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龍風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產科,江蘇鎮江 21200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為產科常見病,具有較高發病率,臨床主要表現為妊娠20 周后出現水腫、高血壓、蛋白尿等癥狀,可一定程度增加產后出血、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影響母嬰健康[1]。 近年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表示[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為導致胎兒不良發育、孕婦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積極采取相關措施防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為保證母嬰健康、 改善妊娠結局的關鍵。 目前臨床對該病治療原則主要為快速解痙、有效降壓、有指征擴容及利尿等,藥物治療為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 拉洛貝爾可有效擴張血管功能,利于解除全身小動脈血管痙攣,還可降低心臟負荷、改善冠動脈循環,發揮理想降壓作用[3]。 阿司匹林可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產生抑制作用,進而有效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4]。 該研究于2016 年10 月—2019 年2 月將上述兩種藥物聯合用于36 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中,旨在觀察其療效及對凝血功能、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門診就診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72 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 例。 對照組年齡17~43 歲,平均(29.12±1.32)歲;孕周25~36 周,平均(29.48±0.78)周。 觀察組年齡20~43 歲,平均(29.08±1.29)歲;孕周23~35.5 周,平均(29.51±0.75)周。 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符合《婦產科學》中妊娠期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患者及家屬均對該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原發性高血壓者;精神疾病者或存在神志障礙、意識障礙、溝通障礙等無法配合研究者;合并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善者;對研究應用藥物不能耐受或過敏者。
對照組采用拉貝洛爾治療, 給予鹽酸拉貝洛爾注射液 (國藥準字H32026121)50 mg+5%葡萄糖溶液250 mL,稀釋后行靜脈滴注,維持劑量為2 mg/min,期間對患者生命體征嚴密監測,待血壓控制良好并<140/90 mmHg 時,給予鹽酸拉貝洛爾片口服, 根據血壓控制情況:50~100 mg/次,2~3 次/d,直至分娩。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阿司匹林治療, 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S.p.A.國藥準字J20080078)口服用藥,劑量50 mg/d,1 次/d,直至分娩前1 周停藥。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均徹底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均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明顯改善,實驗室指標也顯著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實驗室指標均無明顯變化。
凝血功能: 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 離心10 min,以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各項指標,PT、TT 應用凝固法檢測,D-D 以免疫比濁法檢測,Fib 以CLauss 法檢測。
記錄兩組剖宮產、早產、胎兒宮內窘迫等妊娠結局。
數據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s)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44%, 與對照組77.78%相比,相對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分析[n(%)]Table 1 Efficacy analysis of the two groups[n(%)]
兩組治療前D-D、PT、TT、Fi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凝血功能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s)Table 2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s)Table 2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s)
注:* 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時間PT(s)TT(s)D-D(mg/L) Fib(g/L)觀察組(n=36)對照組(n=3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0.49±1.25(14.51±1.69)*#10.45±1.21(12.98±1.03)*12.57±1.52(17.31±1.95)*#12.61±1.49(14.52±1.62)*1.35±0.31(0.45±0.02)*#1.36±0.32(0.98±0.15)*5.53±1.18(2.98±0.39)*#5.52±1.15(4.23±0.85)*
觀察組剖宮產、早產、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發生率分別為36.11%、2.78%、0.00%、2.78%、2.78%,與對照組相比相對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妊娠結局分析[n(%)]Table 3 Analysis of pregnancy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n(%)]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 可導致胎盤螺旋小動脈痙攣,造成胎盤血流不足,對胎兒供氧造成一定影響,使其長時間處于慢性缺氧狀態,嚴重危害新生兒身體健康,容易增加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 全身小動脈痙攣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常見的特征,可導致血管管腔狹窄,血流循環受阻,進而增高機體血壓水平,患者可伴頭暈、頭痛、抽搐甚至昏迷等癥狀。 因血壓過高,血流可進一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誘導體內血小板發生聚集現象, 進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造成血管強烈收縮、血壓再次升高的惡性循環[5]。 因此在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降壓的同時, 還應積極采取措施防止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目前臨床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常見的高血壓控制藥物包括ACEI、ARB、洛爾類等,但單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臨床常應用兩種或以上藥物聯合治療,以增強臨床療效。 拉貝洛爾為一種β 腎上腺素抑制劑,具有血管α1受體阻斷功能,其作用機制為對交感神經興奮進行抑制,阻斷兒茶酚胺分泌釋放,通過擴張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減輕心臟前負荷,進而發揮降血壓的效果[6]。 此外拉貝洛爾對腎臟及胎盤血流量影響較小, 可較大程度促進胎兒肺成熟。
有研究表示[7],妊娠期高血壓發病與凝血功能異常有密切關系, 妊娠期患者激素缺乏平衡, 可造成凝血酶增高,而機體長期處于高凝狀態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導致血壓升高。 故該次研究中在應用拉貝洛爾的基礎上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妊娠期高血壓,并取得較好效果。 阿司匹林可對血小板釋放聚集產生明顯抑制作用, 進而改善血液微循環,避免血栓形成,降低血管壓力,進而發揮較好的降壓作用[8]。 有研究表示[9],阿司匹林對妊娠期高血壓有防治作用,且不會增加胎兒及母親出血的傾向,可用于抗凝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將拉貝洛爾與阿司匹林聯合用于妊娠期高血壓治療中不僅能增加降壓效果, 還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與血栓形成,利于改善機體高凝狀態,避免血壓再次升高。
江琳等[10]研究結果表示,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應用拉貝洛爾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效果理想, 總有效率高達96.67%,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44%,與江琳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上述兩種藥物可有效提高臨床降壓效果。 觀察組治療后PT、TT、D-D、Fib 各項指標水平分別為(14.51±1.69)s、(17.31±1.95)s、(0.45±0.02)mg/L、(2.98±0.39)g/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剖宮產、早產、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 產后出血發生率分別為36.11%、2.78%、0.00%、2.78%、2.78%,明顯低于對照組。 提示上述兩種藥物聯用可有效調節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改善機體高凝狀態,進而降低不良妊娠結局風險。
綜上所述, 拉貝洛爾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效果滿意,也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