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沈嘉祿
沈朝初在《憶江南》里這樣描寫:“蘇州好,茶社最清幽。陽羨時壺烹綠茗,松江眉餅炙雞油。花草滿街頭。”今天,蘇州茶食在傳承民風民俗的時候依然是一大亮點,同時也在努力拓展蘇式茶食的邊界,靜雅溫柔地融入了時代的審美。
桔紅糕和綠豆糕幾乎是蘇式茶食的一對雙璧,在蘇州觀前街幾家茶食里也是長銷品種。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吃南市野荸薺的桔紅糕,桔紅糕用糯米粉加玫瑰醬等輔料制成,其中留一些用紅曲粉水染成淺紅色,搓條后切段滾粉,如小圓子般溫潤如玉,糯滑適口,又因為糕體中鑲嵌著一顆顆幼細的金桔皮,在口中咀嚼時有桔香縈繞于唇齒間。好的桔紅糕即使存放時間較長,依然保持溫軟綿糯的口感。
蘇州茶食在傳承民風民俗的時候依然是一大亮點。
蘇州的綠豆糕似乎也征服過對美食懷有興趣的汪曾祺先生。他說:“在各地綠豆糕中,南方昆明的吉慶祥和蘇州采芝齋味道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綠豆糕分有餡無餡兩種,據說無餡的更有古意。蛻模后每塊表面會顯現一個字,四塊合起來就是一句吉祥話或者店號。蘇式綠豆糕大約是同類中最迷你的吧,但制作起來一點也不馬虎,揉豆面時還加了麻油,芳香宜人,佐茶確實一流。綠豆糕好不好,主要看它的面皮沙不沙,餡心細不細,糕面上的字模清晰不清晰。老上海孵茶館,一碟綠豆糕上桌,場面就相當隆重了。
山藥糕是近年來推出的新品,倒也饒有古意,雪白凝脂,嵌了三兩片玫瑰花瓣,或幾顆蔓越梅,白底紅花,簡潔而不失妖嬈。玫瑰斗糕白粉嵌玫醬,瑩瑩可愛,吹彈得破,是蘇州糕餅師傅的專擅。在《舌尖2》里有個鏡頭,師傅將兩塊糕模撒粉投餡后合起來的那一刻,儀式感超強,這是對手藝的禮贊。
震澤古鎮有一家仁昌順,創設于清同治年間的老字號,與所有糕餅業鋪子一樣,以前店后作坊模式起步,歷經迭代,老而彌新。我每次去震澤老街,必定要去寶塔街西端砥錠橋邊的仁昌順買幾樣茶食帶回上海。
這家規模不大的亭閣式店鋪設在旅游景區游人必經之處,常年供應數十種糕點,時令節氣還有麥芽塌餅、酒釀餅等應市,故而生意一直很好。他家走的是精品化路線,比如定勝糕,與常規制式相比,瘦身不止一圈,但因為精耕細作,玲瓏可愛,松軟適口,冷熱皆宜,風味不遜觀前街上幾家名店的出品,有人認為反而有所勝出。我在吳江賓館、老鎮源、嘉山書房、上海興國賓館等處都吃到了他家的定勝糕。上海還有幾家網紅餐廳在端午時節專門從仁昌順預訂定勝糕,冷鏈送達,加一只迷你小粽子配套饗客,討個口彩“必定(定勝糕)高中(粽子)”,為應屆高考學子祝福,點單的顧客相當踴躍。
仁昌順的麥芽塌餅、酒釀餅、筍尖團子也鄉情可親,也是迷你制式,重新界定了茶食的體量,對應現代人的消費情勢。他家的酒釀餅與我小時候吃過的略有不同,小火兩面煎黃,內裹豆沙餡,還悄悄地嵌了一塊水晶般的糖油丁,脂香與酒香混合,令人欲罷不能。
除了米面,豆制品也可制成可口的茶食,比如豆腐干,各地都有,若論滋味,首推蘇州的津津鹵汁豆腐干。這種豆腐干身材苗條,與一枚普通郵票相仿佛,經油炸后以老鹵煨煮,收汁后以紙盒包裝,身骨軟柔,色澤沉郁,甜不壓咸,咸不擾甜。用牙簽戳來吃,一口一塊很是爽快。以前上海人乘火車途經蘇州,必定要下站臺買幾包帶回家讓親友分享。
后來茶食界又推出了蝦米豆腐干、蘑菇豆腐干、雞汁豆腐干、麻辣豆腐干、照燒豆腐干等,但津津鹵汁豆腐干仍然擁有最多的粉絲。相比之下,上海城隍廟湖心亭的茶干,滋味就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