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石文華,朱云,芮旭輝
溧陽市中醫醫院普外科,江蘇溧陽 213300
膽囊結石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其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1]。 現今,膽囊結石患者多采用膽囊切除術治療。 經臨床研究發現,手術創傷易引發機體炎性反應,致使患者預后不佳,所以,減輕患者術后炎性反應十分重要[2]。 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微創手術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效果顯著[3-4]。 基于此,該文現選取2015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該院行膽囊切除術治療的40 例膽囊結石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腸道菌群及血清IL-8 水平變化。 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行膽囊切除術治療的40 例膽囊結石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根據是否腹瀉分為正常組與腹瀉組,每組20 例;另選取20 名體格檢查正常者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膽囊結石;②無凝血功能障礙;③術前無腹瀉癥狀;④自愿參加研究,知曉研究目的,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疾病及認知障礙;②合并肝、腎等臟器病變;③伴有腎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癥。 正常組女9 例,男11 例;年齡最小為30 歲,最大為68 歲,平均為(49.53±5.24)歲。 腹瀉組女8 例,男12 例;年齡最小為30 歲,最大為67 歲,平均為(49.14±5.09)歲。 對照組女10名, 男10 名; 年齡最小為31 歲, 最大為67 歲, 平均為(49.37±5.01)歲。 各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該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腸道菌群檢測:取患者新鮮糞便0.5 g,倍比稀釋后,分別接種至大腸桿菌、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選擇性平板上,計算菌落數。 之后按菌落形態特征進行革蘭染色特征鑒定。
血清IL-8 水平檢測:采用ELISA 試劑盒檢測患者血清IL-8 水平,參照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 酶標儀490 nm處測A 值,根據標準曲線計算患者血清IL-8 水平。 對術后腹瀉組病例的血清IL-8 水平做長期的跟蹤監測。 腹瀉合并有血清IL-8 的病例,要求行腸鏡檢查。
檢測并比較各組腸道菌群(大腸桿菌、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計數及治療前后血清IL-8 水平變化。
將該研究數據輸入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中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腸道菌群計數中,腹瀉組大腸桿菌、腸球菌計數顯著高于對照組、正常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計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正常組,且對照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計數顯著低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腸道菌群計數比較[(±s),lgCFU/g]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unts of intestinal flora in each group[(±s),lgCFU/g]

表1 各組腸道菌群計數比較[(±s),lgCFU/g]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unts of intestinal flora in each group[(±s),lgCFU/g]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正常組比較,bP<0.05
組別 大腸桿菌 腸球菌 雙歧桿菌 乳酸桿菌對照組(n=20)正常組(n=20)腹瀉組(n=20)7.64±0.91 7.81±0.98(8.98±0.96)ab 7.34±0.94 7.55±0.91(8.90±0.95)ab 9.51±0.97(8.14±0.99)a(6.56±0.86)ab 8.76±0.92(7.65±0.93)a(6.72±0.89)ab
治療前, 兩組血清IL-8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腹瀉組血清IL-8 水平高于正常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8 水平比較[(±s),mmol/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IL-8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m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8 水平比較[(±s),mmol/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IL-8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mmol/L]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正常組(n=20)腹瀉組(n=20)t 值P 值12.65±3.25 12.58±3.16 0.570>0.05 22.01±4.33 48.62±5.62 10.230<0.05
膽囊結石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膽道疾病, 發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經常是出現膽絞痛后才被注意,對患者工作與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5]。 現今,膽囊結石患者多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開腹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結石的常用術式,能夠完全切除病灶,療效顯著,但手術創傷比較大,對患者機體刺激明顯,易影響胃腸道功能[6]。 近些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膽囊結石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具有微創、 安全性高、機體刺激小等優勢,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7]。 然而,在膽囊切除術后,患者非常容易出現腹瀉癥狀,不利于營養物質吸收,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影響了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8]。
人們胃腸道中寄居著很多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按照一定比例組合,各菌群之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質與量上形成生態平衡。 當腸道菌群含量正常時,可發揮良好的拮抗作用、排毒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及抗腫瘤作用等。 在行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膽酸分泌受限,致使正常菌群受到影響。當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減少時,就會降低腸道抗感染能力,進而易造成腸道功能紊亂,所以,患者膽囊切除術后易發生腹瀉。 該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大腸桿菌、 腸球菌、 雙歧桿菌、 乳酸桿菌計數分別為(7.64±0.91)、(7.34±0.94)、(9.51±0.97)、(8.76±0.92)lgCFU/g;正 常 組 分 別 為 (7.81±0.98)、(7.55±0.91)、(8.14±0.99)、(7.65±0.93)lgCFU/g; 腹瀉組分別為 (8.98±0.96)、(8.90±0.95)、(6.56±0.86)、(6.72±0.89)lgCFU/g,腹瀉組大腸桿菌、腸球菌計數顯著高于對照組、正常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計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正常組,且對照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計數顯著低于正常組 (P<0.05); 正常組術后血清IL-8 水平為(22.01±4.33)mmol/L,腹瀉組水平為(48.62±5.62)mmol/L,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此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9]的結果非常相似,數據如下:對照組大腸桿菌、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計數分別為(7.75±0.71)、(7.45±1.01)、(9.62±0.58)、(8.85±0.60)lgCFU/g;正常組 分 別 為(7.97±0.24)、(7.81±1.08)、(8.05±0.22)、(7.74±0.43)lgCFU/g; 腹瀉組分別為 (8.87±0.81)、(8.79±1.26)、(6.55±0.74)、(6.82±0.45)lgCFU/g,腹瀉組大腸桿菌、腸球菌計數顯著高于對照組、正常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計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正常組,且對照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計數顯著低于正常組(P<0.05);正常組術后血清IL-8 水平為(20.0±9.5)mmol/L,腹瀉組水平為(59.1±11.6)mmol/L,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證實,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是腸道微生物屏障中最重要的兩種細菌。 膽囊切除手術使得腸道黏膜生物黏膜受損, 導致腸道正常菌群結構改變。 同時,IL-8 作為重要的炎癥因子參與腸道炎癥反應,提示腸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綜上所述, 補充益生菌以調整膽囊切除術后腹瀉患者的腸道菌群,重建腸道微生物屏障,提高腸道免疫防御機制,是治療膽囊切除術后腹瀉患者的重要方向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