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生必須扎實掌握基礎的經濟知識
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必須滿足第一線工作的實際需要。在實施學分制管理的條件下,涉及經濟學類專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部分的課程,經濟學類專業的學生必須全部選修。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必須充分體現“有保有壓”的策略,基礎知識課程必須開足,學生務必修滿規定的基礎知識課程學分;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必須突出“保質”,防止紙面上的計劃課時數飽滿掩蓋實際上的放任自流。
2.教師必須學會傳授適用的經濟知識
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調真實的傳授和一線工作實踐的緊密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師具有鑒別應用性經濟知識與非應用性經濟知識的能力,掌握應用性經濟知識的傳授方法,傳授的知識貼近實際、具有實用價值;二是教師從事經濟應用的實踐,不再滿足于“坐而論道”,能夠以自己的實踐體驗指導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三是學校具有承擔應用性經濟課題的研究能力的研究團隊,為地方政府的經濟決策提供參考性的意見或者方案。
3.學生必須實現從經濟知識立足向經濟實踐能力立足的轉化
知識與能力是相互依存并相互促進的,兩者都是學習的結果,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側重于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知識的積累與經濟實踐能力的形成是互動的,經濟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知識的積累,經濟實踐能力越強,獲得的經濟知識越多、越快,內化的過程也越快捷。
發達國家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走過了較長的道路,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方面都有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1.走聯合辦學的道路,開展多渠道、多層次辦學模式
培養應用型人才應該和社會、企業、行業、社區保持緊密聯系,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聯合辦學,聘請有經驗的企業家、經濟師及相關專業人員來校上課,也可以根據需要到工廠、行業、社區進行授課,培訓項目要符合社會、社區和行業需要,以避免學生畢業就失業的現象發生。
我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普遍存在重視請進來,但忽視走出去,應該在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讓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經濟學類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多深入本地企業,多接觸社會,多了解本地的經濟發展狀況。
2.實踐教學必須要有完整學期的實習
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有兩個完整學期的實習,整學期的實習可以使學生深入全面地了解企業,了解工作崗位的工作情況,造成一種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真正嘗試學生和工人角色的轉換,使其畢業后能盡快地上崗工作。這是以與企業的實質性合作為前提的。現在高職研究多在探討工學結合的模式,對應用型本科來說不太現實,但適當延長實習時間還是必要的,至少要以學生對企業、行業透徹了解為前提,不深不透的實習必然達不到應用型本科要求的效果。
3.適時調整課程,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要求,使培養計劃具有職業針對性
根據應用型人才的特點,教學內容應該是靈活性、針對性和職業適應性的統一,專業課不應該固定教材,如果選擇某一固定教材,那應該只能成為教師講課的參考書,真正的教學內容應該根據社會和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而定。這就要求學校不斷根據社會、行業的發展,針對企業的需要更新教學內容。
1.校企合作是培養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其中有相當部分只能在實際工作場所才能獲得,而不是僅靠學校教育獲得的。因為學校教育在多數情況下是模擬性質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無論是環境感受還是心理狀態都與實際工作環境有差距,一些重要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某些難以言傳的經驗和應變方法,只有在現場環境中才能學到。
所以,僅靠學校教育,只有書本知識,只在課堂、實驗室和校內實訓場所,都難以培養合格的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的發展速度極快,許多新技術日新月異,未必能及時地反映到學校教育中來,往往只有在實際工作地點才能獲得最新的實用和創新能力,而掌握最新的實用能力和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正是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特色。所以,學校必須與行業、企業密切結合。
學校與社會相結合、師生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經濟學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學校應與企業建立互惠互利的協作關系:要有計劃地對企業人才需求情況進行調查,保證專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方向性;要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分析,保證畢業生對崗位的適應性;按企業需求設計教學計劃,保證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應用項目開發,保證師生應用能力的持續提高和教學內容的應用性、新穎性;開發實訓基地,保證教育教學的實踐性;進行學生就業指導和聘用工作,保證畢業生就業渠道的穩定性。
2.實施開放辦學,實現多種形式的經濟學專業合作
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共同特點是資源缺乏,直接影響著學校的快速發展與提升。學校要辦出特色、形成亮點就必須重視外延發展,重視引進社會資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圍繞特色與創新,開展內涵建設:
(1)中外合作共辦經濟學類專業。引進國際經濟教育理念與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
(2)建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辦學聯合體,互選第二專業,互通學分,充分利用各地方師范院校實驗室、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我所用,資源共享。
(3)與高職高專院校通過學分互認形式,選拔部分優秀學生,進入地方師范院校學習,從而實現教學計劃的有效銜接,培養模式的連續性,培養目標和類型的一致性,為地方師范院校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開辟新的生源渠道。
3.充分利用非課堂途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充分重視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和幫助廣大學生完善智能結構,全面成長成才??稍O立學生課外活動學分,并規定必須獲得一定課外學分才能畢業。
非課堂體系包含: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勤工助學活動);志愿者活動(指青年志愿者開展的各種公益活動);社團活動(指各種文藝、體育團體和學術團體活動);文體活動(指文化節、藝術節、體育節及各種文藝體育活動)。
4.適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濟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1)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的素質結構。培養經濟學專業應用性人才,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較扎實寬厚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應用能力,掌握經濟理論在經濟發展中的應用狀況,了解技術的發展趨勢。
作為應用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師,其特有素質主要體現于教師的知識應用能力、技術實現能力、實踐組織能力、協調合作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
教師的實踐教育能力主要表現為:教師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設備,在課堂和實訓室中創建職業崗位情景,引領學生在掌握經濟理論的具體體驗中,感受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作用,促進學生對理識的探究;教師能夠將生產、服務現場創建為學習環境,讓學生親眼目睹理論和技術在生產、服務中的物化過程,體驗通過崗位工作將理論和技術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成功快感,訓練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職業素養。
(2)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應由了解本地經濟狀況、業務素質高、結構優化、精干高效,并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教師所構成。
培養這樣一支師資隊伍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到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骨干人才。
在教師隊伍的結構方面,第一,一定要形成專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狀態;第二,師資隊伍建設的層次性結構,這是高校學科分級的內在要求,尤其學科帶頭人,要求少、精、尖,學術帶頭人隊伍適中;第三,在技術職務結構上,不宜一味地追求高職稱指標;第四,在專兼職教師結構上,適當擴大兼職教師比例,兼職教師隊伍主要包括兩類人才:經濟學理論界人士與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企業家。
(本文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作者簡介:王鵬遠,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