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貴陽市兒童醫院消化科,貴州貴陽 550003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兒童消化系統常見的一種疾病,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腹痛、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及嘔吐等;如果同時合并幽門螺桿菌,患兒可同時伴有反酸、燒心、口臭及上腹部不適等癥狀[1]。 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所以需積極醫治,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進而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有學者表示嗎丁啉聯合標準三聯療法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的療效顯著[2],因此該課題將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月就診該院的120 例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其目的是分析評價嗎丁啉聯合標準三聯療法治療對于患兒的臨床療效及評價, 現報道如下。
該次納入研究對象為該院就診的120 例幽門螺桿菌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兒,所有患兒均符合“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3],且均由家屬(監護人)知情簽署相關治療同意書,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嚴重精神障礙及相關藥物過敏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60 例中,男患兒32 例、女患兒28 例;年齡分布在2~13 歲,平均年齡為(6.7±0.2)歲;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為6 個月~4 年,平均病程為(2.3±0.2)年。 對照組60 例中,男患兒31 例、女患兒29 例;年齡分布在2~13 歲,平均年齡為(6.8±0.1)歲;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為6 個月~4 年,平均病程為(2.4±0.1)年。 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代表后續數據有可比的意義。
1.2.1 對照組 采用標準三聯療法治療:奧美拉唑[0.6~0.8 mg/(kg·d),分2 次]+克拉霉素[10~15 mg/(kg·d),分2次]+阿莫西林[50 mg/(kg·d) , 分2 次],療程14 d。
1.2.2 觀察組 采用嗎丁啉 (多潘立酮混懸液1~3 歲/10~15 kg,3~4 mL/次,3 次/d;4~6 歲/16~21 kg,5~6 mL/次,3 次/d;7~9 歲/22~27 kg,7~8 mL/次,3 次/d;10~12 歲/28~32 kg,9~10 mL/次,3 次/d)聯合標準三聯療法,療程14 d。
(1)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根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 版》[4],將患兒的臨床療效分為:①顯效:經積極治療后,患兒的腹痛、餐后飽脹、噯氣、食欲不振等臨床癥狀消除,幽門螺桿菌完全根除。 ②有效:經積極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好轉,幽門螺桿菌部分根除。 ③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幽門螺桿菌未根除;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2)根據等級評分法[5],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腹痛、餐后飽脹、噯氣、食欲不振4 項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具體評分標準為:①腹痛:無上腹疼痛,0 分;每天有1 次腹痛癥狀,但患兒可自行緩解,1 分;每天有1 次腹痛癥狀,患兒不能自行緩解,2 分;腹痛癥狀每日出現2 次及以上,3 分。②餐后飽脹:餐后無飽脹感,0 分;每天飽脹感在2 h 內,1 分;每天飽脹感2~4 h,2 分;每天飽脹感4 h 以上,3 分。 ③噯氣:無噯氣癥狀,0 分;每天噯氣癥狀出現1 次,1 分;每天噯氣癥狀出現2 次,2 分; 每天噯氣癥狀出現2 次以上,3分。④食欲不振:食欲正常,無食欲不振表現,0 分;進食不足正常進食的70%左右,1 分; 進食不足正常進食的50%左右,2 分;進食低于正常進食的50%以上,3 分。 評分越高,代表患兒的臨床癥狀越嚴重;反之,評分越低,代表患兒的臨床癥狀越輕[6]。
(3)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4)觀察兩組患兒用藥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對照組分別為96.67%、81.6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在臨床療效方面的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在腹痛、餐后飽脹、噯氣、食欲不振4 項臨床癥狀評分方面,治療前兩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積極治療后, 觀察組的4 項臨床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臨床癥狀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臨床癥狀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組別腹痛 餐后飽脹 噯氣 食欲不振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2.3±0.1 2.3±0.2 1.293>0.05 0.4±0.1 1.3±0.2 6.283<0.05 2.5±0.2 2.5±0.1 1.156>0.05 0.3±0.1 1.2±0.3 6.129<0.05 2.8±0.2 2.7±0.2 1.283>0.05 0.4±0.2 1.2±0.1 5.128<0.05 2.4±0.3 2.5±0.2 1.268>0.05 0.6±0.3 1.2±0.4 5.236<0.05
經積極治療后,觀察組60 例患兒,幽門螺桿菌完全根除57 例,完全根除率為95.00%;對照組60 例患兒,幽門螺桿菌完全根除48 例,完全根除率為80.00%。 由數據可知,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275,P<0.05)。
觀察組60 例患兒, 用藥期間出現惡心1 例、 納差1例,總發生率為3.33%;對照組60 例患兒,用藥期間出現惡心1 例、納差1 例、頭暈1 例,總發生率為5.00%。 由數據可知,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偏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26,P>0.05)。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兒童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之一,病因主要體現在:①進食之后,胃底容受舒張發生障礙的影響,導致胃竇十二指腸運動協調出現紊亂的狀況,或受到內臟高敏等因素影響; ②受到心理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加重病情。 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表明,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逐年升高, 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 所以,為了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非常關鍵[7]。
嗎丁啉為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之一, 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治療中, 可以使患兒的食道下部肌張力有效增強,使胃、十二指腸蠕動及胃內容物的排出得到有效促進, 進一步起到對患兒胃動力障礙有效改善的作用。 臨床研究表明,單用標準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的整體療效還有待提高,比如患兒的臨床癥狀好轉有待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有待提高等。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采取嗎丁啉聯合標準三聯療法治療, 對照組患兒則單用標準三聯療法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6.67%、81.67%,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腹痛、餐后飽脹、噯氣、食欲不振4項臨床癥狀評分分別為(0.4±0.1)分、(0.3±0.1)分、(0.4±0.2)分、(0.6±0.3)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0.2)分、(1.2±0.3)分、(1.2±0.1)分、(1.2±0.4)分(P<0.05);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95.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33%,對照組則為5.00%,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偏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次用藥安全性高。 這與黃紫鋒等學者[8]研究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27%(P<0.05)基本一致。 綜合各項研究結果數據可知, 嗎丁啉聯合標準三聯療法治療方案具備實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此外,筆者認為,在治療期間還有必要做好患兒的心理評估,糾正患兒的不良心理,提高患兒用藥治療期間的依從性及配合度;同時,做好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工作,普及用藥知識、注意事項,獲得患兒家屬的信任,降低護患糾紛,為患兒臨床治療提供有利條件及環境,進而促進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9]。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針對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 采取嗎丁啉聯合標準三聯療法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用藥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