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霞

VOL.429 2020.10上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正在熱映,并引發社會強烈反響,讓“鄉村振興”“鄉村發展”以一種更生動的方式進入大眾視線,而“數字鄉村”這一主題恰好與此遙相呼應。
“鄉村興則國家興”,20世紀30年代致力于鄉村建設的梁漱溟先生在中西方比較后總結了中國農村的三大問題,其中之一是“科學技術的落后導致的經濟落后”。而今就我國國內而言,科學技術也存在東與西、城與鄉、鄉與鄉之間的差距,以及在數字化層面形成的數字鴻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農村人地分離、產業不興和人才缺乏,特別是中西部出現“鄉村生活的空心化、農牧業生產的荒疏化、鄉村人口結構的脆弱化”等問題。鄉村留守人口數字素養普遍較低,“讓手機成為新農具,讓直播成為新農事”可望卻難企及,盡管我國的數字硬件建設非常出色,還有“為村”等發現鄉村價值的數字平臺以“互聯網+鄉村”的模式為鄉村連接情感、信息、財富,但目前,讓“為村”真正用起來的,大多是駐村第一書記或返鄉青年。因此,數字社會中的城鄉與鄉鄉差距,更多體現在老百姓的參與能力上。共享數字紅利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賦權離不開增能,激發數字活力,幫助鄉村解決“連通性”問題,將村民領進數字社會,教會村民上網辦事,參與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至關重要。鄉村的人氣和能人是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動力,人才是鄉村數字化的引擎。用綠水青山吸引城里人到鄉,用政策吸引在外打工的鄉村人口返鄉,吸引原住民參與數字化鄉村的開發建設和數字紅利的創造,逐步引導村民的主體意識,挖掘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實現數字紅利普惠,這些都需要人才的參與。
數字鄉村建設是國家的頂層設計,堅持黨的領導、城鄉融合、綜合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改革創新、整體振興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六個基本原則。數字鄉村是鄉村社會的數字化,讓鄉村走出鄉土,成為鄉村居民和所有人的鄉村。邱澤奇教授認為“連接、參與,是構建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數字鄉村建設中,讓每一個村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盡自己的一份責任,是傳統鄉村建設中不曾有過的新事”。
鄉村振興和社區營造離不開“鄉約”,重構“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鄉約”,首先應該“相約”數字化建設,以此連通黨務、村務、事務、商務,以此增加鄉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