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
摘要:我國作為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一本質決定了人民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權利。而群眾監督作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進一步鞏固我黨執政地位的重要載體。本文就如何進一步拓寬群眾監督的途徑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群眾監督;意義;途徑
群眾監督作為我國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典型特征,不但體現了人民主權這一原則,而且還生動地體現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群眾路線。但是就當前來看,我國群眾監督的作用還未完全體現出來,主要是因為監督途徑限制等,因此積極探討拓寬群眾監督的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群眾監督的含義
群眾監督是社會監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指的是將廣大人民群眾作為主體,可以間接形成法律效力的監督形式。與體制內的監督方式相比,群眾監督主要是群眾通過批評、聽證、建議、控告、檢舉等多種途徑,在一定制度與法律的輔助下,直接或者間接地監督公共權力機構以及對應的公職人員。
二、群眾監督的重要性分析
群眾監督屬于民主監督中的一種,其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以及主權掌握在人民群眾手中。群眾監督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其他監督形式是建立在群眾監督的基礎上的。監督自身屬于一個完整的體系,內容涵蓋了自我監督、司法機關監督、新聞媒體監督、黨紀監督、民主黨派監督、權力機關監督以及群眾監督等多種形式。其中最能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本質的便是群眾監督,也是實現民主的重要途徑,更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國共產黨的服務宗旨,要求黨的一切工作始終要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可見在整個監督體系中,群眾監督乃其他監督形式的基礎。第二,群眾監督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途徑。通過群眾監督有助于提高黨員領導干部的責任心,牢固樹立“執政為民”意識,并且將他們的各項工作置于群眾監督下,還能督促他們奮發向上,努力工作。在群眾監督下,通過對黨員領導干部的貪污行為、官僚主義進行批評與懲戒,可以有效遏制腐敗。
三、進一步拓寬群眾監督的途徑分析
(一)應用信息技術拓寬群眾監督途徑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諸多改變,與此同時也為群眾監督提供了新路徑。為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監督。以網絡監督為例,因其具有便捷性、公開性、高效性等優勢,可以將其作為群眾監督的新手段。為此,相關部門要積極應用新技術開拓新的監督途徑,從而提高群眾監督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應用信息技術拓展監督途徑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傳統的監督方式,可以將傳統監督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例如:信訪作為廣大群眾最熟悉、最常應用的監督渠道,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信訪制度,設定領導接待日,遵循“誰接訪誰負責”的原則,并對回訪的期限進行嚴格規定,從而提升監督的效率。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電話與短信舉報平臺,各個地方應該向社會公布舉報熱線,并由工作人員24h坐班,保證隨時接聽群眾舉報電話,從而保證24h舉報電話有人接、有登記、有辦理、有結果。在此基礎上,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搭建網絡平臺,向群眾公布舉報郵箱,指定專人負責,從而保證群眾監督得以落實。
(二)提升行政的透明度,為群眾監督做保障
為了確保群眾監督順利開展,政府部門還應在現有政務公開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確保廣大黨員及干部能夠依法行政,進一步加大對行政機關行政審批、行政許可以及行政處罰的公開力度,提升行政權力的公開性與透明度。除此之外,明確規范群眾監督的相關程序確保群眾監督的渠道暢通,保證權力于陽光下運行,落實群眾監督權。
(三)進一步擴大群眾的知情權
群眾監督是否有效,其前提是必須讓群眾知曉應監督什么,例如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戰士考學入黨、士官選取、評功評獎等敏感性問題,提高其透明度,對上級頒布的相關政策及要求、標準程序、指標名額等予以公開。除此之外,還應該確保干部述職述廉制度、基層事務公開制度以及民主評議制度等得以落實,為群眾爭取更多發表意見的機會。
(四)創新群眾監督的形式
首先,要將人大、政協以及新聞監督等監督形式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它們作為群眾行使監督權的重要平臺,為此應該注意將上述幾種監督形式的作用發揮出來并給予其相應工作大力支持。其次,注重群眾組織的監督作用,共青團、工會、婦聯等作為我國常見的群眾組織,他們承擔著協調和處理黨政機關與群眾關系的作用,因此在維護廣大群眾整體利益的同時,還能更好地表達與維護自己代表的群眾利益,因此要充分發揮其民主監督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若想真正發揮出群眾監督的作用,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拓寬群眾監督的權利,從而保障廣大群眾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穩定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小玲.進一步拓寬群眾監督的有效途徑[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18(02):179—180.
[2]杜瑞民.發揮群眾監督的途徑和辦法[J].政工學刊,200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