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追溯“社區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美國藝術家蘇珊·雷西提出的“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概念與社區公共藝術的著眼點十分類似。之所以稱之為新類型,是為了與傳統公共藝術形態加以區別。后者是放置在美術館、博物館之外的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而前者是以公共議題為導向、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以社群為基礎、以社區為場所進行的藝術實踐。這類作品注重實用性、在地性、民主性和參與性,常常以城市中的問題社區為著眼點,如貧民窟、種族沖突區域、災難遺留地等,其目標不僅僅是用藝術的語言提出問題,更試圖用藝術的方式解決問題。
根據筆者的觀察,社區公共藝術由于其“入世”(engagement)的目標,因此一個項目的周期往往比較長,短則幾個月至一年,長則十年甚至更久。其創作由一系列藝術作品、干預、活動集合而成,而非單件的作品。對物理空間的干預方式一般有三種:改變空間的視覺環境、改變空間的使用功能、改變空間中的行為方式。其中,改變空間的視覺環境,這是最為常見的提問方式,也是社區公共藝術中最為可見的一部分。
獲得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大獎的作品《感知》(Perception)就是典型的案例。它是由突尼斯裔藝術家埃爾·錫德在開羅的貧民窟完成的一幅立體視錯覺壁畫。貧民窟又臟又臭,被人們所排斥,但這里卻是整個開羅百分之八十五的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的區域。作品以整個貧民窟的建筑外墻面為載體,氣勢恢宏。更重要的是,藝術家試圖用這種大體量的視覺方式,改變貧民窟的外貌,引發人們對這個社區群體的關注,并重新闡釋了一個拾荒社區的集體形象。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