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色 葉菲菲 李志忠


[摘?要]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科技館展教團隊的應急科普實踐為例,通過對比應急科普與常態科普在背景、關注度、內容、形式、目標等方面的差異,探討科技館應急科普與常態科普內涵的異同,同時嘗試理清科技館應急科普與常態科普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今后科技館開展應急科普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科技館?應急科普?常態科普
[中圖分類號]G315;G269.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0)08-0059-06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應急科普在澄清不實信息、傳播科學防控知識、引導公眾理性應對、舒緩大眾情緒、增強抗疫信心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實和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加強宣傳引導,強化群眾的自我防護和管理意識”“協助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密切關注社情民意,及時開展解疑釋惑工作,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發出好聲音、傳播正能量”,為新冠肺炎應急科普指明了方向。
一、應急科普與常態科普的概念
(一)應急科普的概念與功能
2003年的“非典”事件開啟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道路。自2006年國務院設置應急管理辦公室以來,迄今國家應急平臺體系初步建成,應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視[1]。
關于應急科普的概念,國內學者探討較多,劉彥君等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梳理,強調了發生時間或發生條件的特殊性[2];朱登科、石國進等認為,應急科普是指在突發事件發生中開展的科普工作[3\|4]。另一種觀點強調應急科普的目的與意義,如中國科普研究所提出,應急科普能夠引導公眾了解應急相關科技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公眾技能,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突發問題、參與公共危機事件決策的能力。北京市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還從公眾需求和政府兩個角度進行了總結[5],認為從公眾需求的角度,應急科普是針對危機事件,根據公眾關注的問題而進行的科學普及活動;從政府角度,應急科普是政府為了提升公眾應急水平而開展的科學普及宣傳教育活動,以促進公眾應急意識覺醒,掌握應急知識,提高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和應急心理素質,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生命和財產損失。張英指出,從政府層面,應急科普能引導老百姓支持、理解應急管理部門以及政府部門的工作決策,對于應急管理系統工作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6]。
從學者們關于應急科普概念的探討可以看出,應急科普的內涵體現出三個特點:一是發生背景特殊,針對某個突發事件或應急條件,有極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7];二是公眾普遍關切,內容通常直接與公眾健康或安全等基本生存需求相關;三是意義重要,能夠很大程度影響公眾對待突發事件的態度、應對方式,增強防范意識,降低社會損失。
(二)常態科普的概念與功能
與“應急科普”概念相對應,本文中“常態科普”是指正常狀態下或非應急狀態的科普工作,它具有社會性、群眾性、穩定性、持續性、系統性、廣泛性等特點。“常態科普”的另一層涵義即科普常態化,指科普需要各級政府機構、社會科普機構、教育機構等,從各個角度采用多種方式,推動科普與學校教育、生產生活、大眾媒體等結合,通過循序漸進地開展日常性科普工作,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科普的特點客觀上要求科普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方式開展工作,“常態化”本身就是科普工作的基本特點和工作方法。
隨著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出臺,全國科普工作會議連續召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頒布,公眾對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得到不斷深化,我國常態科普工作取得長足進步。我國科普工作格局已經形成,科普人員數量、資金投入、場館建設、活動組織、圖書音像發行等均有較大提升。
二、科技館應急科普與常態科普的關系
(一)科技館應急科普與常態科普的對比
科技館應急科普與常態科普在發生背景、公眾關注度、內容、形式和目標上都有一些差異,表1進行了詳細的對比。
(二)科技館的常態科普與應急科普的關聯
從科普內容建設上,科技館常態科普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原則,就是關注公眾需求、貼近大眾生活。通常與衣、食、住、行等密切聯系的事件或領域,受公眾關注度高,但往往伴隨著爭論和謠言。因此,常態科普需要緊密圍繞公眾日常生活遇到的新情況或新問題推出內容。同時,熱點事件也是常態科普的關注點。熱點事件是指國內外發生的、產生社會效應的具體事件,包含具有積極意義的事件,例如春節、國慶等重要節日,世博會、奧運會等大型盛會等,同時也包含負面新聞[8]。社會熱點事件一般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來的產物,反映的是社會存在的矛盾性問題[9]。隨著網絡自媒體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熱點事件一旦出現,就能迅速形成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每一個熱點事件都是一個科普的好時機,科技館必須在事件快速傳播的關鍵期,借助大眾的密切關注度,圍繞事件提取科學元素,及時打造科普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對突發事件的概念作了界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盧小春總結了突發事件的三個特點:事發突然、出人意料;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具有危害性[10]。社交媒體時代下,常態科普對于公眾關切和熱點事件的關注,使得其與應急科普存在密切的關系。
(三)科技館應急科普與常態科普的轉化
據統計,2019年熱點新聞事件涉及文娛體育、社會民生、教育管理、災害事故、企業輿情、時事政治、醫療衛生等方面[11]。社會熱點事件構成突發事件和應急條件的可能性極高,尤其是社會民生、災害事故、醫療衛生等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或者其他涉及公眾利益、需要調動和整合公共資源、需要公權力介入等的事件,更容易轉化、升級為突發事件。
因此,科技館常態科普與應急科普之間的轉化主要依賴于科普內容,即熱點事件的演變發展過程。熱點事件和突發事件的發生,通常都會經歷三個過程:發生前、發生中、發生后,公眾的關注度也呈現從低到高、再回落的狀態。常態科普工作一般緊密圍繞常規熱點事件展開,如果熱點事件在進展過程中忽然轉化升級,例如造成一定的危害,就演變成了突發事件,使得面向社會熱點的常態科普轉化為應急科普;而對于突發事件而言,其在發生前和發生后兩個階段的科普工作,也屬于常態科普范疇。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科技館展教應急科普的實踐
常態科普與應急科普的互相轉化,使得常態科普成為應急科普的重要儲備和工作基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科技館展教團隊根據疫情發展動向,及時整合已有儲備的活動資源,推出了系列科普內容。
(一)依托已有活動資源,根據應急科普需求及時調整內容和形式
一直以來,實體館是展教活動的主要陣地,受疫情影響,閉館導致原有活動組織方式無法進行,展教團隊對已有活動的受眾、傳播方式、組織形式深入分析,遴選出“小鬼科學家”“即時展覽”等重點活動,適時調整主題內容或舉辦模式,適應應急科普的需求。
由于“病毒”“防控”等成為時下社會關注話題,展教團隊依托線下活動“小鬼科學家”品牌,面向兒童觀眾推出了“小鬼科學家·萌娃萌語病毒之問”的線上活動。活動向低齡兒童征集有關病毒的提問視頻,并邀請專業領域的科學家解答,兩者組成的對話視頻在官方新媒體平臺展示。萌娃們天真爛漫的“趣萌”提問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有好的病毒嗎?”“病毒是什么顏色的,是圓圓的嗎?”……來自中國疾控中心、安貞醫院、協和醫院等單位的醫生和科學家們,對萌娃們的小疑惑進行了一一解答。
“即時展覽”作為線下品牌資源,一直以緊密結合時事熱點,開展科學教育為特色,備受觀眾喜愛。為繼續發揮品牌優勢,展教團隊設計了以病毒為第一人稱視角,專門面向青少年群體的“我是病毒”科學防控主題即時展覽。展覽采用活潑、有趣的卡通漫畫風格,以“病毒→入侵→檢測→防護→免疫→阻斷”的過程為線索,輔之以圖文介紹、防疫物品實物和教具展示,展現對病毒感染與防護的完整認知邏輯和參觀體驗,受到了孩子們的普遍歡迎。
同時,依托“館校結合基地校”資源,組織了面向全國中小學生的以抗擊疫情為專題的創意海報征集活動。活動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共收到1717份海報投稿,評選出了特等獎30份和優秀獎100份。獲獎作品通過“云微展”形式在官方微信平臺進行展示。
(二)研究受眾需求,打造多內容、多形式、多層次的應急科普內容
為充分發揮一線科普資源的優勢和作用,展教團隊還推出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專家學者在行動”“佳片識病毒,科學共戰‘疫”“志愿為先,攜手同行”“‘禮贊科學家精神,致敬我心目中的英雄第五屆科學故事會”“來吧,組團滅毒!——戰‘疫有我,用科學精神致敬最美逆行者”等應急科普活動。策劃初期,團隊就考慮到需對受眾群體進行甄別和劃分,詳細思考和分析五個應急科普活動中,專家學者能夠提供什么、傳播什么,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有哪些參與形式,不同范圍的公眾可以收獲些什么等等,使不同受眾都能在活動中實現有效投入、最大受益。
針對不同的應急科普作品,不同的受眾人群,團隊設計了不同的參與方式和活動方式。知識性較強的傳播作品選擇公眾喜聞樂見的快板、小視頻等方式化繁為簡,讓公眾喜歡看、愿意看,例如“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專家學者在行動”系列中,專家學者就使用了快板、皮影等方式,闡釋如何應對疫情、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暢談看法及感悟;而趣味性較強的活動,如“來吧,組團滅毒!——戰‘疫有我,用科學精神致敬最美逆行者”,則由先邀請科學家對活動內容的科學性進行把關,然后引導孩子們通過常見材料制作病毒模型并一舉擊碎,最后由身處抗疫一線的專家進行專業解讀,活動完整性強,大家參與熱情高。
(三)掌握“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方法,廣泛聯動多方力量
除了與館內各部門通力協作,展教團隊還廣泛動員專家、教師、學生、志愿者等群體參與到科普工作中。一是專家學者從專業的角度,圍繞新冠肺炎疫情進行科學解讀,如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張思超等專家為觀眾提供了《抗病毒中草藥的研究與應用》科普書籍,傳播質量顯著提升;二是教師從知識層面,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對學生產生的學業影響、心理影響等進行疏導,解決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三是大學生從科普的角度,解讀影視作品、科普視頻中的疫情相關知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同學們作為佳片推薦人,為公眾解讀了《人體奧妙之細胞的暗戰》等多部影片,傳播渠道顯著拓寬;四是小小志愿者從青少年的角度,通過一幅畫、一封信、一段視頻、一首詩等方式致敬防疫英雄,引導青少年向時代致敬、向英雄致敬。館校合作方面,繼續發揮中科館“館校合作基地校”的深度聯系優勢,組織優質科普資源,通過網絡形式向北京地區、深圳地區學校推送,解決學校面臨的停課不停學的教學資源壓力。
四、思考與建議
結合實踐,本文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以期推動科技館應急科普工作的改進和提升。
(一)整體布局上,依托中國現代科技館體系開展常態化應急科普工作
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和依托,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數字科技館的建設和發展,輻射其他基層科普服務設施和社會機構科普工作,使科普服務覆蓋各地區、各階層人群[12]。在科技館體系中開展應急科普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蔡文東等曾對此進行了總結,并提出在實體館建設“應急科普”常設展覽,為流動科技館增加應急科普的內容和展品,以“互聯網+應急科普”的思維推動建設應急科普數字科技館,以及建設應急科普影視制作基地等對策建議[13]。應急科普搭載科技館體系,本質就是對應急科普工作常態化的細致思考,通過超前謀劃和頂層設計,推動應急科普前端與常態科普接洽,更好地促進科普工作的開展。
(二)內容資源上,做好常態教育資源建設,為應急科普提供豐富的儲備
長久以來,科技館常態科普在經過持續的發展和資源建設后都會沉淀出一些頗具影響力的科普資源品牌,積累出系列化的主題內容,同時擁有豐富的科普形式和表現方式,并建設了科普專家資源庫,這些都將為應急科普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科普品牌、內容、形式,還是專家庫的建設,都便于突發事件發生時應急科普資源的迅速組合,推出符合應急條件的科普主題,滿足公眾對應急科普的需求;另一方面,應急科普內容的常態化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將災害防治、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等主題納入常態科普工作中,也將有效提高公眾防范各種突發事件的安全意識。因此,重視常態科普的資源建設,尤其是關注常態科普中熱點話題,可為應急科普的開展提供重要儲備。
(三)機制創新上,從科技館科普工作者出發,帶動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2020年4月,科技部聯合有關部委印發《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明確提出將科學普及作為基礎研究項目考核的必要條件,這將為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工作提供重要動力。中國科協領導下的科普工作需要依托全國學會的學術權威,緊密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中國科技館展教團隊的應急科普實踐證明,依靠科技館科普工作者,廣泛聯系并帶動管理部門、科學家、媒體、志愿者、大中院校學生,以及其他科普工作者一起參與應急科普工作,這種“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方法,正是機制創新的重要法寶。
(四)長遠發展上,積極參與相關科研課題,提升應急科普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十三五”期間,國家在公共安全領域設立了100多個重點研究項目,有力推動了我國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發展。2020年3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公共安全成果集成與科學普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2019YFC0810800)立項,撥經費1666萬元,項目面向公共安全科技發展這一國家重大需求,以促進安全文化傳播、提高國民安全意識為先導,集成和評價“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成果并實現科普轉化。中國科技館作為其中“公共安全科普產品研發與示范應用”課題(2019YFC0810805)的牽頭單位,帶動黑龍江省科技館、合肥市科技館等地方館,積極參加課題研究。課題將從科學教育的角度,開創性地實現公共安全科技成果的整合和科普輸出;課題將有效加強公眾對國家公共安全成果的認知和理解,深化公眾的安全概念、提升安全意識、增強危險防范能力,促進我國全民安全素質的提升。這是科普工作與科研工作在國家項目層面的一次跨界融合,將極大地推動科技館在公共安全科普和應急科普常態化工作方面的進展,為應急科普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明,鄭念.建立國家應急科普機制勢在必行[N].科普時報,2020-02-19(01).
[2]劉彥君,趙芳,董曉晴,等.北京市突發事件應急科普機制研究[J].科普研究,2014,9(2):39-46.
[3]朱登科.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媒體應急科普的作用分析——以人民網、新浪網對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相關報道為例[J].科技傳播,2010(4):226-229.
[4]石國進.應急條件下的科學傳播機制探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2):93-97.
[5]北京市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官網.國內應急科普現狀概況[EB/OL].(2019-09-27).http://www.basst.org.cn/newsshow.php?cid=32&id=2926.
[6]張英.應急科普要細水長流[N].科普時報,2020-04-17(01).
[7]新浪博客.抗震救災中的應急科普——科普專家王渝生、蘇青訪談[EB/OL].(2008-06-2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0d5bf01009r7l.html.
[8]劉琦.淺談科技館結合時事熱點開展教育活動[J].科技傳播,2019(5):188-189.
[9]張德陽,韓益亮,李曉龍,等.基于用戶相對影響權重的熱點事件傳播閾值模型[J].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2017(9):28-34.
[10]張光輝.重視社會熱點問題搞好突發事件報道[J].新聞愛好者,2010(24):4-5.
[11]識微科技官網.2019年最新重熱點新聞事件整理匯總解讀分析[EB/OL].(2019-09-09).https://www.civiw.com/report/20190909134516.
[12]殷皓.中國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13]蔡文東,龐曉東,陳健,等.在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中開展應急科普工作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6,11(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