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安景璐

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攝影/安景璐
上海和新加坡,同為亞洲開放的對外貿易樞紐和港口城市,開埠歷史悠久。上海青浦區白鶴鎮近年青龍鎮遺址的考古發現,足以證明上海千年古港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而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數萬館藏則記錄了由上海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印度洋上熙攘往來的盛景,見證了數千年前的貿易“全球化”。
2020年9月15日,一場名為“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的展覽,在上海博物館開展。這是“黑石”號沉船文物在中國的首次亮相,也是上海博物館在疫情恢復開放之后,推出的第一個國際合作展覽。
上海博物館攜手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拉開了慶祝中新建交30周年的帷幕,也預示著中新合作將有更廣闊前景。
公元9世紀,海上貿易正繁榮,中國瓷器貿易也欣欣向榮。有一艘來自中東的古船,承載著唐代各地風物以及外銷的瓷器、金銀器及青銅等文物,返航時在新加坡附近的海域不幸遭遇暴風雨而沉沒,開始了長達千年的沉寂。
1988年,這艘沉船連同裝載的“寶藏”被打撈出水,因沉船附近有一塊黑色大礁巖,因此被稱為“黑石”號。沉船上所載的陶瓷器多達6萬多件,幾乎涵蓋了唐代南北方最為著名的窯場產品,再現了唐代陶瓷業繁榮發展的陶瓷業文化,也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證據。此事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年代最早的海洋沉船發現之一。
上海與新加坡同處于“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天然的、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優勢,兩地友誼源遠流長,這條“友誼之路”也延續至今。
直到2020年,這艘滿載中國陶瓷器的“黑石”號開啟了重歸故里的新一輪航行。實際上,早在2018年,在新加坡召開的中新雙邊合作委員會第14次會議上,這個展覽就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外交項目首次提出。沒想到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諸多安排,但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還是克服萬難,聯合舉辦了此番展覽,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
展廳的設計像一個“回”字形的迷宮,入口處深藍色的燈光在地面上跳動,似浮光掠影,將人們帶入了那片吞噬了“黑石”號的海底。展覽陳列著248件/組文物——包括168件精選出來的“黑石”號出水各類文物以及國內出土或傳世的陶瓷、金銀器等相關和有代表性的文物,分別有長沙窯、廣東窯、越窯、邢窯、綠釉和白釉綠彩器、鞏義窯等等。每走進一塊展區,都像尋寶一般,一步步地深入海底,揭開“黑石”號沉寂多年的神秘面紗。制作細致精巧的瓷器,讓人可以領略到大唐盛世的精致生活,瓷器上的山水紋、云氣紋、印度神話中的摩羯紋、異域仕女的胡人頭像等彩繪紋飾,讓人感悟到開放包容的文化精髓。“那些沉默海底的過去,終將恢弘再現”,在這樣的氛圍中,仿佛每個人都成為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見證者。

左:長沙窯青釉紅褐彩胡人搏獅四足爐。攝影/安景璐。中圖:揚州江心鏡,將八卦與四神結合,似乎是作法事用的。攝影/安景璐。右圖:伎樂紋八棱金杯,由純金制成具有粟特風格。樂伎均為高鼻深目的西域胡人。攝影/安景璐
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通力合作,使這些沉默千年文物的“秘語”可以在故土解密,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廣泛材料和有力佐證。亞洲文明博物館向來以“促進亞洲各文明之間相互融合、亞洲與世界其他文明彼此相通的理解”作為使命。正如亞洲文明博物館館長陳威仁所說,這樣的選擇,與兩地的文化基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上海與新加坡同處于“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天然的、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優勢,兩地友誼源遠流長,這條“友誼之路”也延續至今。
新加坡在滬企業家陳成強,有著在上海和新加坡豐富的生活經歷,現在正在運營專注于早期項目投資孵化和大企業產業創新的創業社區——Innospace,他對兩地的合作關系和市場氛圍深有感觸。
他認為,上海和新加坡兩地民間的合作項目還是非常豐富的。Innospace作為國內早期互聯網項目孵化平臺,所做的就是充當起中國與新加坡、世界各國創業項目的橋梁,幫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的項目更好地落地中國。
Innospace位于中國科技的前沿領地——上海楊浦區,它的發展經歷也見證了中國市場的變化,在不斷變化中,探索著既適合自己,又能服務于初創團隊的發展模式,一定程度上,稱得上是與上海“同呼吸,共命運”。
2011年,Innospace正式成立,據陳成強的回憶。作為一家孵化平臺,他們想盡快在小范圍內營造起創業的氛圍,因此,選擇了“創業咖啡”的模式,把一些有想法的年輕人、專業人士以及投資人聚在一塊,產生思維的碰撞。2012年,良好的氛圍中孕育了許多新穎和有價值的創業想法,于是Innospace啟動了第一期“孵化器”,為了形成自己的競爭力,吸引優秀的項目,當時重點強調了要對創業項目實施“有針對性的服務”計劃。
2013年,啟動了第二期的“孵化器”,Innospace又進行了新一輪創新,他們將自己與投資的創業項目進行“利益捆綁”。也就是在這一年,開始舉辦國際的創業集訓營,每年會從1800-2000個項目中,甄選出20-24個創業項目,從方案優化、團隊配置、技術支持、人員培訓、市場洞察、IP授權等多個方面為創業項目提供支持,使它們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迅速發展起來。全中國第一款智能自行車創業項目“行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Innospace幫助海歸的創業者,將他的項目與社交媒體上的自行車酷愛社群有機結合,揚長避短,彌補了在“流水線”上與大公司相比處于劣勢的方面,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用陳成強一再強調的詞來概括這套流程,就是“閉環”,也就是說,其所做的不單單是“孵化”,更準確地說是“孵化+投資”,既是一個孵化器,也是一個加速器。國外的項目進入中國的市場,必定會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只有實現利益捆綁,以初創團隊的態度服務于初創團隊,給這些項目具有針對性的建議,才可以實現雙贏,乃至是幫助這些項目實現創富神話”。

新加坡南北交通廊道項目N109A。
2015年至今,Innospace已經開始形成比較穩定的孵化加速模式,迄今為止,總共覆蓋了550多個項目,6年的存續率達到68%,成功孵化和加速了13個成立于短短12個月內估值超億的項目。
在上海的這些年,Innospace也見證了楊浦區從一個偏僻的地方,逐漸成為一個年輕人創業的沃土。近些年也與中國政府部門開展了一些合作,開始擔任楊浦區眾創空間促進會理事長一職。
陳成強指出,新加坡來華創業項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種隸屬于大企業的研發中心,為針對性解決行業痛點而獨立創業,這個方面以耕耘于深科技研究的項目居多;第二種是新加坡的大學中孵化加速的項目,以高校資源為依靠,為人才儲備做準備,進行研發;第三種是社會上的項目,相較前兩種,類型要更為綜合,優勢在于對整個市場的動態比較了解,往往根據市場需求的導向來設計特定發展路徑。陳成強向《新民周刊》講述了自己接觸到的一個“新零售”項目,新加坡的一個數據服務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針對性地收集產品與用戶接觸的信息,可以精確到有多少消費者拿起了這件商品,看了多久等等。通過這樣的一個平臺,可以幫助消費類產品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這在中國零售業發達的背景下,十分具有針對性,可以幫助國外項目提高進入中國市場的效率,是很多商業載體特別需要的。
2018年,Innospace與中海油以及新加坡的海務局展開合作。“新加坡的海洋科技十分發達,中國上海、深圳這些城市的海洋物流、機械裝備也具有潛力,我們就試圖實現對接,幫助中國的中海油項目落地新加坡,同時把新加坡的海洋科技項目引進中國。”在項目的對接過程中,按照“產學融”的方式,實現了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的聯動,達到了企業、市場、高校、融資的高效連接。除了能源管理是比較“熱門”的項目,一直以來,新加坡的服務行業都十分發達,“根據趨勢來看,醫藥醫療和城市農業科技將會是新加坡來華項目的新一輪‘熱門領域”。陳成強告訴《新民周刊》。
談及在新加坡和上海工作感受的不同,陳成強笑著講道:“在上海的經歷是刺激,中國市場產品的迭代、優勝劣汰都十分迅速,不像國外的市場會反復琢磨一個想法。在中國,琢磨的時間就是被市場淹沒的時間,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驗證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趨勢的興與衰,當然,你也會無限挑戰自己的上限,非常刺激。”
作為一名新加坡在華企業家,陳成強認為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是迅速的,“在零售科技方面,尤其是運作模式,中國正在引領全世界”。2017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首次在中國舉辦高級別政府官員講堂。“這也是中國的迅速發展,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重視的體現。”陳成強說。
同樣地,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進新加坡。新加坡上市企業Pine Capital Group 中國區總經理陳尼克告訴《新民周刊》,公司致力于向中國企業提供發展資金、赴新加坡上市等一系列金融服務。已經在中國工作超過10年的陳尼克感慨:“各國的運營思維還是有很大不同。中國企業在新加坡,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重視誠信的問題;其次要學會獨立判斷,國外往往看市場動態,而中國企業很多時候盲從于名人效應,從而忽略市場;再次,中國一些企業家似乎還缺乏企業家精神與全局戰略觀。不要光覺得中國的市場很大,也不要忽略東盟、歐洲等市場,海外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當一些企業還在躊躇不前的時候,以“承載城市夢想,建筑美好生活”為宗旨的中國企業——隧道股份已經走出國門,第一站就選擇了全球公認最嚴苛、公開、公正的市場——新加坡。
這條服務裕廊區的地鐵線路,將連接區域內最核心的工業、教育、商業地標,為新加坡先進制造業中心起航奠定交通基礎。
1998年3月,隧道股份成功中標新加坡基建第一單——地鐵東北線,為當地解決了軟土施工、地下水位高導致斷面積水等技術難題,并創下了當時新加坡隧道施工的最高紀錄——日掘進27米,轟動當地工程界。
2000年,隧道股份又以總包身份中標新加坡地鐵項目,并在此后5年時間陸續中標新加坡地鐵市區線、大士西線、湯申線以及水務、交通、環境等項目,開啟了在新加坡高速發展20年的征程。
2019年2月,隧道股份成功中標新加坡南北交通廊道項目N109A項目,合同額6.1億新幣,約合人民幣30億元。這是一項新加坡“心臟工程”,建成將有500萬人受益。南北交通廊道工程全長21.5公里,是新加坡第一條結合快捷巴士道、腳踏車主干道及快速公路的交通設施,建成后將連接新加坡市中心及北部多個市鎮,從新加坡兀蘭、三巴旺、義順和宏茂橋等地區開往市區的巴士可全程使用巴士道,原本1個小時的車程時間可縮短至30分鐘,大幅提高市民出行效率。與此同時,這條廊道與新加坡中央高速公路(CTE)平行,落成后將有助緩解CTE的交通壓力,也可舒緩主干道路的負擔。
同年9月,隧道股份城建國際再次于新加坡拿下工程大單,成功以工程總承包(EPC)模式中標新加坡裕廊區域線J102項目。裕廊創新區是新加坡規劃中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南洋理工大學、裕廊工業區、潔凈科技園等新加坡最主要的制造中心、教育中心、科研中心,皆坐落于此。這條服務裕廊區的地鐵線路,將連接區域內最核心的工業、教育、商業地標,為新加坡先進制造業中心起航奠定交通基礎。
如今,隧道股份在新加坡完成軌道交通總長度超過56公里;建設的水處理系統讓世界淡水資源最缺乏國家的500萬國民用上了廉價水;還打造了東南亞旅游勝地的最豪華地標……
實際上,還有許多中國企業正在將“中國制造”帶向世界各地,中國也正在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更多企業在中國的成長和發展。“寶歷風物”展覽墻上的一句話,不僅適用于傳統文化的交流,同樣適用于現代科技文明的交融:“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惠互鑒,因互鑒而共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