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仕信
2012年8月,新疆曲藝百花園綻放出一支新蕾——新疆相聲巴扎。
8年過去了,這支新蕾扎根新疆藝術沃土,堅持“繼承傳統相聲藝術,打造疆味相聲特色,開創新疆相聲新時代”宗旨,秉承“團隊專業化、內容本土化、娛樂時尚化、運作市場化、服務品質化”的理念,積極拓展新疆曲藝事業發展新領域,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
曾幾何時,小品、笑話、脫口秀等娛樂形式異軍突起,使傳統相聲深陷重圍。嘻哈包袱鋪等相聲園子的勝利突圍,使擁有自己的相聲園子也成為新疆相聲堅守者的共同追求。莫興偉就是這些人之一。
莫興偉出生于山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4年當兵來到新疆。他從小就喜愛傳統曲藝,在部隊里是一名文藝骨干,10年軍旅生涯中,莫興偉利用每一次回家探親的機會拜訪多家曲藝院團的老師學藝。退伍后當一名相聲演員,在新疆推廣傳承相聲藝術,一直是他的夢想。莫興偉說:“離開部隊之后,我發現新疆的曲藝演員少,并且不是太專業,感覺到新疆的曲藝應該好好發展。從2005年開始,我就帶五六歲的小孩學習曲藝。我想的是孩子喜歡曲藝,那家長也會接觸并喜歡曲藝,喜歡的人多了,自然會對新疆的曲藝發展有幫助。”
2007年,文化市場深化改革,使文化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政府的“文化惠民工程”點燃了當時的文化市場。2012年,莫興偉受邀參加了由上海衛視舉辦的《2012年我為相聲狂,全球華人說相聲》節目。就是這次機會,讓他萌生了打造一個屬于新疆人的相聲劇場的想法。從上海回來之后,莫興偉就召集喜歡曲藝的年輕人,在2012年8月1日,舉辦成立相聲巴扎第一次籌備會,商量作品,選定演員開始排練。經過幾個月的努力,2013年1月1號,團隊在新華劇場首場演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首演順利為莫興偉增添了信心和動力。可是沒有場地、沒有排練廳,首場演出后的3個月里,他不得不到臨時的展廳里“打游擊”。莫興偉回憶說:“那時候演員都是兼職,演一場一個人給200塊錢,演一場就賠2000,因為最開始的演出為了攢人氣,觀眾都是我們送票拉進來的。”
正在莫興偉一籌莫展的時候,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7坊街創意產業聚集區正做得風生水起。水磨溝區政府找到了莫興偉,以文化產業形式,把相聲巴扎引進7坊街文化創意園區,免費提供場地。
2013年9月,新疆終于有了一方可以常態化演出的相聲園子——新疆相聲巴扎“水磨劇場”。
水磨溝區張開懷抱,熱情地接納了新疆相聲巴扎。由此,一個由家門兄弟、藝術學院畢業學生和莫興偉的徒弟組成的相聲新班子成立。
2013年9月14日,相聲巴扎在新落成的水磨劇場舉行了首場演出。400平方米的劇場由展廳改建而成,可容納100名至150名觀眾,最重要的是,演出場地免費使用。
新疆相聲巴扎起死回生。從此,演出進入常態化,無論春夏秋冬,每個周末,這里都有相聲演出,每周節目內容不同。2014年12月起,在每周五、周六演出兩場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周日1場,每周6場。2020年疫情形勢向好之后每周又加到8場。

8年演過來,一支忠實的粉絲隊伍形成了。一位“鐵粉”說:“每周不來這里笑笑,就像少了什么一樣,渾身不自在。”有一對烏魯木齊的兩口子,男的因病坐了輪椅,他們回到老家天津,去聽了那里相聲園子的相聲后感嘆地說,如果新疆有這樣的演出就好了。這話恰巧讓應邀來相聲巴扎演出過的天津相聲演員佟有力和馬樹春聽到了,便把莫興偉的電話給了兩口子。兩口子回來后就給莫興偉打了電話,結果聽說演出的劇場在二樓,為難了。莫興偉當即表示,只要來聽,演員們就去幫抬上來,結束后再幫送下去。于是,兩口子從此就成了劇場的常客。
通過微信、廣播和朋友介紹,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了這里。一路摸索著走來,莫興偉對未來胸有成竹:“我們已經熬過了寒冬,迎來了春天。老百姓需要歡笑,我們就送歡笑,所以,我們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目前,其他區域開設分場的事宜也列入了議事日程,在不久的將來,烏魯木齊的其他地區乃至地州市的觀眾,也會在自家門口分享到戲園子相聲帶來的快樂!”
在水磨劇場,除了傳統相聲,最常表演的,是改編經典之后的創新之作。莫興偉和團隊加快學習的腳步,開始琢磨和嘗試將傳統曲藝融入新疆元素。他們深知,創作來源于生活,作品得接地氣,講述百姓身邊的事,大家才愛看。莫興偉也鼓勵大家,多創作新作品,將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合進作品中,力爭將每部作品都帶有“皮牙子味道”。
李兆帥和搭檔道云鵬曾參加過2019年天津相聲節和北京曲協組織的“相聲回家”比賽,他們創作的作品《嘻哈新疆人》,就是用新疆土話來展現新疆人的熱情、好客、豪爽等。演員于海波、王飛也自創作品參加上海衛視《笑傲江湖》演出。作為后備力量的李兆帥、于海波說,有的作品在內地包袱會響,在新疆未必,我們要做的就是說新疆話,講新疆事兒,反映新疆人的生活,讓新疆人喜歡,也讓內地的朋友通過新疆相聲巴扎了解大美新疆。
新疆相聲巴扎成立以來,把堅持水磨劇場常態化演出作為服務基層的重點。每周星期一至星期日固定演出8場,遇有重大節假日加場演出,累計全年劇場演出350余場。觀看相聲演出已成為各族百姓的一種生活習慣,越來越受到疆內外觀眾、游客的喜愛。新疆相聲巴扎每年完成到街道鄉村、牧區、社區、軍營、學校、監獄等單位公益性、惠民演出120余場次,約有5萬多名觀眾觀看相聲表演,已成為宣傳新疆各項工作的一個重要形式。
2013年以來,相聲巴扎承擔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愛祖國、學法律、創和諧”法治文化基層行文藝演出、“民族團結一家親專場”“建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建國70周年·大豐收”和其他主題內容的演出任務;深入到克拉瑪依、石河子、伊犁州、阿克蘇、哈密等全疆10地(州、市)42個縣、56個學校社區等單位企業巡演,把歡樂送進基層單位;2018年、2019年舉辦了兩屆新疆“絲路歡笑”相聲大會。
在宣傳黨和國家重大主題活動等方面,相聲巴扎也是積極作為,靈活出擊,編排相聲、群口快板等曲藝作品深入到老百姓喜歡去的公園、商場進行“快閃”演出。
更好地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必須創作出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文藝作品。相聲巴扎結合新疆文化元素進行原創,先后創作、改編80多個作品,如《我從新疆走來》《真情》《牧羊世家》《慶豐收》《新疆吆喝》等,并獲得有關資助和獎項等。2015年創作的中篇評書《智者阿凡提》成功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2017年獲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金資助;《牧羊世家》參加第十屆天津相聲節演出,參加北京曲協“相聲回家”青年相聲節比賽并獲得第二名;2018年原創戲劇小品《尋親》于央視綜藝頻道《我愛滿堂彩》欄目播出,2019年參加中國曲協在江蘇張家港組織的全國性展演;2019年創作表演的相聲《我從新疆來》在上海東方衛視《笑傲江湖》錄播……
在創作時,相聲巴扎謹記習總書記文藝工作要“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要求。創作人員根據莫興偉與兩個維吾爾家庭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結親活動教兩個孩子學習曲藝藝術,幫助成才成人的真實事情創作了群口快板《拜師學藝》;創編人員深入到基層尋找線索和素材,創作了反映第一代援疆干部認親結親,第三代援疆干部繼續開展民族團結工作的小品《尋親》;創作人員深入到基層單位體驗生活、討論主題,創作、編導相聲《社區故事》《鄰里關系》《找關系》等作品,并組織了一臺水磨溝區“阿迪·艾沙民族團結一家親”曲藝專場,由水磨溝區委宣傳部統一組織在全區管委會、社區、學校等演出20余場。
在每周8場的演出中,莫興偉發現臺下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們看演出時的眼神,很認真,他們很想接觸、了解、學習傳統曲藝。”莫興偉從2018年起,設班開課,力求培養一批傳承、弘揚傳統曲藝的新生力量。
拜師學藝的大門一打開,慕名而來的學生和家長也多了起來。現在除了周末戲曲課堂,相聲巴扎與烏魯木齊市88小、66中、73中、50小等8個學校聯合開辦第二課堂學習曲藝藝術,學員達400多人。相聲巴扎還聯合水磨溝區水塔山街道辦事處,開辦“民族團結一家親”周末曲藝義校,對所屬10個社區132名孩子免費培訓。每年組織1次“新疆少兒曲藝專場”演出,為少兒提供展示才藝的平臺和機會。學員沙合扎提、娜依拉、唐努兒等8名不同民族少兒參加了全國、各省市組織的曲藝比賽并獲得獎勵。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新疆相聲巴扎在走過了不容易的8年,今后還有兩個目標:首先是創作出反映新疆發展、民族團結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正能量作品;其次就是培育更多的曲藝少兒們,積極參加全國各類活動、比賽,讓疆味相聲走出新疆,讓更多人了解新疆,走進新疆。相信相聲巴扎這支新蕾在新疆曲藝沃土的滋養下,將愈發綻放別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