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京云
斯人已去,笑貌猶存。李鴻民先生那清脆激越的銅板聲時常在我耳邊響起……
20世紀60年代,在糧食局的一個大食堂里,我第一次看到李鴻民先生的快書表演。當時我也就六七歲,也不知他表演的是什么曲種,就覺得好玩極了。那是我第一次被臺上的演員逗得死去活來!我現在記不起那個作品是諷刺誰,反正那個叫“鐵拐驢”的壞蛋深深刻在我的腦子里,以致我從小就喜歡學“拐子”走路,而且發展到能學十幾種“拐子”的姿態。無論在院子里,還是在去學校的路上經常是繞著花兒地走,變著樣兒地拐,成了我們那條街有名的“拐子四兒”。直到后來在小喜劇《奇怪的鄰居》里塑造了個溜須拍馬的“拐子”科長,并被時任煤管局局長段克毅在演出完上臺接見演員時狠狠打了一拳后我才有所收斂,因為段局長是個真“拐子”。

鴻民老師當時表演的山東快書是我最喜歡的節目,經常是追著他的演出看,他到哪兒演,我追到哪兒看,每次看他表演,我都拼命鼓掌,為的是讓他多返幾段兒,《剃頭》《買猴兒》《大實話》等我都會背了。有一次,他已經返場4個小段兒了,可我還在拼命鼓掌,就聽得前面一位戴眼鏡的阿姨扭過頭惡狠狠地喊了一句“你沒完啦!”正當我那兩片巴掌定格在空中時,鴻民老師又上臺了,“高高的山上有只羊,我這個小段兒就這么長。”“轟”的一聲,我滿足了,那個阿姨也笑了。
我敢肯定地說,我愛上曲藝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鴻民老師的影響。最早我是學樂器的,什么笛子、二胡、京胡、板胡、笙、嗩吶、揚琴、手風琴等都是我的專工。自打知道了李鴻民,我就喜歡上了曲藝。在學校里就說相聲、唱快板、講故事、演小品,直到和京海共同創立了大同數來寶。這期間,鴻民老師是我家的常客。在大同市成立曲協時他到我家透露信息,想讓我出任協會領導,說我天生就是個干曲藝的料;在大同市文工團成立自行車曲藝隊時他動員我和他一起走街串巷、撂地打場,說是可樂在其中;在參加山西省舉辦曲藝會演時,他主張我和京海必須上大同數來寶,說不管聽懂聽不懂,這是咱大同的絕活兒;參加全國首屆相聲評比,是他親自帶我們去省城找相聲名家輔導,說讓我們開闊眼界、博采眾長;成立省曲藝團時,他多次到我家做動員,希望我成為一名專業曲藝演員,說那里會大有作為。鬼使神差,我最終也沒能進入專業團體,也沒長了大能耐,但我深深地愛上了曲藝。
大同數來寶這個曲種是我和京海創立的,在這個新曲種形成的過程中,基本沒聽鴻民老師說過什么好聽話。他總是沒完沒了地提意見。什么“人物塑造不能靠女相迎合觀眾”;什么“方言必須要像山東快書那樣讓觀眾聽得懂”;“大同數來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板節、板式、表演風格”;“希望能搞出一個以‘柴小六為貫穿人物的系列作品”;“大同數來寶要盡可能與媒體結合才能不斷擴大影響”;“你們應該收徒了,大同數來寶不能只有柴氏兄弟”,等等。這些話不管說得好聽難聽,反正我們是都聽了,也都這么做了。大同數來寶能成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被譽為大同“三寶”,并兩次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成為中國曲壇最為活躍的板誦類曲種之一,離不開鴻民老師的不斷鞭策。

鴻民老師到了省曲藝團后,我們直接聯系雖然不多但也沒斷,我也總能聽到鴻民老師的一些消息。一次山西省曲協在大同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那屆主席團的候選人里沒有出現李鴻民的名字,可他卻沒為自己活動,反而是在極力地為別的老師爭取。兩天的會,他根本顧不上理我,整天挨個和代表們表達他的觀點。他的發言很尖刻,句句戳人肺管子,我一直為他捏著一把汗,至于非要得罪人嗎?說來也寸,在選舉中恰巧我和劉炳玲老師票數相等,我倆只能上一個,需要重選。就在重新印制選票期間,鴻民老師主動坐到我旁邊,我頓時升起一股暖流。李老師漲著紅紅的臉,語重心長地囑咐:“你這么年輕,有的是機會,我是肯定不會投你的。”嗯?……是啊,細細思量,鴻民老師的話確有一番道理。最后,在我和炳玲老師的第二輪投票選舉中她比我多出4票,我想應該就是我和鴻民老師的那兩票起了作用。
那是一次基層慰問演出,主辦單位領導讓我請幾位文藝界大腕兒,來為廠慶助助興,好接好待還有勞務費。我自然想到了李鴻民老師,那場演出是以曲藝節目為主,還穿插了幾個歌舞,我們的大同數來寶安排在倒三,鴻民老師壓軸。結尾是歌舞帶謝幕。本想著把鴻民老師安排在我們后面演那是天經地義、符合規矩的,而且演出講究接熱不接涼,加之他又那么大的名氣,我想一定會將晚會掀起個大大的高潮。可那天的觀眾不知怎么了,鴻民老師剛上臺沒說了幾句,觀眾便開始退場,節目還在演著,觀眾幾乎走完了,我心里那個著急啊,恨不得把大門反鎖了。鴻民老師顯然對這個局面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下場后他坐在側臺一言不發,任憑汗水往腮下流。他不去吃夜宵,也不領補助,說是身體不舒服硬是回去了。那天的演出我覺得太對不住鴻民老師了,讓他在舞臺上大大受了一次煎熬。我一直不知該怎么和老師做解釋,主辦方給的80元勞務費(20世紀80年代初那也算是天文數字)也不好意思送去。后來,我在李鴻民老師的自傳中也看到了他對那場演出的深刻回憶,也就是從那以后,他下決心對山東快書進行改革。我們之后在舞臺上和電視里看到的男女快書、快書小品、快書電視連續劇等,大多是出自鴻民老師之手的探索之作。
應該說,鴻民老師是大同曲藝的奠基人。他從鐵路文工團來到大同鐵路工作后,為大同曲藝增添了活力,為大同曲藝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大同曲協的成立注入了他的心血,是他最早把大同的曲藝人凝聚在一起的,正因為基礎好,才使得今天的曲協工作逐年上一個新臺階。大同“自行車曲藝隊”在他親自帶動下,走遍了大同的廠礦、鄉村、學校、軍營,直到他累得患了肝炎。這個創舉成為當時全國的一個文化亮點,受到中宣部領導的高度贊揚和廣大觀眾的好評,至今還有著廣泛而深遠的現實意義。他創作表演的《賣元宵》《豬倌的婚事》《李糊涂的故事》《許世友傳奇》等很多曲藝作品一直在曲藝界起著引領示范作用。他將獲得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后山西省政府獎勵的1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山東快書研究會用于曲藝事業的發展,成為曲壇佳話。大同曲協沒有忘記鴻民老師為曲藝事業作出的貢獻,在第五次曲協代表大會上,特授予李鴻民老師“終身榮譽主席”稱號,他成為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和學習的榜樣!
2020年6月13日,我和京海專程從大同趕到太原去參加李鴻民老師的遺體告別儀式,看到他躺在那里,很平靜,也很安詳。他再也不用那么勞累,不用那么操心,也不會再得罪人了。他的一生很曲折,但也很圓滿,很幸福。在遺體告別大廳里我們沒有過度悲痛,像似參加了鴻民老師的一場告別演出。京海代表山西曲協宣讀了鴻民老師的生平事跡,也表達了我們的共同心聲。我仿佛又看到了鴻民先生在舞臺上那股子不服老的認真勁兒,仿佛聽到“當了個當”的銅板聲,想到了他作品中的“豬倌兒”、羅智偉、“李糊涂”、“鐵拐驢”,想到他專程回大同觀看由我編導、京海主演的民俗歌舞組畫《想親親》后的深情厚望,也想到他帶著剛從河北農村回城的二女兒二玲兒找我輔導詩朗誦、矯正普通話時的囑托,想起我和京海陪同中國曲協領導去他家看望他時的他那滿滿的信心及深深的謝意……
寫到這兒,我突然看到書架上擺放著鴻民老師送我的兩本《李鴻民曲藝作品集》和那副油光锃亮的鴛鴦板,我欣慰地意識到:只要作品在,人就不會走!
(作者: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大同數來寶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