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鼓勵和關心下,我國科普事業的規模和效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學藝術是改造社會,改造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有力武器,科學普及將為文學藝術注入新鮮血液,提供新的創作源泉和手段,增強文學藝術的戰斗力。”①科普類文藝演出作品的創作漸入佳境,曲藝工作者更是不甘人后,科普性曲藝作品紛紛問世。“在百般紫紅斗芳菲的曲壇上,科學相聲宛如一簇簇奪目的鮮花,為社會主義文藝春天增添了絢麗的色彩。”②許多科學相聲作品結集成冊得到出版,而且一些作品也都成功地搬上了舞臺。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普手段也是日趨多樣,這就為科普類文藝作品,特別是曲藝作品的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科學相聲而言,要牢固樹立尊重科學的創作宗旨,把握住啟迪成長和發蒙解惑這兩條創作主線,針對不同受眾的特點進行精準創作。
對科學相聲的創作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尊重科學。“只有深刻地懂得科學,才能明白地講述科學。邏輯混亂、概念模糊、道理不清的科普作品,大都是因為作者對科學本身并不熟悉所造成的。在科普創作中,必須‘先深入、后淺出,不先深入科學就無法淺出——明白地講述科學。”③如王潤生的相聲《談科學》從“人人都應當學點兒科學知識”開篇,分別談“天上的日月星辰”“陸上飛禽走獸”“海里的珍珠奇寶”,介紹了天文學中的宇宙星宿、生物學中的蛇類知識、海洋礦物學中錳結核的重要價值,讓觀眾了解了一些科技問題。不能否認“科普中的科學幻想則往往成為科學發明的先河”,但是絕不能將“空想”當成“科學幻想”,而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秉承對科學負責的理念。只有將正確的科學知識傳遞給觀眾,科學相聲才能擁有春風化雨的教育作用,也才能夠在重大事件中發揮功效。如孟軍峰的《如此防“非典”》告誡人們面對疫情,要科學防疫,不能盲聽盲從,迷信“土辦法”,結果非但不能防疫,反而可能影響身體機能,降低免疫力,不利于防疫。

“科普”兩字,從字面上說僅只是“科學的普及”,“而在實踐內容上說,則包含科學和技術兩方面的所有知識、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教育與傳播。”④所以科學相聲要努力拓展出更為豐富的價值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老舍先生便創作出了相聲《維生素》。該作以傳統相聲《報菜名》為藍本,向觀眾介紹了多種食材中所蘊含的維生素,普及了營養學的常識,說明用餐時要注意好營養搭配。“吃飯原是為了營養,營養得當,才能身體強壯,做健康的公民。”而且該作又指出“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食不默精,茶不厭細,山珍海味,浪費金錢,那就既不合乎節約之道,又不合乎衛生原理”,又向觀眾提倡了節儉理念。
同時,科學相聲創作所涉及的領域不應該局限在自然科學方面,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和成果也應該成為科學相聲的創作素材。由侯寶林大師作序,郝愛民、談寶森合著的《科學相聲》一書,其中便包含了《禮貌世界》《講禮貌》《話北京》等人文知識方面的作品。另如楊其峙、周安禮、郭新的《啊,馬王堆》,采用“穿越”的手法,描繪出長沙國丞相府中的場景,以極強的代入感向人們介紹了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重要出土文物,展示了中華民族古老的燦爛文化。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科學相聲是要讓觀眾在笑聲中收獲科學知識的涵養。“如果不能逗人發笑,那就不叫科學相聲,只能是一篇枯燥的你問我答式的科學對話,叫人聽后索然無味,不能達到科學相聲應有的藝術效果和普及科學知識的目的。”⑤所以在創作中要充分運用相聲的技法,設置好包袱和笑點。“使整個舞臺演出在笑聲中進行,一步一步地把觀眾引入科學技術知識學習的意境之中,在歡快、熱烈的氛圍中凸現科學技術的主題知識。”⑥
科學相聲要區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特點進行創作。以啟迪成長的作品面向青少年,借助曲藝進校園的良機,在發揮科普作用的同時,在他們的心中種下曲藝的種子,扎實相聲的根基。以發蒙解惑的作品面向成人觀眾,借助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的東風,在發揮教化作用的同時,有效擴大曲藝的受眾面。
科普在青少年的成長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往往能決定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科學普及將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從小培養起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增長知識和智力,這就為未來的科學技術力量的成長提供了廣闊而堅實的基礎,為高質量的科學技術人員、管理干部和有科學技術素養的工農勞動大軍輸送源源不斷的后備軍。”⑦ 面向青少年的科學相聲要凸顯啟迪成長的作用,能夠在青少年的頭腦中樹立科學精神。如1979年,《找“親戚”——科學相聲集》由《少年科學》編輯部編輯出版,其中包含了《蘑菇的學問》《小蜜蜂》《人是怎么來的?》等14篇作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科學知識妙趣橫生地傳授給少年兒童。郝愛民、談寶森的《中小學生相聲選》中收錄了對口相聲40篇、小笑話40篇、小品6篇,這些作品多能使青少年得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養分滋養。另一方面,也要嘗試以相聲為載體對青少年進行智力開發。如李培森創作的《巧取銀環》《數蛤蟆》《蛤蟆兄弟同歲》《猴子爭王》《黃鼠狼給雞拜年》等一系列兒童智力相聲。這些作品以趣味設問、巧妙解答的方式,將數學知識在寓教于樂中展現在少年兒童面前。當下全社會對知識的渴求日益強烈,對青少年的教育也更加重視,科學相聲要成為青少年投身科研的引路人。
成年人雖然有著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但是也難免在知識儲備上有所不足之處。“一個人的知識范圍越廣、知識視野越寬、知識積累越多,他的智慧就越發達。也就是說,非專業知識雖然不能直接用于工作,對一個人卻可以打開眼界,活躍思路,增進思維。”⑧所以對成年觀眾而言,科學相聲的作用在于發蒙解惑,傳新識,補短板。朱學穎、常寶霆、王佩元的相聲《挖寶》,從觀眾日常忽視處入手,妙趣橫生地將“豬身藏百寶,重在利用好”的科學知識傳遞給觀眾,讓觀眾耳目一新,可以稱得上是精品力作。而且基于新發明的科學相聲創作,還有可能會起到鼓舞觀眾奮進熱情的作用。白英杰、王潤生的相聲《說“耳朵”》介紹了新發明——水漏檢測儀(管線檢測器),在工作實際中的應用。“就拿自來水管道來說吧,它埋在地下兩三米深,如果管道漏了,我們在地面上是摸不著,聽不見。可是用‘電耳朵一聽,就知道哪兒有毛病,發現及時,準確無誤,應用廣泛。”該作品用輕松幽默的語言表現了科技新發明對人們生產生活提供的便捷,激發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鼓舞人民齊心協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豪情。在科技日益進步,新發明、新發現不斷涌現的當下,科學相聲也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適時創作出能夠刷新觀眾知識、觀念的作品。
侯寶林大師曾指出:“科學需要曲藝,曲藝也需要科學。科學相聲使深奧的科學知識插上翅膀,凌空飛翔。科學相聲把曲藝這個傳統藝術形式注入了新的內容、新的血液,賦予新的生命。”⑨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科普的方法更加多樣。微信公眾號及抖音、快手、微視等短視頻APP,乃至嗶哩嗶哩等視頻APP都有科普內容的推送。而且隨著知識付費觀念的日益普及,科普也出現了一波風口。從某種程度上說,科學相聲的創作也迎來了利好期。誠然,科學相聲的創作存在一定的難度。“它不能太多地運用相聲慣常的表現技巧,又受約束于科學知識的嚴肅性,所以,對戲謔的成分有一定的限制。”⑩所以,廣大創作者更應該從已有的成果中汲取經驗,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在知識性上得到加強,雅俗共賞,寓教育和知識于娛樂之中,打造出更多的相聲精品,從而使我們的相聲能真正為老百姓制造歡樂。”?
①周孟璞、曾啟治:《科普學初探》,《科普學文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頁。
②郝愛民、談寶森:《科學相聲》,工人出版社,1984年,第1頁。
③葉永烈:《普及是一門專門的學問》,《科普學文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2—83頁。
④董仁威主編:《科普創作通覽》,科學普及出版社,2014年,第6頁。
⑤楊在鈞:《寓科學于詼諧之中——科學相聲創作淺見》,《科普創作漫談》,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第147頁。
⑥董仁威主編:《科普創作通論》,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第243頁。
⑦周孟璞、曾啟治:《科普學初探》,《科普學文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頁。
⑧鄭文光:《根本的任務》,《科普學文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5頁。
⑨郝愛民、談寶森:《科學相聲》,工人出版社,1984年,第1頁。
⑩周季生:《科普相聲集》,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1頁。
周季生:《科普相聲集》,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1頁。
(作者: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