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川首鋼”)偌大的智能機器人調試車間,一組組大塊頭的機器人手臂運動靈活自如,無人駕駛的運輸小車沿著特定的軌道不慌不忙地在廠房各處行駛……在“指揮官”張明的安裝調試下,這些工業機器人從數百個零部件,變成了聽話的“鋼鐵戰士”。
張明是安川首鋼工業機器人調試工程師、工程部組裝調試科長,已經跟機器人打交道17年了。他原來是首鋼技師學院的電工教師,但覺得當老師太安逸了,27歲時毅然辭職,于2003年7月加入安川首鋼。此后,張明先后攻克了機器人手臂在焊接、激光切割搬運等不同生產項目中的技術難關,解決了機器人手臂的各種技術問題,企業再也不用依賴外國專家。
從初到公司的機器人“小白”,到掌握機器人組裝調試核心技術的專業人員要多久?“幾個月”,這就是張明的“答卷”。
機器人行業對張明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領域,但他特別感興趣,一進公司立馬“惡補”。他知道機器人系統安裝調試工作,是機器人產品交付用戶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公司機器人應用水平的最終體現。面對完全陌生的專業,張明積極向師傅請教學習,業余時間攻讀相關技術資料,不懂的記下來,反復琢磨直到弄懂為止。比字典還厚的說明書,張明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又一遍;為弄明白一個概念,他把設備拆下來再裝上,重復好幾遍。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張明從機器人領域的一個門外漢,成為一名專業調試人員。
當年年底,張明的機會和挑戰來了,為汽車擋風玻璃涂膠機器人做測試的任務交到了他手中。在當時,這是國內首次應用機器人激光視覺系統技術,并首次集中運用機器人搬運、涂膠、裝配等多項技術。兩個“首次”意義重大,全新的技術和生產工藝增加了機器人調試的技術難度。
機器人需要將玻璃搬運到指定位置,涂上膠,再絲毫不差地安裝上去,對精細度要求極高。“用機器人視覺和激光攝像頭配合操作,難點就是對機器人手臂精度方面的操作,這全靠人工調試。”張明說,為此,公司項目組設計出了激光視覺系統,檢測車身偏移量,使機器人能據此自動調整行動軌跡,其操作精度要求精確到毫米以內。

沒有先例可循,張明只能帶領著調試隊伍“摸著石頭過河”,嘗試了各種辦法,不斷反復測試。調試的過程是漫長的,他們夜以繼日,經常一弄就是一宿。最終,張明將機器人運動精度控制在比針尖還細的0.2毫米以內,這不僅在當時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而且從此改寫了國內汽車廠家機器人涂膠系統從國外直接引進的歷史。
作為國內第一家從事工業機器人及應用系統的制造和銷售公司,安川首鋼的自動化應用機器人產品也越來越多地銷往國外。
2008年,安川首鋼首條機器人生產線出口韓國。張明作為技術全能高手,和團隊一起赴韓國進行機器人生產線的安裝、調試工作。就在設備進入最后的調試階段,一臺機器人突然報警。
“快、快、快,請張明師傅……”到底哪里出現了問題?現場員工,包括德國、韓國的專家排查了3個多小時還是沒有尋找到“病因”。一籌莫展的情況下,他們向張明發出了“救援”信號。張明聽到信兒,急忙從另外一個工作崗位直接趕到現場。他一邊詢問關于機器人的故障現象,一邊擺弄著機器人,現場的所有人都把他當成了唯一的“救星”。“好了,問題出在了這里。”張明不到30分鐘就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解決方案,機器人又恢復了正常的活力,現場的專家、員工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在無數的項目中捶打歷練,張明逐步成長為一名身經百戰的“大拿”。而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不斷提高中國工業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把機器人應用系統送到越來越多的行業生產制造車間。“現在有了問題,我們再也不用等外國專家了。”張明說。
一個筆記本大小的“示教盒”,看起來就像游戲手柄,張明拿在手中擺弄幾下,一個個靜止的機器人瞬間“活”起來。“看著一排排機器人在自己的手中活動起來,齊刷刷地作業,非常震撼!”張明自己也頗有感慨。他常常以廠為家,拿著機器人試校盒反復研究到深夜,第二天七點鐘爬起來繼續“鼓搗”。這就是在別人看來,張明手中調試出來的機器人似乎特別“聽話”的原因。對于張明來說,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2009年,為推進汽車零部件國產化,廣汽本田決定將汽車四門兩蓋生產環節由國外轉到國內完成。經過市場角逐,安川首鋼最終成為該項目唯一供應商。這是一個為國爭光的項目,在此之前,汽車四門兩蓋生產環節都是在國外完成。重任再次落在了張明肩上。
為了滿足生產要求,安川首鋼項目組最終決定采用機器人間接點焊技術。而這次留給調試人員的任務是:點焊后必須確保門板外側光滑,內側焊接痕跡也要降到最低。如此高要求,以前都是國外的技術。張明又開始了沒日沒夜的調試工作。這一次,他只用了10天就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并得到客戶的高度評價。
在同事的眼中,張明是位“拼命三郎”。2011年7月,安川首鋼上海分公司成立,公司派張明前往上海進行技術支援。當時,他父親還臥病在床,安頓好父親后,他立刻投入到上海分公司建設之中,一走就是4年。有同事說,一次張明回到家,孩子竟然不知道他是誰,然后就管他叫了聲舅,這個笑話一直流傳到現在。
環保和節能的需要日益擴大,汽車輕量化已成為世界汽車發展潮流和目標。汽車材料從鋼件逐步改成鋁件,對于機器人焊接工藝來說,存在很多難題,例如鋁材材質較軟,焊接變形量大,對熱量控制要求極高。
2016年,安川首鋼首次承接寶馬汽車保險杠鋁焊接項目。張明帶領調試團隊仔細核實不同熱量情況下鋁工件變形量,實現項目按期交付使用,又一次在機器人鋁材焊接方面刷新國內技術空白,成功推動鋁材焊接技術發展和汽車輕量化進程。

2018年,安川首鋼承接吉林凱達管業一套激光切割系統。該系統要求設備在運轉時不能有絲毫抖動,運行軌跡必須要穩定一致。為了得到良好切割效果,又是張明帶領調試團隊,認真研究外部軸運行情況,仔細調整每個零件之間配合間隙,在機器人運行軌跡示教編程過程中,認真研究每一個動作步驟,匹配相應參數,確保切割表面不會有鋸齒產生。經過不懈努力,該項目成功交付客戶使用,這也促進了公司非汽車領域的市場開發,同時助力中國制造業不斷攀向高端領域。
在張明看來,自己這些成就的取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對“追求卓越,顧客至上”理念的長期堅持。這激勵著他,同時也是他個人“想要攀登的最高峰”。“我要不斷地提高自己,努力鉆研技術工藝,在機器人行業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張明說,這是他這樣的“工匠人”對工匠精神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