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菲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早期康復干預的臨床療效。方法 11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做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9例。對照組應用常規干預模式, 觀察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干預模式。對比兩組患者干預4周后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 干預前后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結果 干預4周后, 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96.79±5.1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0.02±4.1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NIHSS、ADL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7.96±0.7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01±1.04)分, ADL評分(77.37±7.1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5±7.4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早期康復干預可減輕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損傷程度, 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減少殘疾的發生, 利于患者整體功能的恢復,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早期康復干預;急性腦梗死;康復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8.088
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 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加大, 導致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現已經成為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1]。急性腦梗死具有高復發率, 高致殘率, 高致死率及安靜時發病的特點, 發病后約有3/4患者會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主要有運動功能障礙, 顱神經功能障礙, 感覺障礙, 語言障礙, 智力、精神障礙及出現失用癥、失認癥等, 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負擔[2]。早期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康復干預對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探討早期康復干預對急性腦梗死的康復治療效果, 本院對近期收治的118例患者開展研究, 探討早期康復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將此次的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9月~2020年4月間本院收治的11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做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 均符合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 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均無嚴重心肺功能衰竭, 無惡性腫瘤及精神障礙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7例, 女22例;年齡47~79歲, 平均年齡(59.1±8.2)歲;其中:基底節梗死29例, 多發腦梗16例, 腔隙性梗死1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6例, 女23例;年齡45~80歲, 平均年齡(58.9±7.7)歲;其中:基底節梗死28例, 多發腦梗15例, 腔隙性梗死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給予常規的干預方法:密切觀察生命體征, 補液, 飲食指導, 生活護理等。
1. 2. 2 觀察組 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干預, 具體如下。
1. 2. 2. 1 心理指導 因發病急, 患者喪失語言、活動及生活自理能力, 患者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 會有焦慮、緊張、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 醫護人員應主動和患者交流, 傾聽患者主訴, 對患者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給予鼓勵及心理支持, 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病因, 治療及康復目標, 注意事項等, 并介紹康復病例與病患交流, 使患者增強治療信心, 減少孤獨感, 同時鼓勵家屬多陪伴。
1. 2. 2. 2 肢體擺放 協助患者取正確的臥姿, 每2小時翻身1次, 防止患肢長期受壓, 防止關節攣縮, 患肢可適當抬高, 可應用軟枕墊好患者肢體, 防止廢用綜合癥, 利于肢體康復, 防止皮膚長期受壓導致壓瘡發生[3]。
1. 2. 2. 3 肢體活動 對患側肢體進行按摩, 促進血液循環, 對肢體進行被動活動及主動活動, 從近端到遠端關節, 逐步增加活動幅度, 包括雙上肢, 雙下肢, 每個關節可活動10 min, 4次/d, 協助患者翻身訓練, 仰臥位到床邊坐位訓練, 逐步協助患者扶床欄桿站立, 增強肌力, 由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 扶助患者病室、走廊慢慢行走, 并協助患者完成穿衣、吃飯、大小便等日?;顒覽4]。
1. 2. 2. 4 吞咽功能訓練 對患者面肌、咬肌進行運動訓練, 行皺眉、閉眼、鼓腮、吹氣、微笑、張嘴、閉嘴訓練, 做伸舌左右、上下、前后、卷舌運動等[5]。
1. 2. 2. 5 語言功能訓練 鼓勵患者發音, 從單元音到雙元音到句子, 每日上午, 下午各進行30 min的語言訓練, 也可以用肢體語言協助溝通, 可借助書寫等方式交流溝通。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對比兩組患者的FMA評分 干預4周后, 對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分, 應用FMA量表, 分數越高, 肢體功能越好。
1. 3. 2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評分及ADL評分 應用NIHSS量表評定神經功能, 分數越低, 神經功能越好;應用ADL量表評定生活能力, 分數越高, 生活能力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對比 干預4周后, 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96.79±5.1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0.02±4.1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評分及ADL評分對比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NIHSS、ADL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7.96±0.7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01±1.04)分, ADL評分(77.37±7.1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5±7.4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上屬多發腦血管疾病, 是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 常見類型分為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腦血栓指腦動脈壁粥樣硬化造成管腔狹窄、閉塞導致局部腦梗死。腦栓塞為身體其他部位栓子脫落, 栓子進入腦循環, 導致腦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腦梗死[6-8]。常見癥狀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一側肢體癱瘓, 吞咽困難及言語不清等。治療后約有2/3以上患者會留有不同程度后遺癥, 尤其是肢體活動障礙, 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常規治療與護理措施主張病患臥床休息, 易造成廢用性綜合征, 使患者恢復不利, 現代研究證明, 神經功能恢復越早越好, 患者病情穩定24 h后即應進行系統的功能鍛煉, 早期功能鍛煉可促使腦組織殘余細胞的代償作用, 促進側支循環及神經突觸聯系的建立和腦功能重建, 以及患者語言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 降低了傷殘程度, 對提高患者預后的生活質量意義重大[9-12]。
為探討早期康復干預對急性腦梗死的作用, 本院對近期收治的118例患者開展研究, 將患者分為兩組, 分別進行常規干預與早期康復干預, 結果顯示, 干預4周后, 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96.79±5.1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0.02±4.1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NIHSS、ADL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7.96±0.7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01±1.04)分, ADL評分(77.37±7.1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5±7.4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此研究與魚紅等[1]研究結果相一致, 說明早期康復干預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能使腦功能重建及再建, 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防止殘疾。
綜上所述, 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早期康復干預, 可提高患者肢體功能, 減輕傷殘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適宜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魚紅, 張會仙, 曹維娜, 等.早期護理康復干預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療效.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6, 43(4):704-706.
[2] 樓敏芳, 孫沐炎, 姜紀敏, 等.益氣通絡湯聯合早期康復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和牛津殘障評分的影響.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3, 31(1):65-66.
[3] 柳霞, 賈守凱, 馬新平.血栓通結合早期康復治療急性腦梗塞的臨床研究.中醫學報, 2011, 26(1):77-78.
[4] 韋獻萍, 岑婉平, 胡雪玲, 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6(8):99-100.
[5] 管健, 王俊霞, 劉耀東.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塞治療中的療效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1, 20(7):89.
[6] 于慧. 早期康復訓練及心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復療效觀察. 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6, 37(8):947-949.
[7] 衛芳芳.觀察急性腦血栓早期康復護理對降低腦血栓患者致殘率的效果.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20):4191, 4194.
[8] 索朝霞, 張秋生.急性腦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復治療效果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59):241.
[9] 李慧超.早期一對一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功能恢復的護理效應.現代康復, 2000(6):838.
[10] 代偉, 張捷.早期康復治療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研究.河北醫學, 2011, 17(12):1606-1609.
[11] 夏青芝, 劉良君.早期運動康復護理對改善腦梗塞偏癱患者肌力和運動功能的價值體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9, 7(4):123-124.
[12] 許麗萍.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改善腦梗塞偏癱患者肢體功能與活動能力方面療效分析.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33):99, 104.
[收稿日期: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