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總有人喜歡從不可預知的事物中尋找刺激和快樂
在我們周圍,有一些能從未知和不可預知的事物中找到樂趣的人。他們對觀賞恐怖電影、爬山涉險、高速賽車急轉彎或飛機跳傘等活動愛不釋手,熱衷于在恐怖環境中尋求“驚悚感”。來自澳大利亞的艾琳·奧西就是這樣的冒險家。2018年,102歲的她,在50多位家人的關注下成為世界上年齡最長的跳傘人士,勝利完成人生第三跳,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我想用什么特別的活動來紀念自己的百歲,后來看到了跳傘,很想試試。”老人回憶道,“幸運的是,我不但取得成功,而且還有點上癮了。”奧西決定高齡跳傘,并不滿足于單純的體驗刺激,她還想讓自己的跳躍更有意義,為研究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籌集資金,通過這次跳傘實現了1萬澳元的籌集目標。10年前,她67歲的女兒死于該病。為了幫助更多像女兒這樣的患者,奧西通過跳傘來籌集善款。第一次跳傘是在2016年,當時她100歲,第二年又嘗試了一把,共籌到1.2萬澳元。這位眼不花耳不聾的老人還想繼續跳下去,表示如果沒什么毛病,會跳到105歲。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馬丁·扎克曼提出,“刺激尋求”性格特質最初由外部刺激的需求、自發的意愿、渴望接觸新事物以及渴望參加刺激和冒險的體育活動四部分構成。美國埃默里大學牛津學院臨床心理學家肯尼思·卡特教授和他的團隊通過一系列測試,確定這一性格特質。與傳統的要求被試者做出一個強制性的答案選擇(例如你更喜歡X還是Y)的測試方法不同,研究人員采用4或5分的量表(例如從強烈反對到強烈支持進行1到5的打分)。
測試結果表明,傾向于安全和可預測體驗的人得分較低。相比之下,那些喜歡甚至渴望混亂和可怕經歷的人具有“刺激尋求”特質,得分較高。在置身于類似觀看恐怖電影的可怕環境中,他們體內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水平較低,神經遞質多巴胺的水平較高,因此表現更好,能體驗到更多的快樂。這個群體的人非常適合壓力大的職業,如當特種兵、在急診室從事醫生或護士工作等。
“刺激尋求”的性格特征基本形成于兒童早期。這種特質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常在青少年后期達到高峰,直到16歲—19歲。在具有“刺激尋求”性格特征的成年男性和女性中,對新奇和多樣體驗的渴望表達相同。但男性更喜歡行動和冒險,而女性則熱衷于新體驗。“這種差異主要取決于包括教育和社會影響在內的文化因素,膽量的大小也是其中的原因。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關于刺激尋求的冒險故事。隨著時代的進步,兩者在刺激尋求方面的差異一直在逐步縮小。”卡特教授指出,“只要有體驗新事物的機會,‘刺激尋求性格的人情緒都會很高漲,而且是越古怪越好。即使像嘗試新食物這樣簡單的事情,哪怕不喜歡它的味道,只要吃一點點就能獲得體驗。”
亞歷克斯·霍諾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獨立徒手攀巖者,攀登時不需要用包括繩子在內的任何保護性裝備。2008年,他成為徒手攀登“半圓丘”花崗巖峭壁第一人。在霍諾德徒手攀登這個約瑟米蒂最高峰的日子里,長達12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都是在死亡地帶度過的,一旦身體失去平衡,就會墜地而亡。在一些難度較大的路線,他的手指與巖石觸碰的面積僅僅和大多數人觸碰手機屏幕的面積一樣多,腳趾踩到的邊沿就像一塊口香糖那么薄。霍諾德本人事后看到自己攀登的錄像,手心都冒汗了。他登上《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為花旗銀行、寶馬以及大量病毒視頻做廣告代言,成為最無所畏懼的代言人。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個人童年時期都有恐怖的心理體驗,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少恐怖電影中,少年是經歷驚險與恐懼的主要角色。這與人們在童年時期積淀下來的恐怖心理感受十分契合,很容易引起共鳴。正因為恐懼心理的存在,原始人類才能在危險面前自我保護得以生存。面對恐怖事物既害怕又受誘惑的心理反應,是人類在其個體與群體進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心理本能。面對使我們感到恐怖的事物和令人難忘的恐懼體驗,我們的心理狀態十分矛盾:對危險有著本能的躲避反應,與此同時又無法抗拒對人性好奇與獵奇心理的誘惑,希望能在恐怖電影里尋找自己的童年。恐懼感不僅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也是一種心理需要。作為一種最形象直觀的大眾化娛樂藝術形式,恐怖片能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存在看恐怖片的愿望。
由于受到反向力的作用,我們的心理會接近與向往所害怕的或被禁忌著的東西,以探個究竟。人類有一種天生的涉險意識,恐怖電影向人們提供營造恐怖環境形成恐怖體驗的素材和條件,營造并渲染非常規生活的氛圍,滿足對于未知領域的好奇。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正是學習的心理基礎之一,這就不難解釋人們對于引起恐懼的事物既害怕又向往的矛盾心理。我們喜歡觀賞恐怖電影,在于片中講述的恐怖經歷引發了自身的恐怖心理體驗。
恐怖電影另一個基本特點是神秘。由于人們對自然的和幻想的恐怖對象一無所知,因此觀賞中要經歷害怕、試圖接近、不斷了解、克服害怕、再面對新的恐懼的循環過程。通過不斷化解恐懼,消除未知,獲得知識,鍛煉心理承受力,形成一種心理技能。說看恐怖片是一場心理“游戲”一點也不過分,實際上不少人就是想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我們在心理上確實會對很多東西感到恐懼,而恐怖片正是通過對這種心理的強化與疏導,使恐懼感不再是折磨人的東西,或者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恐懼對人的心理與身體的傷害。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家愛德華·安德拉德的新研究表明,人們看恐怖電影能夠同時體驗最恐懼和最快樂兩種極端情緒,在面臨驚嚇時享受威脅解除后長舒一口氣的暢快。“大部分人在看恐怖片時會感到肌肉緊張、心跳加快、出冷汗……隨后出現的竟是一種難以描述的輕松之感,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天哪!我很安全,還活著,真好。不難看出,他們所描述的那些‘恐怖特征只是一種虛擬的心理體驗而不是真正的恐怖經歷。”安德拉德指出,“恐懼掩蓋了現實生活中的焦慮和煩惱,而又不真正傷害和威脅到日常生活,讓觀眾置身于‘安全的恐懼中。這種虛擬特征使觀眾在觀看電影之后獲得了極大的心理滿足與放松,幫助人們在虛擬的狀態下克服對事物的恐懼。”
在冰島自駕游時,34歲的勞拉·特納和弟弟發現,通過看恐怖電影可以緩解焦慮。由于情節讓人緊張,因此觀看時容易擁有一種浸入式的體驗,讓焦慮變得有趣,得到高度的快感。就像玩過山車一樣,從糟糕的現實世界中暫時抽離。“看恐怖片分散了我的注意力,與此同時身體會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緊張情節。”她介紹說,“我放慢呼吸,尤其是在嚇人的時候,幾乎是在練習一種冥想,這樣就可以為即將到來的驚嚇做好準備。我的眼睛像激光一樣聚焦在屏幕上,被電影所吸引,其他感官變得不敏感。”
丹麥心理學家馬賽厄斯·克拉森認為,在恐懼中去尋找樂趣,這種方法有其獨特之處。“我對于一些處于焦慮中的人通過看恐怖電影來緩解自己焦慮的行為并不感到驚訝。”他分析道,“焦慮通常與真實的擔憂相伴,但看一些本應令人害怕但沒有實際威脅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享受,這是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體驗,而不是焦慮患者通常習慣的糟糕經歷。”
看電影與現實生活不同的是,當你快看到驚悚之處時,手里拿著的遙控器會讓自己有一種控制感。如果不想看,可以快進,或者把電視調成靜音,或者提醒自己那不是真實的,不會發生在你身上,不必緊張。既然這部電影的目的是要引起警惕,那么你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可怕的電影情節帶來的沖擊,而這在銀幕之外是很難做到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從恐怖片中獲益,你必須讓自己真實地感受到恐懼。如果你想控制焦慮的感覺,你要做的就是學習忍受它。
暴露療法將焦慮癥患者暴露在害怕的刺激下,目的是讓病人知道可以處理感知到的威脅,而且這種恐懼可能沒有想象得那么糟糕。盡管這似乎違反直覺,但看恐怖片真的可以讓人放松。當人們處于焦慮狀態時,神經系統會做出反應并釋放腎上腺素,以保護身體免受危險的侵害,最終讓我們平靜下來。
暴露療法可以讓一些焦慮癥患者更放松,但應該謹慎使用。有研究表明,恐怖片中有些令人恐懼的情節可能會進一步激發焦慮。例如把恐怖的情節聯想到現實,會感到更加焦慮或恐懼,產生消極心理影響,岀現睡眠障礙、廣泛性焦慮和反復出現某種想法等。對我們來說,不管是否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癥,關鍵是要有控制感,用一種基于現實的感覺來平衡恐懼。看恐怖電影要循序漸進,那些比較敏感的觀眾應該避免觀看過度激烈的片子,或者獨自在大屏幕上觀看,或者在天黑的時候觀看,這些都可能放大負面影響,增加恐懼。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