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暉
上海金融領域一直處于前沿位置。但在金融業改革不斷深化,金融創新蓬勃發展的同時,金融安全問題隨之增多,金融犯罪案件持續高發,犯罪手法不斷翻新。去年底,金融創新檢察研究中心設立在上海市檢三分院第七檢察部;今年5月20日,上海市檢三分院與上海金融法院簽署加強工作聯系配合備忘錄。作為全國第一家民、行、刑“三審合一”的金融監察部門,上海市檢三分院主要職能有哪些?已取得哪些成績?又面臨哪些困難?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上海市檢三分院第七檢察部主任吳衛軍,對上述問題一 一解答。
檢察風云:作為新成立不久的部門,能否介紹下第七檢察部的主要職能?
吳衛軍:我們三分院專門成立了第七檢察部,主要負責對上海金融法院管轄的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的生效民事、行政判決,裁定,調解書進行監督,依法提請抗訴、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檢察建議;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進行監督;對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的執行活動進行監督;辦理上級機關指定管轄或交辦的發生在非本市的重大有影響的金融刑事案件。
另外,2019年12月12日,上海市檢察院副檢察長龔培華宣布上海金融檢察研究中心成立,組織結構上采用“一個中心,三個分中心”的平臺設置,在第三分院設立“金融創新檢察研究中心”,其中科創板試點注冊制的服務保障也是上海市檢察院交給我們的任務。
去年,我們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簽訂“關于加強服務保障設立科創板并試行注冊制”的合作備忘錄,我們共同研究、探索防范證券市場違法犯罪的對策和方法,為健全資本市場基本制度和法律體系建言獻策。
檢察風云:第七檢察部成立后,主要落實推進了哪些工作?
吳衛軍:根據我們的調研,2016年至2018年,全上海金融訴訟監督案件很少,每年不超過10起,去年也不多,這期間調解成功案件僅有1起。但今年僅上半年,我們已受理了30多起民商事訴訟案件,處理了一些行政訴訟案件,并有實質性化解,同時調解成功案件已有3起,我們的調解工作主要是為了化解社會矛盾。
檢察風云:您認為案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吳衛軍:一方面,大家的維權意識增強了,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市場的更新發展,糾紛類型也變得多樣化。
檢察風云:上海在金融領域一直處于前沿地位,去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剛才您也提到了市檢三分院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簡稱上交所)簽訂了相關的合作備忘錄,能否具體介紹下市檢三分院開展哪些培訓指導?
吳衛軍:為了落實科創板試點注冊制的服務保障,我們與上交所合作開展了證券市場信息披露違法犯罪風險的防控培訓。
建立完善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證券市場秩序,關鍵是市場主體要遵守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落實法律責任。發行人、上市公司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要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保薦機構、審計機構、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等第三方中介機構對信息披露承擔把關責任,要切實發揮對信息披露的核查作用。為進一步強化市場主體法律風險意識,有效防范證券違法犯罪,我們對證券發行、信息披露環節的相關行政、刑事法律法規進行了梳理,并收集了近年來檢察機關辦理的信息披露相關犯罪典型案例,逐一予以分析。案例涉及欺詐發行股票、債券,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及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等罪名,涵蓋了發行人、上市公司、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及相關從業人員在發行、信息披露過程中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以欺詐發行股票、債券問題為例。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是指行為人在招股說明書、認股書,公司、企業債券募集辦法中, 隱瞞重要事實或者編造重大虛假內容,發行證券,數額巨大、后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欺詐發行股票、債券行為的表現形式雖然多樣,但其本質仍是欺詐行為。發行人在向社會公開招股書等發行材料中,公然作假,欺騙證券監管、發行上市審核部門和投資人,無疑具有明顯的主觀惡性,是信息披露過程中危害性最嚴重的犯罪行為。實踐中,證券發行的數額均大大超過了“發行數額五百萬元”的追訴標準。因此,只要發行人實施了欺詐發行,就已達刑事立案標準,應對涉案單位和相關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根據《刑法》規定,欺詐發行系純正的單位犯罪,是由單位(發行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對單位和個人實行雙罰制,在處罰單位的同時,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從實踐案例看,欺詐發行的主要環節是財務報告造假,責任人員通常包括公司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財務負責人,以及其他參與實施、幫助造假的公司員工,審計機構及相關人員。欺詐發行是有預謀、有組織的犯罪活動,需實施一系列的造假行為才能完成。在犯罪實施過程中,發行人難以完全繞開保薦、審計、資產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機構。根據《刑法》規定,如果中介機構及員工與發行人事先共謀,共同實施欺詐發行的,以欺詐發行罪共犯追究刑事責任。鑒于中介機構的特殊地位,為確保其出具的審計報告等證明文件的真實性,《刑法》還特別規定,中介機構即使沒有參與其他犯罪共謀,但在保薦、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履職過程中,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或者嚴重不負責任,導致出具的證明文件有重大失實的,分別構成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
檢察風云:在您處理與證券市場信息披露違法犯罪有關的案例中,哪一起讓您印象深刻?
吳衛軍:今年初的上海中毅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中毅達”)讓我印象很深,我們上海檢察三分院微信公眾號披露相關內容后,也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2015年10月,為虛增上海中毅達業績,經時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任某某決定,由副總經理、財務總監林某某、財務經理秦某某及某下屬子公司副總經理盛某實施,將已由他人完工的工程收入違規計入公司三季度報告,并對外披露,共虛增利潤1063萬余元,占同期披露利潤總額的81.35%,虛增凈利潤797萬余元。根據中毅達2018年1月5日公告,上市公司子公司廈門中毅達在未實施任何工程的情況下,以完工百分比法累計確認了某岡山國際山地自行車賽道景觀配套項目的工程收入7267萬元、成本5958.94萬元和營業稅金244.17萬元,導致公司2015年三季報涉嫌虛增營業收入7267萬元,占當期披露的營業收入的50.24%,涉嫌虛增利潤總額1063.89萬元,占當期披露的利潤總額的81.35%。
近日,市檢三分院提起公訴的任某某等4人違規披露重要信息案在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法院采納了三分院指控的全部犯罪事實和量刑建議,當庭以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判處任某某等四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至拘役三個月,并處罰金五萬元至二十萬元不等,均適用緩刑。該案是上海市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首例違規信息披露犯罪案件。
(本文案件中涉及人名、公司、工程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