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龍
摘要:在當前信息化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公共圖書館著手建立起以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為依托的電子閱覽室,為讀者提供電子文獻、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資料,是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邁進的重要舉措。而隨著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也逐漸免費開放,更多讀者能夠踏足電子閱覽室去獲取更多免費內容與享受全新的服務項目,因此公共圖書館也需要做好對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與服務工作,本文便針對此展開深入分析。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免費;管理;服務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共圖書館對電子閱覽室實行了免費開放,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多功能閱覽室也迎來了發展高峰期。然而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免費環境下卻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管理方面進館人員成分更加復雜,甚至有讀者將電子閱覽室當作免費“網吧”;服務方面雖然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是公益性服務,但是在滿足科研讀者與娛樂型讀者的需求方面有一定分歧,增加了服務難度。所以,公共圖書館需要高度重視此類問題,對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與服務工作進行優化創新,確保電子閱覽室在免費環境下可持續發展。
一、健全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模式
公共圖書館在我國推行的精神文明建設事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具有典型的公益屬性,為確保較高的服務質量,一定要結合自身情況去健全相關管理制度。當然,公共圖書館的管理制度一定要基于國家相關政策與圖書館免費服務理念,確保一切工作盡然有序。首先,公共圖書館需要對工作流程進一步優化,改善讀者進入電子閱覽室的排隊體驗,確保讀者按號入內,一旦發現搶位、隨意損壞電子設備的情況,需要按照規定進行處理;其次,需要對電子閱覽室的內部硬件設施做好維護管理,明確維護規范條例,為讀者帶來良好閱覽環境;最后,還要制定符合實際的考核方案,保證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與服務工作能夠按照制度落實。
二、堅持服務創新,提高服務質量
免費環境下的電子閱覽室的服務創新同樣是公共圖書館的工作重點,要想切實提高服務質量,則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其一,創新服務模式。公共圖書館需要由過去的集中式服務模式向開放式服務模式轉變,如對電子閱覽室中的數字資源利用IP控制、VPN技術等方式去提供遠程訪問服務,不僅能夠帶給讀者更便捷的服務,也能緩解電子閱覽室壓力;其二,創新服務手段。電子閱覽室屬于數字化、網絡化的產物,同時也是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中心,所以應當配備平板電腦、電子書等設備與技術手段,實現服務創新;其三,創新服務內容。電子閱覽室提供的服務內容主要為互聯網、數字資源、多媒體資源等方面,同時還要面向務工人員、退休人員等特殊人群,對于這部分信息素養偏低的人群要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內容,保證每一位讀者需求得到滿足。
三、加強科學管理,合理配置資源
公共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自免費開放之后,出現明顯的讀者數量驟增的情況,原先配備的計算機設備一時之間難以滿足讀者的使用需求,而且電子閱覽室利用率也呈現出了階段性差異情況,一定要通過切實可行的策略予以解決。因此,筆者建議電子閱覽室應當采取分類管理措施,將時段、區域、讀者年齡、具體用途進行換分,對讀者實現分流,錯開高峰期與低谷期,保證電子閱覽室的階段性差異能夠均衡,緩解目前供求失衡的情況。具體來講,其一,規定讀者上機時間,每位讀者每天上機時間不超過2小時,如無人排隊可適當延長;其二,對電子閱覽室進行區域劃分,分為成人區與未成年區,同時也要為視障人士安排專門服務區;其三,對電子閱覽室用途進行調整劃分,如到館人數較少的周一則用作館員培訓,周二到周五則主要面向成年讀者,周六周日則以面向未成年人讀者為主。當然,如果急需查閱資料或用到本館數字化資源的讀者,可適當優先安排。
四、提高館員素質,提供高效服務
館員素質直接影響服務質量,而電子閱覽室作為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依托的閱覽室,對館員提出的要求更高,一方面,不僅要求館員具備較強服務意識,能夠良好應對免費開放后驟然上升的讀者人數;另一方面,還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能夠解決讀者提出的一系列關于計算機操作、信息檢索、外語等方面的問題。所以,公共圖書館要培養館員終身學習的理念,緊隨時代發展去掌握更多先進技術,還要通過多種形式、多元渠道去提高館員素質,如自學、培訓、輪崗、進修等,保證館員為讀者帶來更優質且高效的服務。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電子閱覽室中有著豐富的電子文獻資源,對讀者有著極大吸引力,而隨著越來越多電子閱覽室的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在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與服務方面也面臨著一定問題。因此,公共圖書館需要采取合理手段去完善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與服務,同時要致力于提高館員職業素養與做好讀者培訓工作,確保為讀者帶來更好的服務,并且保證電子閱覽室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雯.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與服務分析[J].科技資訊,2019,17(26):165—166.
[2]沙葉.圖書館閱覽室服務與管理的策略研究[J].蘭臺內外,2019(01):44—45.
[3]石旅松.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人性化管理和個性化服務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