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倩倩,宋曉雪,成慶忠,柴小云,張 帆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醫院,山西 長治046011)
肩手綜合征又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是中風常見并發癥之一,中風患者腦部動脈血管粥樣硬化,進而導致腦部神經受損,影響自律交感神經,造成末梢神經血管障礙,是誘發肩手綜合征的主要原因[1]。患者肩手關節活動困難,疼痛并伴有水腫,常在中風發病后1~3個月內發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Ⅰ、Ⅱ期肩手綜合征患者,臨床除了常規藥物治療外,目前主要依靠康復訓練治療。康復訓練通過科學的主、被動肌肉訓練,可以改善軀體四肢的血液循環,加快發病部位的神經功能恢復,增強肌力,改善關節功能[2]。中醫將肩手綜合征歸于“痹證”范疇,認為是邪氣閉阻經絡、氣血運轉受阻、瘀塞經脈的表現,常使用活血化瘀中藥外敷,治療效果較好[3]。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藥涂擦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長治市中醫醫院接受治療的82例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43~67歲,平均(56.61±4.52)歲;病程27~86 d,平均(51.36±6.78)d;肩手綜合征Ⅰ期23例,Ⅱ期18例。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44~68歲,平均(57.35±4.74)歲;病程26~84 d,平均(50.86±6.53)d;肩手綜合征Ⅰ期25例,Ⅱ期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參照《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中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4],以及《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5]。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痹證的診斷標準[6],主癥:關節、肌肉疼痛,關節屈伸不利;次癥:遇冷則劇,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濡緩。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并經CT檢查確診,為肩手綜合征Ⅰ期、Ⅱ期患者;均在中風后3個月內發病;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所用中藥成分過敏者;合并肩周炎、上肢骨折、上肢神經損傷等影響上肢活動疾病者;精神異常、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并發嚴重心血管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控制血糖及血壓、抗血小板聚集等。
2.1 對照組 給予康復訓練。患者取健側臥位,患側肩部充分前伸,肩關節屈曲,角度為90°,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伸展,置于胸前枕頭上;患者取患側臥位,患側肩胛骨前伸,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者取仰臥位,肩胛骨墊枕,腕關節盡可能彎曲背伸,十指盡量伸直向外展開,上肢向前伸直并抬高超出心臟水平線;患者獨自完成提肩、彎曲肘關節及膝關節等運動,并進行擰毛巾訓練。以上康復訓練內容采用循序漸進、逐漸增加訓練強度的方式,前期(3~5 d)每日1次,后期(5 d以后)每日2次,早晚各1次。連續訓練28 d。
2.2 觀察組 采用中藥涂擦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康復訓練方法與對照組一致。中藥涂擦藥物組成:醋乳香12 g,路路通12 g,紅花12 g,桂枝12 g,艾葉45 g,透骨草20 g,川芎80 g,伸筋草35 g,赤芍35 g。將上述中藥飲片研磨成粉狀,加入蜂蜜調和成黏稠狀,均勻涂抹在醫用透氣衛生棉布上,厚度約1 mm,呈半徑為5 cm的圓形,然后將紗布覆蓋在患者肩部,做好固定措施,待藥膏完全吸收或全部干結,清洗肩部,更換棉布重新敷料。連續治療28 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治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活動能力恢復正常,檢查(四肢骨和關節平片、舉一手檢驗)正常;好轉: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活動能力好轉,檢查有所改善;無效:癥狀及檢查均無好轉[5]。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肩手疼痛程度及上肢運動能力。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8 d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簡化Fugl-Meyer上肢運動量表(U-FMA)對兩組患者進行測評。VAS評分范圍為0~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劇烈。U-FMA量表包括10部分共33項,每項0~2分,共66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上肢運動能力越好。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8 d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12%)高于對照組(78.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肩部疼痛程度、上肢運動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U-F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后,兩組VAS評分均降低,U-FMA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U-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肩部疼痛程度、上肢運動能力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肩部疼痛程度、上肢運動能力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VAS評分 U-FMA評分觀察組 41 治療前 8.16±0.82 24.21±6.63治療后 4.27±0.37△▲ 45.18±6.43△▲對照組 41 治療前 8.13±0.76 23.84±6.58治療后 6.55±0.68△ 33.46±6.29△
中風患者在接受急救成功后的康復期內,常會出現上肢肩手水腫、疼痛難忍、運動功能障礙,稱為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若不及時治療甚至會形成上肢永久畸形,因此早期的治療較為關鍵[7]。西醫認為中風后肩手綜合征主要與肩手反射性交感神經系統受損有關,中風后患者腦部神經損傷引發相應的外周神經組織損傷,出現各種臨床病證表現。藥物治療與康復訓練均是目前肩手綜合征的常規治療方法。藥物治療雖然方便,但由于患者吸收代謝能力、藥代動力學不同,治療周期較長,同時藥物不良反應較為明顯,無法達到臨床要求;康復訓練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進展較為緩慢,患者恢復期較長,承受著較大痛苦[8-9]。中醫認為肩手綜合征主要由于風、寒、濕、熱等邪氣入侵,影響氣血運行,氣血瘀滯不暢,阻痹經絡,氣血虧損,肝腎陰陽不調,外邪浸淫四肢,導致患者四肢僵硬疼痛、屈伸不利,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臨床效果較好[10]。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U-FMA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藥涂擦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較單純康復訓練治療效果更好。肩手綜合征患者可通過康復訓練有效減輕肩手部的水腫,還可緩解肩手關節的粘連、肌肉萎縮情況,幫助受損組織血流回流,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以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其次,康復訓練還可促進大腦神經反射通路的恢復及大腦皮質的功能重建,恢復腦部運動功能區功能,使腦部運動神經信號可以有效傳遞至肩手部[11]。本研究所用中藥涂擦方中,乳香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桂枝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艾葉溫經止血,除濕祛寒;透骨草祛風濕,通經絡;川芎行氣開郁,祛風止痛,活血化瘀;伸筋草祛風除濕,舒經通絡;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諸藥配伍,達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研究發現,中藥涂擦可通過改善局部毛細血管血流微循環,促進受損組織新陳代謝,提高患肢的營養供應,加快受損組織修復,減輕患者的疼痛感[12]。王月英等[13]研究指出,中藥涂擦可提升腦卒中肩手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疼痛程度,改善其上肢運動能力。
綜上所述,中藥涂擦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效果較好,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進其上肢運動能力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