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琳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方法 92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6例。觀察組患者使用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 對照組患者使用康復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及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7.9±1.1)分低于對照組的(9.4±1.4)分, 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90.3±10.6)分高于對照組的(81.2±8.1)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 高于對照組的76.0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 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 有效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 進而改善其生活質量, 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顯著意義。
【關鍵詞】 早期針灸;康復;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8.09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臨床上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語言障礙、肢體無力、意識障礙等, 現代醫學的治療以抗血小板、溶栓以及抗凝等方法較常見, 能夠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礙方面取得一定效果。而該病在中醫上屬于中風, 誘發疾病的主要因素是過食肥膩、氣血內虛、勞倦內傷等, 導致患者出現臟腑陰陽失衡、氣血逆亂。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性缺血性腦卒中能夠有效鍛煉大腦皮層的能力, 有利于加強對神經系統的刺激, 進而促進肢體功能康復。本文選取46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評價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此疾病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6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27∶19;年齡48~72歲, 平均年齡(61.8±10.4)歲;病程1.0個月~2.0年, 平均病程(0.82±0.61)年。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25∶21;年齡50~75歲, 平均年齡(62.9±11.8)歲;病程2.0個月~2.1年, 平均病程(0.85±0.6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合并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血脂異常。排除標準:有針灸禁忌證;肝腎功能存在嚴重障礙。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臨床研究情況知情且同意。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接受常規控制血壓、血糖、吸氧、對癥治療及使用神經細胞營養劑等治療方法[1]。
對照組使用康復治療, 在生命體征相對穩定, 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后48 h實施康復治療。以患者的肢體功能情況為基礎, 對其實施針對性治療措施, 通過協助患者定期變換體位的方式保證其肢體功能和關節功能;如果患者肢體有癱瘓癥狀, 叮囑患者健側肢體的擺放要合理, 避免造成不良影響。在整個康復過程中需要家屬的配合, 鍛煉患者更衣、洗臉、行走等日常生活能力, 促使患者逐漸恢復肢體功能, 具體可以按照Bobath、Brunstrom等方法展開肢體功能康復訓練[2]。
觀察組采用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康復治療方法同對照組。針灸治療選取的主要穴位有涌泉穴、三陰交、足三里、尺澤穴、人中、外關穴、百會穴等, 而后對上述穴位進行常規消毒, 使用的方法主要為患側、補患側、泄患側與健側進行隔日交替, 針刺手法為提插捻轉, 留針時間為30 min, 1次/d, 1個療程為10 d[3]。結束后間歇3 d, 隨后進入下一個療程的治療;在使用頭針治療的過程中, 需要選擇運動區域的穴位, 頭針的規格型號為1×2.5寸, 進針時針尖與頭皮之間保持的角度應為30°, 刺入深度達到0.5~1.5寸后只進行捻轉而不再實施提插手法, 留針時間同樣為30 min, 行針間隔時間為10 min/次。針灸治療需要持續2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及康復效果。使用NIHSS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進而判斷患者治療后的肢體功能康復效果, 評分越低表示患者康復的效果越好。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 評分越高, 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根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數)量表和Brunnstorm偏癱運動功能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情況進行評價。BI指數按照75分以上的情況進行對比;Brunnstrom的功能評級中評定為Ⅰ級, 并且患者的口眼歪斜和語言不利等癥狀沒有好轉, 為無效;評定為Ⅱ~Ⅲ級, 且患者的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 為有效;評定為Ⅳ~Ⅵ級, 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 為顯效。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及SF-36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7.9±1.1)分低于對照組的(9.4±1.4)分, SF-36評分(90.3±6.6)分高于對照組的(81.2±8.1)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臨床康復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 高于對照組的76.0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以中老年人群容易發病, 且病情危重, 致殘率和致死率都比較高, 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神經保護、支持治療、溶栓治療、恢復缺血區域灌流等, 需要在以上綜合治療的基礎上控制病情發展, 預防致殘和致死[4]。但是常規的治療措施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治療目的, 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效果有限, 對于肢體功能障礙以及神經損傷的治療效果不理想, 患者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工作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醫認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于中風范疇, 是由于患者的憂思惱怒、氣血內虛、勞倦內傷等原因引起直沖犯腦、氣血逆亂等癥狀, 導致腦脈痹阻, 患者臨床上的主要癥狀有半身不遂、突然昏迷、言語障礙以及口舌外泄等。尤其是現代生活壓力大, 不僅身心承受沉重的壓力, 且情緒的波動普遍較大, 容易出現肝火旺盛等情況, 一旦情緒激動, 或者遇到突發情況, 極容易引起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刺激患者的大腦神經系統, 使其發生興奮反應, 進而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5]。康復治療方法對患者的肢體功能、生活質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臨床效果還可進一步提升。因此, 很多學者、專家在臨床研究中提出使用早期中醫針灸聯合康復治療的方法, 并且進行臨床實踐, 目前已經取得一定成果。
從現階段的研究結果來看, 針灸已經成為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方法。針灸在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等方面有很好的應用效果, 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頭針針灸留針治療方法聯合間歇性行針治療可有效預防針刺作用減弱, 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針灸時選擇人中、百會穴、三陰交、足三里、外關穴、涌泉穴等。針刺人中和百會穴具有開竅醒腦、調節督脈經氣的作用;三陰交針灸可以對肝臟、腎臟和脾臟三經發生的病變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進而達到健脾益腎、平肝熄風的臨床治療目的;涌泉穴則具有很好的降壓、平肝以及導熱下行的治療作用[6]。對其他穴位進行針灸, 則可以達到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的目的。此外, 在針灸治療期間需要特別注意進針手法、留針時間、針刺方法等, 確保針灸治療的有效性。配合采用康復治療措施,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肢體功能障礙[7]。可見, 將早期針灸與康復治療方法聯合應用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中, 可利用二者的協同作用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最終達到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目的, 提升該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7.9±1.1)分低于對照組的(9.4±1.4)分, SF-36評分(90.3±10.6)分高于對照組的(81.2±8.1)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 高于對照組的76.0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采用早期針灸加康復治, 是從中醫的角度分析患者發病的原因、改善病情的措施, 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 逐漸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 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可見該方法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月亮. 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急性缺血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效果探析. 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 2019, 8(3):122-123.
[2] 陳淼. 早期針灸聯合康復治療急性缺血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研究.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9, 7(7):143.
[3] 張紅玲, 薛利琴, 王瑞珍. 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急性缺血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研究. 山西醫藥雜志, 2018, 47(19):2340-2341.
[4] 李開新. 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效果. 中國社區醫師, 2018, 34(15):178-179.
[5] 楊春瀾, 陳娟, 黃淼, 等. 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急性缺血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探討. 心理月刊, 2018(2):243.
[6] 劉慶彬. 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急性缺血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研究.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5):88.
[7] 周艷, 張久強, 宗軼. 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急性缺血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效果探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12):2180-2181.
[收稿日期: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