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82 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采用PFNA 內固定術與DHS 內固定術治療股骨近端骨折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82 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男11 例,女30例;年齡43~92 歲,平均年齡(62.18±3.15)歲;粗隆下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 股骨頸骨折患者分別有5 例、32 例、4例。 對照組患者男13 例,女28 例;年齡44~91 歲,平均年齡(62.15±3.12)歲;粗隆下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頸骨折患者分別有7 例、31 例、3 例。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情同意;②不存在手術禁忌證;③術前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③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④病理性骨折。
對照組:采用DHS 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手術體位取仰臥位,麻醉方式選擇硬膜外麻醉,采用C 臂X 線機進行引導,從股外側切開,促使大轉子、股骨上段充分暴露,復位股骨骨折,確認無誤之后,選擇合適的DHS 安裝。
觀察組:采用PFNA 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手術開始前拍攝對側股骨X 線片,對髓腔大小進行估計,麻醉方式選擇持續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 指導患者在骨科牽引床上仰臥,采用C 型臂X 線機進行引導,行骨折復位處理,并采用正側位對骨折復位情況進行仔細監測; 獲得滿意的復位效果之后,行常規消毒鋪巾處理,從大轉子頂點開始做手術切口,朝近端行3~5 cm 延伸;將臀中肌劈開,促使大轉子充分顯露,采用尖錐在大轉子頂點開孔;將導針插入,采用正側位進行透視,對導針位置進行仔細觀察,觀察到導針位置在股骨髓腔內后方之后, 沿導針將空心鉆插入,行開孔處理;合理選擇髓內針,將其插入到髓腔內部;在C 型臂X 線機下進行透視,觀察獲得滿意的復位效果之后,將PFNA 主釘擰入,或者將螺旋刀片插入,同時將其鎖定;以足部與前傾角位置為依據,進行仔細檢查,同時將旋轉移位及時糾正, 在透視情況下或者采用瞄準器將遠端鎖定動態或者靜態安裝好。 術后第1 天便可以開始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或者踝關節主動活動;術后第2 天可行膝關節、髖關節屈伸運動,術后1 周患者便可扶雙拐下地活動。
對比兩組圍術期指標, 同時以Harris 評分為依據,對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總評分為100 分,≥90 分表示優良;80~89 分表示較好;70~79 分表示尚可;<70 分表示差[6-7];同時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各項圍術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骨折愈合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值P 值165.85±5.69 120.25±2.18 47.918<0.001 98.58±6.25 65.12±2.28 32.204<0.001 118.56±5.89 82.25±2.15 37.080<0.001 20.12±2.36 11.25±1.28 21.155<0.001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Harris 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Harri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Harri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Harris 評分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值P 值75.15±2.16 90.12±2.15 31.452<0.00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4%, 低于對照組的17.07%(χ2=4.987,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股骨近端骨折屬于臨床發病率較高的骨折類型之一,即發生在股骨粗隆下骨干部分的骨折[8-9]。 老年人為股骨近端骨折的主要發病群體, 以往臨床通常采用傳統非手術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雖然能避免創傷進一步加重,但同時也需患者長時間臥床,極易提高泌尿系統感染、深靜脈血栓、褥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率[10-11]。 近年來,我國醫學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內固定術被廣泛應用于股骨近端骨折治療中[12-13]。 該研究分別采用PFNA 內固定術與DHS 內固定術對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 手術時間、 骨折愈合時間、 住院時間分別為(120.25 ±2.18)mL、 (65.12 ±2.28)min、 (82.25 ±2.15)d、(11.25±1.28)d,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4%, 低于對照組的17.07%(P<0.05), 提示與DHS 內固定術相比,PFNA 內固定術能促進骨折愈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徐鵬等學者[14]經研究發現,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123.5±40.2)mL,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為(65.9±14.6)min,短于對照組, 骨折愈合時間、 住院時間分別為 (87.9±13.4)d、(12.9±3.2)d,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1%,低于對照組的16.3%(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高度一致,進一步證明了PFNA 內固定術的有效性。 究其原因,雖然DHS 內固定術具有雙重加壓作用,能將骨折部位有效固定,將骨折部位剪切力減少,但同時極易出現螺釘脫出、 內固定移位等情況, 骨折治療效果不理想。PFNA 內固定術具有加強抗旋轉、抗拉與抗壓能力,能防止內固定后肢體短縮畸形與髖內翻, 同時不會對肢體血運產生影響,故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時間縮短。 除此之外,該手術方式還能將骨折部位維持在穩定狀態,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股骨近端骨折采用PFNA 內固定術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利于改善髖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