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

川沙古城墻(老照片)

人民塘
浦東是從海里長出來的。6000多年前,海岸線在浦西的岡身地帶,上海市區還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松江、青浦浮出海面成了陸地。1300多年前,海岸線向東推移,上海市區以及月浦、江灣、北蔡、周浦、下沙、航頭一線以西的浦東出現了。800多年前,海岸線又向東推移到了寶山、顧路、川沙、六團、祝橋、惠南、大團一線,浦東基本長全。所以,浦東帶著與生俱來的海洋氣質,浦東先民也順從本能,靠海吃海。他們投入地制鹽,偶爾打打魚。至于浦東先民為什么沒有選擇漁業致富的路,這個問題交給專家吧。浦東因鹽而生、因鹽而興,我們來回顧下前輩們的鹽業開拓之路。
熬波煮鹽需要灶頭,先民們便直接以灶來稱呼自己的住地,既然都以煮鹽為生,當然不會只用一個灶頭,于是便三灶、四灶、五灶排列下去。做大了,灶越來越多,十幾、二十幾地排下去不方便,再說還得考慮管理問題。于是,把幾個或十幾個灶組成一個管理單元,叫“團”,也是很形象的名稱,團就是鹽業生產的基層單位,參照灶的命名思路,有二團、三團、四團。到了明朝,將鹽場劃分為數個團,這時候團成了鹽區的行政單位名稱。為防御倭寇,還設立了海防兵備,對沿海的團、灶實行軍事化管理,制鹽的同時兼職打仗。浦東還有叫“大團”的地名,直接按字面理解就對,也就是說這個團很大,管了好多灶。還有些地方叫“墩”,大洪墩、十一墩、青墩等,“墩”指的是煙火墩,具有烽火臺的作用,沿海每隔一段距離,用土堆筑起一座煙火墩,供附近駐兵守望,遇有險情便點火報警。
浦東鹽業生產由小到大,再到鼎盛后逐漸衰落,前后經歷了七八百年時間,為浦東大地上孕育出一大批帶著鹽味的村鎮,浦東的地名中與“場、團、灶、墩、水、路、橋”相關的,占總量的一半以上,是浦東古代制鹽業留給子孫后代豐富的歷史記憶。
先民們就是這樣單純、爽氣、率性地給自家住的地方起好了名字,順手把自己生存的信息存進地名里,傳給后輩。今天的我們,看地名就猜得出當年住這的人以啥為生。原來的兩大縣(川沙與南匯)得名,也是同樣思路。
今天的川沙在明初的時候,分屬于下沙鹽場六團、七團和八團的部分地域。本身即鹽場,比較富庶,更幸運的是,這片沿海灘涂有十余個洼地可以泊船,其中,以川沙洼最深最寬,船只能夠從此處直達八團老護塘腳下,是理想的運輸港灣。八團鎮也因此凝聚人氣,鹽商云集,帆檣林立,越來越興旺,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已被人稱為“濱海巨鎮”了。直至明嘉靖年間,八團及其周圍地區倭寇猖獗,朝廷采納了當地民眾的建議,在鎮的四周一一修筑城墻,取名為川沙堡。1557年明朝政府根據川沙抗倭英雄的提議,在川沙堡筑川沙城,川沙縣城的名字由此流傳。因此,原川沙縣是以八團為中心建立起來的。
1992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上海浦東新區,川沙縣撤銷,歷史性地劃入浦東新區。川沙鎮也就是此前的八團所在地原樣保留,五年后,川沙鎮與東城鎮同時撤銷,合并建立了新的川沙鎮,今天的鎮東南一角還留有幾十米當年修建的城墻,依稀露出曾經的容顏。
南匯的名字也簡單,長江水和錢塘江水的匯合處稱作南匯嘴?!赌蠀R縣志》對此的記載是:因大海環其東南,揚子江水出海時受海潮頂托,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故稱南匯嘴,也叫“海曲”“南沙”。1724年,兩江總督查納弼疏請清政府,將上??h長人鄉劃出單獨建縣,以“南匯”命名。

清雍正南匯縣圖

川沙古城墻
1726年,清政府批準南匯正式建縣。2009年5月國務院決定將南匯區域劃入浦東新區。因為南匯不像川沙那樣有個同名的鎮,所以為了延續南匯這個歷史地名,就把臨港新城主城區,定名“南匯新城”,把這個名字給了申港街道和蘆潮港鎮合并建立的鎮。從前的南匯嘴依然存在,還在向外延伸,現在位于臨港新城東南端的南匯嘴觀海公園。
海洋在把鹽饋贈給浦東先民的同時,也時常鬧鬧脾氣,怒濤滾滾掀翻沿海一帶,浦東人吃盡苦頭。在一次又一次與海爭斗的過程中,浦東先民由內向外修筑了古捍海塘、里護塘、欽工塘、彭工塘、人民塘。名中有塘,表示的不是水塘,而是堤壩。眾多的海塘,維系著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是人與自然長期博弈后的握手言和,可想而知塘的故事很多很多,就嵌在名字里。
歷史上以禁煙而名震華夏的江蘇巡撫林則徐,就親自主持修建浦東寶山海塘。那是光緒十五年(1835)夏天,寶山海塘遭海潮沖擊,災情十分嚴重。林則徐率同司、道、州、縣倡議捐廉并發動嘉定、上海的鄰縣捐助,收到捐銀13萬余兩。10月林則徐專程從省城出發,親自抓“興修海塘”的組織管理,制訂賞罰政策,關注塘工結構以及筑塘要求和事后的保護措施,驗收也是他親自到浦東寶山海塘進行,逐段檢測新修海塘的質量。
浦東另一條塘——欽公塘,前身是外捍海塘,1732 年受災被毀,南匯首任知縣欽璉臨危受命,重新修筑了這條塘。從南匯的五墩威水廟開始,往北一直到黃家灣,往南一直到奉賢城,全長45公里左右。為了紀念欽璉,這條海塘被改名為欽公塘。
1949年7月24日,六號臺風正面襲擊祝橋、老港地區,高橋海塘被沖破,決口20余處,川沙、南匯海塘也被沖破,決口50余處,一片汪洋。災情發生后,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當即號召上海各界人民投入抗災搶修海塘工程,并親臨抗災第一線的決口進行勘察。一條新的海塘終于搶筑加固成功了,陳毅市長建議將其命名為人民塘。從此,東海之濱有了一條人民塘。
如今的海塘,具有抵御百年一遇風浪的能力,固若金湯。浦東人在人民塘和勝利塘上種活了5500畝的海上水杉林,使這兒成了上海地區最長、面積最大的防汛護堤林,抵御?;嫉耐瑫r,改善生態環境,增添海濱風光。海塘凝結了浦東人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也是浦東人與大海和解的符號,是人與自然尋找到平衡之道的結果。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