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彤 葉銀丹

周景彤
自中央政治局7月30日會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來,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重點話題。對于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筆者認為,需從其時代背景、核心內涵和金融支持等方面進行深入認識。
一、經濟發展動力從國際循環為主轉向以國內循環為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加快融入全球化浪潮。依賴于總體良好的國際環境和低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中國吸引大量外資、管理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入,主要借助“兩頭在外”的外循環發展模式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國家紛紛出臺“制造業再造”計劃促進制造業回流。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更是對國際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造成了嚴重沖擊,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中國參與全球化分工的傳統模式備受挑戰。經過40余年的積累,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市場規模優勢和內需潛力亟待挖掘。未來,國內循環將作為國際循環的基礎和保障,處于主體地位;國際循環將作為國內循環的外延和補充,起著優化作用。
未來,國內循環將作為國際循環的基礎和保障,處于主體地位;國際循環將作為國內循環的外延和補充,起著優化作用。
二、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轉向自主創新驅動型。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勞動力等諸多方面約束日益突出,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亟需將增長方式由資本、勞動等要素投入驅動型轉為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變革為主驅動力的創新驅動型。自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創新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專利申請量和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分別為世界第一和第二。但同時仍存在自主創新和基礎領域創新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未來,唯有實行自主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夯實基礎領域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國際競爭中獲得主動。
三、產業鏈逐步實現轉型升級和穩鏈固鏈。我國經濟具有產業門類齊全、產能大等優勢。但近年來,由于勞動力價格上升等原因,我國產業向外轉移壓力逐年增大。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促使美、日、歐等經濟體加大力度吸引跨國企業回流本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我國產業向外轉移的壓力。尤其是紡織服裝、木材家具、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等行業,由于出口依存度高且國內增加值占比較低,更易向外轉移。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產階級規模擴大,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一方面,升級型消費需求擴大將對供給端產生積極引導作用,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國內消費市場規模對我國產業鏈的鎖定作用將進一步凸顯,在產業鏈穩鏈固鏈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對外開放進入雙循環相互促進新階段。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放的領域和區域不斷擴大,但也存在“引進來”的步伐快于“走出去”,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未形成有效互動等問題。未來,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潛力進一步激發,我國資本、勞動、創新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走出去的步伐將加快。國內提質擴容的消費需求對于全球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進一步增大。同時,對外開放的持續擴大和深化也將有效促進國內國外兩個循環之間的互動。
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一是要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暢通國內供需大循環。二是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暢通國內產業發展循環。三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用好用足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第一,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暢通國內供需大循環。一是以強化民生保障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消費擴容提質是擴大內需戰略的核心。一方面,加快促進線上和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鼓勵傳統線下銷售和服務積極嘗試線上轉型。另一方面,大力拓展新型消費領域,加快信息消費、智能消費等發展。同時,積極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強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保障,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二是以改革疏通供給端堵點。一方面,多措并舉改善營商環境。重點突破當前營商環境中稅收規范性文件較多、納稅企業執行成本較高,中小企業獲取信貸困難等痛點難點。另一方面,以改革激發供給端活力。加快戶籍、土地等制度改革,破除生產要素流動壁壘,促進其在城鄉和區域間高效流動。同時,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動供給和需求有機銜接。
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擴大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需要消費金融模式不斷創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供給效率和質量。
第二,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暢通國內產業發展循環。一是加大力度改善中西部地區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等軟硬件設施,以多種形式促進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的交流合作,為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創造條件和機會。這既有利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也有利于緩解我國產業向外轉移的壓力。二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并非僅適合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具備發展光伏、大數據云計算、現代農業等新興產業的自然條件基礎,應鼓勵各地根據自身條件,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第三,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用好用足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一是鼓勵支持政府加大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探索更多政策優惠方式,引導各社會主體進行自主創新。二是加大重點領域人才支持和海外人才吸引力度,創新人才激勵政策,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三是學習發達國家創新環境,深化國內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健全創新制度環境。四是充分發揮“一帶一路”以及自貿區自貿港的紐帶作用,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的跨境雙向流動。
第一,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要增加有效金融供給。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擴大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需要消費金融模式不斷創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供給效率和質量。新基建投資需求加大要求金融增加支持力度,創新融資模式。環保、三農等要求深化發展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我國產業鏈進一步提升要求加快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先進制造業等新經濟新產業發展也要求科技金融機制的不斷完善。
第二,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要堅定推進金融市場改革。一方面,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另一方面,優化金融機構的布局,構建多層次、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同時,提升金融雙向開放水平,增強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和穩健性。
第三,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要加強金融風險防范,保障金融安全。穩妥有序處置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跨市場、跨區域風險傳染。構建與金融發展相適應的監管體系,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健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的主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