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芹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山東濟南 250101
前置胎盤是臨床中妊娠28 周后出現的一種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的病癥, 臨床中病情較重的患者胎盤下緣可至宮頸口甚至是覆蓋宮頸口, 對胎兒的發育可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導致胎位不正,引起早產,對產婦可明顯增加產后出血與產褥感染的發生率, 在臨床中是比較嚴重的一種妊娠疾病。 臨床中病情較輕的產婦需要靜臥休息,并采用藥物改善貧血和抗感染, 對病情較重或者反復大量出血的患者需要依據病癥狀況終止妊娠, 臨床中絕大部分產婦發生在中晚期,可良好控制病癥,進行剖宮產分娩,產后出血是當前這一病癥面臨的一大難題,現階段臨床應對這一難題的主要方式為藥物防治, 其中縮宮素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藥物,臨床可良好地防治產后出血。 臨床研究[1]中發現馬來酸麥角新堿在臨床中與縮宮素聯合運用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現就該院2018 年4 月—2019 年6 月前置胎盤剖宮產患者56 例, 研究馬來酸麥角新堿聯合縮宮素的臨床治療狀況,現報道如下。
篩選該科室收治的前置胎盤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數字法,按照1∶1 的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研究組28 例,初產婦15 例,經產婦13 例;年齡在22~34 歲,平均年齡(29.7±1.8)歲。 對比組28例,初產婦14 例,經產婦14 例;年齡在21~36 歲,平均年齡(30.0±2.1)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院方倫理委員會同意開展該次研究,研究有意義。
納入標準:納入超聲確診為前置胎盤,采用剖宮產方式發生產后出血的患者; 納入對該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的患者[2]。
排除標準:精神異常的患者;合并重大疾病的患者; 對該次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 臨床病歷資料不完整的患者[3]。
兩組患者均在進行臨床常規治護的基礎上進行藥物運用, 在用藥期間患者病癥發生異常變化時需及時停用藥物,由臨床醫師采取良好的措施進行預防與治療[4]。
對比組采用縮宮素進行治療,縮宮素注射液(國藥準字H34022979;規格:1 mL:10 單位)用法用量:肌內注射和靜脈滴注,注射劑量20 單位,滴注劑量,將20 單位融入5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5]。
研究組采用馬來酸麥角新堿聯合縮宮素進行治療,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國藥準字H12020612;規格:1 mL:0.2 mg)用法用量:肌肉或靜脈注射,0.2 mg/次,必要時可2~4 h 重復注射1 次,最多5 次,靜脈推注需控制注射速度,縮宮素用藥與對照組一致[6]。
對比兩組的產后出血量、術后止血時間、血凝指標、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值。產后出血量觀察24 h 內的出血量,與術后止血時間均以臨床記錄為準; 凝血指標有D-D、FIB、PT、TT、APTT, 與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值均以臨床檢測結果為準。
該次研究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血凝指標D-D、FIB、PT、TT、APTT 均小于對比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的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的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D-D(mg/L)FIB(g/L)PT(s)TT(s) APTT(s)研究組(n=28)對比組(n=28)t 值P 值1.6±0.2 3.3±0.4 20.114<0.001 3.7±0.2 4.5±0.3 11.740<0.001 17.3±3.1 24.8±3.6 8.353<0.001 13.0±0.4 14.9±1.2 7.948<0.001 36.2±7.9 48.8±9.2 5.498<0.001
研究組產后24 h 出血量、術后止血時間、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值均小于對比組,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出血量、術后止血時間以及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值的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volume,postoperative hemostasis time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drop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產后出血量、術后止血時間以及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值的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volume,postoperative hemostasis time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drop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產后出血量(mL)術后止血時間(min)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值(g/L)研究組(n=28)對比組(n=28)t 值P 值220.4±96.8 292.4±110.4 2.594 0.012 45.6±3.7 70.2±4.2 23.255<0.001 5.7±3.2 9.7±4.6 3.777<0.001
馬來酸麥角新堿是一種可治療產后、 流產后子宮收縮無力、 縮復不良導致子宮出血或者產后子宮復原不良的藥物,口服用藥在6~15 min 后起效,肌內注射后2~3 min即可起效,是一種肝代謝藥物,遇光后易變質,靜脈注射易引起不良反應;縮宮素在催產、引產、產后出血或者子宮復原不全具有良好的效果, 是一種可以良好提升子宮收縮的藥物,在臨床生產過程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藥物[7-8]。
該次研究結果: 研究組產后24 h 出血量為 (220.4±96.8)mL,對比組為(292.4±110.4)mL;研究組術后止血時間為(45.6±3.7)min,對比組為(70.2±4.2)min;研究組血凝指標D-D、FIB、PT、TT、APTT 分別為 (1.6±0.2)mg/L、(3.7±0.2)g/L、(17.3±3.1)s、(13.0±0.4)s、(36.2±7.9)s, 對比組分別為(3.3±0.4)mg/L、(4.5±0.3)g/L、(24.8±3.6)s、(14.9±1.2)s、(48.8±9.2)s;研究組的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值為(5.7±3.2)g/L,對比組為(9.7±4.6)g/L,結果分析:在張瑩等人[9]的研究中:選取了80 例高危產婦產后出血患者,隨機分組,采用縮宮素與縮宮素聯合馬來酸麥角新堿進行治療,結果為:聯合用藥產后1 h、2 h、24 h 出血量、止血時間、產后24 h 血紅蛋白指標、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19.40±8.11)mL、(131.57±8.01)mL、(67.38±6.37)mL、(3.11±0.30)d、(110.63±10.41)g/L、5.00%,單用藥物分別為(411.37±8.07)mL、(283.34±7.98)mL、(175.40±6.11)mL (5.12±0.27)d、(91.22±10.37)g/L,(P<0.05),對治療高危產婦產后出血的治療與該文中的聯合用藥方式相一致,其研究組的產后不同時間段的出血量、不良反應發生狀況以及治療有效率等均優于單用縮宮素治療,可見這一聯合用藥方式在預防高危產婦產后出血也具有較好的效果; 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將馬來酸麥角新堿與益母草注射液聯合用藥治療產后出血, 對比馬來酸麥角新堿單用和聯合用藥, 聯合用藥不同時間段的出血量以及不同時間段的子宮收縮狀況均優于單用藥物, 可見馬來酸麥角新堿不僅能夠與縮宮素聯合用藥改善產后出血,還可以與益母草注射液聯合用藥[10]。
綜上所述, 馬來酸麥角新堿聯合縮宮素在前置胎盤剖宮產中能夠良好地減少24 h 出血量, 減短術后止血時間,改善凝血指標,改善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值,臨床整體運用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