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梅 沙莎
倪明在群眾文化舞臺上摸爬滾打了30多年,一直秉持的信念就是“扎根基層,服務百姓”。在為普通老百姓送歡樂的漫漫征途中,倪明擁有令人羨慕的鮮花和掌聲,有讓人向往的夢想與光環,但更有鮮為人知的酸楚與苦辣,冷嘲與熱諷。多少次的演出風雨相隨、冰雪交加,多少次演出途中他饑寒交迫甚至與死神擦肩而過,可謂荊棘叢生,道路坎坷。每每如此,倪明的心里頭都會默默唱起一首歌:“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是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打破舊世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原因是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誠然,藝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群眾中汲取營養,才能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作品;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才能體現群眾文化的普遍意義。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與堅守,30多年來,倪明和他創建的倪夏班一直默默地在前行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倪明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化館研究館員、導演、江蘇省群眾文化學會曲藝專業委員會主任,曾獲“全國優秀曲藝會員”“全國優秀志愿者”等稱號。倪明師承相聲名家姜昆先生,執導過100多臺文藝晚會并多次應邀出國訪問演出,沖刺過央視春晚,主持過名牌電視專欄。他還創作了幾十段相聲作品,出版了《悄悄話》《出門在外》《笑壇百星》《相聲之花——夏文蘭》等書籍。
倪明從小喜歡文藝尤其是曲藝,常常把聽來的幽默和笑話認真記在心里,有時候還隨手將一些靈感記在父親抽過的煙盒反面,模仿他人的音容腔調和動作表情,惟妙惟肖。他從小就是學校的活躍分子,入伍后成為部隊的文藝骨干,復員后雖然在工廠從事勞累的翻砂工作,但快樂的種子讓他再累再忙也不忘苦中作樂。他和著節拍,搬弄沉重的鑄鐵件,即便在凌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踩著自行車也不忘背段子。他也長年累月地在曙光中吊嗓子。正是這種對曲藝的癡情摯愛、勤奮學習與不懈堅持,倪明在參加省里的一次會演獲獎后被作為特殊人才調進了鹽城文化館。
夏文蘭生前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相聲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南京市秦淮區文化館研究館員、華恒昌南京相聲俱樂部秘書長。她是相聲名家姜昆的得意女弟子,榮獲過“三八紅旗手”“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多次應邀出國訪問演出。
夏文蘭天生一副金嗓子,從小就是學校里出名的小歌星,樂于助人的小美女。各種各樣的宣傳和演出,每次都少不了她這個小主角,她樂意為沒有任何報酬的活動演出,臺前幕后總能見到她張羅忙碌的身影。正是她身上這種內外兼修的藝術品質與人格魅力,在替倪明一次成功救場后,他倆逐漸生情并結為伉儷。
夏文蘭和倪明一樣酷愛相聲,尤其是姜昆老師的相聲。所謂愛屋及烏,兩口子平日里將在報紙上看到的關于姜昆老師的點點滴滴剪輯下來,精心做成集子,認真研究。1990年的重陽節,姜昆老師來鹽城演出期間,經時任市委副書記黃淑萍、市委宣傳部長朱步樓推薦,他們拜姜昆先生為師。姜昆先生感受到他倆對相聲藝術的非凡熱愛與執著追求,在現場考核測試后,姜昆先生當即決定收其為徒,成為其所收的唯一一對“夫妻弟子”。
有了名師弟子的光環,并不代表藝術水平的提升。相反,倪明、夏文蘭更加感覺到任重而道遠,從而更加專心致志地在相聲事業辛勤耕耘,不論是表演、創作,還是學習、研究,他們始終植根于群眾之中,從人民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作品與表演。
在舞臺上形象光鮮的背后,這對夫妻含辛茹苦,克服了諸多的困難與辛苦:夏文蘭從幾個閨蜜手中湊錢給倪明,讓倪明遠赴天津參加全國首屆曲藝培訓班;小兩口在外演出期間,3歲的兒子摔成重傷;小偷光顧他們那個本來就十分寒酸的家后,不但偷走了留給兒子的紅燒肉,甚至連電飯鍋也順帶端走;在赴外演出時,倪明曾3次死里逃生……所有這些,都不能阻擋他們在相聲藝術道路上執著追求。他們共同創作、表演了《悄悄話》《怎么了》《永遠是朋友》《家鄉美》等作品,深受廣大普通百姓所歡迎,贏得無數的掌聲與喝彩,享有“中國相聲第一夫妻檔”的美譽。
面對潮水般的鮮花與掌聲,倪明、夏文蘭沒有迷茫與停滯,反而覺得肩頭的擔子更重,于是以“走基層、送歡樂、惠百姓”為己任,以弟子和志向相同的藝友為主體,建立起社會公益團隊——倪夏班,常年堅持不斷地免費為廣大普通百姓送去歡樂,成為中國相聲界一道獨特的風景。
如果說烏蘭牧騎已經成為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的一面旗幟的話,同樣,倪夏班這面群文戰線的旗幟幾十年來也一直迎風招展,鮮艷高揚。他們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20世紀90年代末的一個冬天,倪夏班來到鹽城與興化交界的一個漁村演出。那天特別冷,演員拿在手里的話筒直往下滑。當夏文蘭走下臺時,一位滿臉微笑的年輕婦女將暖烘烘的包裹塞到她手里說:“快喝口魚湯吧,暖和身子。”原來,她與丈夫是從貴州來打工的,在這里安家落戶。由于語言不通,難以與當地人交流,這對打工的夫妻在業余時間里最大的樂趣就是準時聽縣廣播站的“笑口常開”節目,并且最喜歡聽夏文蘭、倪明說的相聲,甚至還慕名給夏文蘭寫過信,但不知什么原因夏文蘭老師沒有收到。她聽說倪夏班來漁村慰問演出,立刻殺了兩條魚,熬成魚湯,用帶著奶香的孩子包裹捂好,頂著寒風來到現場。夏文蘭當時被感動得熱淚盈眶,連忙打開熱氣騰騰的魚湯,輕輕喝了一口。那一刻,她的整個心都被暖化了。這一場景讓在場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2004年的冬天,倪夏班到淮安慰問演出,連續5天的演出有3場是在寒風和細雨中進行的。特別是在漣水演出的那次,觀看的大人和孩子們在寒風中擠縮成一團,但為了看到難得一見的節目,任憑牙齒打架他們仍然堅持著。臺上的演員也更辛苦。當表演第5個節目的夏文蘭、倪明上場時,雨越下越大。百感交集的倪明征求大家意見,問能不能下次再給大家表演。話音剛落,臺下“噌噌噌”上來幾個老鄉,分別給他們撐起雨傘,而臺下也成為雨傘的海洋:“來一段!來一段!”的喊聲此起彼伏。于是,他們動情地給大家說了一段相聲。給夏文蘭打傘的是位老太太,眼尖手快的記者拍下這個感人的鏡頭,被《中國文化報》以《雨中情》為題刊登在頭版顯著位置。
2010年夏天,倪夏班到國家重點工程南通洋口港建設工地慰問,一行人從南京出發時雨就一直下個不停,到了工地,雨還是沒完沒了地下著。眼看開演時間到了,工地領導只好讓工人們穿上雨披,同時給主持的夏文蘭準備了雨傘。然而,就在上臺的一剎那,夏文蘭扔下雨傘,拿著話筒毅然站到雨簾般的舞臺前方。等到最后一個舞蹈節目音樂響起時,大雨傾盆而下,所有的演員沒有任何猶豫昂然走上舞臺,與雨共舞,似幻若夢的表演曼妙如畫,臺下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和喝彩聲。演出后第二天,夏文蘭和幾個演員都病倒了。

2018年8月16日,是夏文蘭去世3周年的紀念日,適逢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江蘇省群眾文藝五星工程獎決賽在江蘇宿遷舉行。為了懷念自己的妻子,特別是為了緬懷妻子為群眾文藝所作出的貢獻,倪明特意創作了一段情景相聲《冤家父子》。此時,作為兒子的倪夏宇已離開舞臺多年,一直在商海里打拼。但是,為了繼續和宣傳母親的惠民公益精神,倪夏宇往返奔波于南京、鹽城、泰州、淮安之間。由于長途疲勞,加上思念母親的悲痛心情,倪夏宇發起高燒,還有之前由于打籃球導致的腰傷復發,整個身子都是斜的。可是,當他站在舞臺上面對觀眾時,他像是換了一個人,精神抖擻。在說到“媽媽從小教育我唱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歌,今天我也要為媽媽演唱一首歌”時,大家非常熟悉的《燭光里的媽媽》音樂響起,伴隨著倪夏宇的演唱,大屏上出現了夏文蘭各個時期深入基層、扎根農村的演出場景。舞臺上的倪明、倪夏宇父子眼含淚花,臺下的觀眾熱淚盈眶,全體起立,把潮水般的掌聲獻給這個數十年來獻身于公益事業的相聲之家。
倪夏班還把笑聲帶到了新加坡、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為那里的華人華僑送上歡樂。
倪明、夏文蘭兩位藝術家從基層走來,身上帶著泥土的芬芳,更深知群眾需要什么樣的文化藝術,他們創作的作品《聽眾熱線》《都市情緣》《我上春晚了》等無不反映了新時代的精氣神……
逐夢的路上,他們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和條件,下農村、進軍營,到高校、到街道、到社區、到邊疆,為廣大曲藝愛好者傳經送寶,舉辦培訓班,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傳授他人、分享他人,共同學習、探討與交流,先后舉辦各類培訓班50多場次,受眾逾千人次。
他們弟子中,有的是在校學生,有的是企業員工,有的是學校老師,有的是文化館的工作者,還有的是在職警官。
由于倪明、夏文蘭在蘇北鹽城地區的影響力,眾多的中小學生拜在了他們的門下。他們的第三代傳人也已經茁壯成長。倪夏班的第三代傳人除了喬鈺立、宋鈺軒,還有胡晉源、崔文杰兩位小朋友也深受觀眾歡迎。從拜師那一年開始,胡晉源、崔文杰就跟著師爺倪明下農村、走基層,不僅是學校的文藝骨干,而且還參與了一些影視劇的拍攝,被譽為“鹽城曲藝小童星”。在一次文化扶貧演出中,胡晉源不僅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學習用具送給了當地貧困的小朋友,還拿出了多年的壓歲錢,替兩位小孤兒買了新衣服過年,在當地傳為佳話。
不少藝術家也應邀參與到倪夏班的公益演出中,他們中有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相聲演員陳寒柏,劉惠,孫晨,何云偉,歌唱家白雪、耿蓮鳳,倪明的好友、京劇表演藝術家范以程、董源,青年歌唱家曹元平,魔術師趙鎖寶等。在倪夏班的周圍,甚至還聚集了中業慧谷集團董事長朱伶俐、華恒昌集團董事長朱華、尊季集團董事長王軍前等愛心企業家,為倪夏班服務的社會公益事業添磚加瓦。
為保持倪夏班的活力,他們始終堅持傳承傳統、創意創新,在團隊定位、隊伍建設、作品創作等方面創造了屬于倪夏班的特色。
倪明認為:“優秀的團隊,需要優秀的演員和優秀的組織管理,吸引優秀演員加入的前提是對倪夏班這個團隊的精準定位。”根據其幾十年的群眾文化實踐,倪明深知最普通的百姓需要什么,喜歡什么,那么倪夏班這個團隊就是要為普通百姓送去什么,為百姓創作,為人民演唱。以公益為目的,為普通百姓服務,成為倪夏班團隊的宗旨,也是凝聚優秀演員的向心力。巡回演出中,大家都是吃簡單的盒飯,也從來不計報酬。夜晚長距離驅車趕路,忙里偷閑擠時間背臺詞,是家常便飯。盡管很累,很辛苦,還往往不被他人理解,但他們因為有著同一個夢想而努力奮斗:普通百姓的歡樂,就是自己的快樂!
隊伍建設方面,倪夏班雖然是從以相聲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隊伍非常年輕,最小的不足10歲。人員的從業情況也是方方面面,工人、農民、學生、戰士、老板和公務員都有。在隊伍的文化結構方面,半數以上成員學歷在大專以上。在藝術結構方面,有傳統的表演形式相聲,有鄉土氣息的快板,也有青春時尚的歌曲、舞蹈,大眾喜歡的淮劇。巡回演出時,需要演員一專多能,在臺前幕后,臺上臺下,當好多面手。演員們除了在臺上的正式演出那點時間,其余則要做好服務演出的各種下手和臨時工,裝臺、拆臺、音響、燈光、道具、化妝,樣樣都要會點兒。
作品創作方面,倪夏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演員為業余性質的特殊性,也就使得倪夏班的班底人員要有相當豐富的儲備,同時對節目也需要很熟悉。除了正常的主題性演出、結合各項時政宣傳的各種演出外,還要針對不同地方的觀眾欣賞口味差異、主要觀眾年齡文化層次投其所好地專門創作和編排節目,這樣才能保證每一臺節目足夠精彩,各種表演形式搭配科學合理。因而,看似在某地的一次普通巡演,其實大都有3臺以上的節目和演員數量的儲備,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倪夏班隨時拉得出,打得響。
在節目創作過程中,倪夏班秉持為普通百姓服務的宗旨。但服務百姓,不是一味地迎合百姓,不是以低級趣味去贏得觀眾的掌聲,而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過深入生活,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以人民為中心是這個團隊的“高貴的堅持”。倪夏班力克浮躁,深扎基層,聆聽著時代的和聲,行走在江蘇大地上。倪夏班成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和表演感動著基層群眾的心,才使得他們和基層百姓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連接。“深入生活,不只是獲得創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接受心靈的洗禮。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做到扎根人民。”作為倪夏班負責人倪明這樣說。
唐代詩人鄭谷有詩云:“此去應多羨,初心盡不違”。2015年8月,夏文蘭老師因病永遠離開了舞臺,但倪夏班扎根基層、志愿服務的精神始終沒有變,仍秉持為普通百姓服務的宗旨。
故而,從出發的那天起,倪明開始率領他的倪夏班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直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