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群力,中紀委原正局級紀檢員、監察專員
《檢察風云》:請問“四種形態”是如何產生的?
閆群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舉措,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廣大紀檢監察干部提出了一系列新規定、新標準和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論述。例如,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紀在法前,紀嚴于法。對問題干部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這些重要論述為“四種形態”的提出和確定提出了基本遵循和規范要求。
2015年9月24日,時任中央紀委書記的王岐山在福建調研時明確提出,要準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他說:“黨內關系要正常化,批評和自我批評要經常開展,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要成為大多數;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的應當是少數;而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只能是極少數。”他強調,這“四種形態”都是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必須改變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階下囚”的狀況,真正體現對黨員的嚴格要求和關心愛護。紀委要聚焦聚焦再聚焦,圍繞“四種形態”,把監督執紀問責做深做細做實。要在思想認識、責任擔當、方法措施上跟上中央要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以嚴明的紀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2016年初,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明確,要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實踐“四種形態”,紀委的責任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執紀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
《檢察風云》:如何體現執紀的力度更大了?
閆群力:現在各級紀委監委執紀執法均運用“四種形態”,無論是“四種形態”處置總量,還是第四種形態的處置量,都遠遠超過改革前的數量。比如2018年,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充分運用第一種形態,約談函詢、批評教育110.4萬人次,占63.6%,增長40.5%;妥善運用第二種形態,紀律輕處分和組織調整49.5萬人次,占28.5%,增長20.3%;準確運用第三種形態,重處分和重大職務調整8.2萬人次,占4.7%,增長17.8%;果斷運用第四種形態5.5萬人次,占3.2%,增長13.7%,其中移送司法機關處理1.7萬人。
《檢察風云》:現在“四種形態”是否已經成為黨內的法規?
閆群力:是的。2016年10月27日,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七條規定,黨內監督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2017年10月24日,黨的十九大通過部分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七章,黨的紀律第四十條規定,黨的紀律主要包括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執紀必嚴、違紀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按照錯誤性質和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直至紀律處分。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處分、組織調整成為管黨治黨的重要手段,嚴重違紀、嚴重觸犯刑律的黨員必須開除黨籍。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五條規定,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2019年中共中央印發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對“四種形態”也作出規定。2018年12月28日,黨中央印發,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第四條明確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把紀律挺在前面,精準有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2017年中央紀委辦公廳印發《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統計指標體系(試行)》,共設置了5類56項統計指標。第一種形態14種,第二種形態21種,第三種形態12種,第四種形態2種,還設置了7項輔助性指標,為統計和反映紀檢監察機關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情況提供了依據。
《檢察風云》:“四種形態”之間有哪些內在聯系?
閆群力:“四種形態”涵蓋從批評教育到移送司法的廣闊地帶,需要精準把握好適用“四種形態”的不同條件和工作標準。要明確政策界限,區分不同情況,堅持分類處置。“四種形態”中的第一種形態,是黨內監督的基礎工作,抓住了這個環節,黨員干部就能不犯或少犯錯誤。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的基本職責、首要職責、第一職責。要嚴肅認真做好日常監督工作,就要把“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運用好“四種形態”關鍵要在用好第一種形態上下更大功夫。第二、第三種形態是為了落實把紀律挺在前面的要求,按照錯誤性質和情節輕重,綜合運用組織調整、紀律處分等方式,分類處置、層層防治。第四種形態體現了我們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
“四種形態”既體現懲前毖后,又體現治病救人;既有威懾,又有感化;既是執紀的遵循,也是執法的遵循。實現了規、紀、法的有機貫通。懲戒與教育相結合是紀檢監察工作的原則,要做到“寬嚴相濟、精準科學”。“四種形態”體現了寬嚴相濟,但無論是從寬還是從嚴都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規為支撐,要堅決防止事實和性質認定不準、政策法規適用不當、執紀執法尺度不一、處理畸輕畸重、忽高忽低或時嚴時寬。既要讓那些真心認錯悔錯改錯的人得到從輕、減輕處罰,又要防止從寬處罰無邊、從輕處理無度,超越了紀法的“嚴尺度”和“大籠子”。
《檢察風云》:該如何精準有效運用“四種形態”?
閆群力:第一種形態以教育警醒為主,第二種形態以輕懲戒為主,這兩種形態警示作用大于懲治作用,目的是抓早抓小、關口前移、防微杜漸。綜合運用第一種、第二種形態,就是把紀律挺在前面。把紀律挺在前面,就是把監督挺在前面,發現問題就要及時紅臉出汗,統籌考慮性質情節、后果影響、認錯悔錯態度等情況。但是,也不要理解成所有的情況都只能按第一種、第二種形態處理。第三種形態以重懲戒為主,第四種形態是堅決懲處打擊,這兩種形態側重嚴肅查處問責,懲治作用大于警示作用,體現有腐必懲、有貪必肅。在實踐中,要使第一種形態成為常態,使多數人不犯或少犯錯誤;綜合運用第二、第三種形態,防止一般違紀違法發展成犯罪行為;要果斷穩妥用好第四種形態,使前三種形態有威懾力。同時,要注意“四種形態”之間的相互轉化。“四種形態”的轉換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本來是第三種形態,因為態度特別惡劣,也可以按第四種形態辦。
準確把握運用“四種形態”的條件,根據錯誤性質、情節后果、主觀態度、處理效果等因素綜合考量,要避免出現運用第一種形態一談了之,要防止談話函詢“跑風漏氣”; 要防止運用第二、第三種形態一降了之,“斷崖式”處理;要防止運用第四種形態一送了之,出現壓案、瞞案、抹案及辦人情案、關系案等。準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紀檢監察機關必須同步履行執紀執法兩項職責,用好紀律和法律“兩把尺子”,把制度優勢加快轉化為治理效能。
采訪:文濤?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