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舊倫理 沖突問題研究述評

2020-11-06 04:14:01吳留戈
社會科學動態 2020年10期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學界對于“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相關問題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倫理學領域也是如此。就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舊倫理沖突問題來說,通過前輩的深入研究及探討,從描述清末民初的律法“變”與“不變”的問題發軔,學者們分析了“法理派”與“倫理派”的具體觀點,總結了刑事、民商事等部門法律的倫理沖突內容。這些研究對于理清“特定倫理精神的法律化趨勢”和“法律文本及司法實踐的倫理化傾向”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發及意義。

關鍵詞:清末民初;律法;倫理沖突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項目“當代哲學發展趨向與人類文明形態的哲學自覺”(17JJD720003)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10-0073-06

改革開放以后,1982年復旦大學以“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為議題在國內最先開啟了關于“清末民初”相關問題研究的先河,并按照政治組、經濟組與思想文化組的學科門類進行劃分,開展研討。其中,四川大學的趙清所撰的《論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立憲派的歷史作用》及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費維愷(Albert Feuerwerker)所撰的《論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危機》兩篇文章,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清末民初對于國家倫理的脫胎換骨及個人倫理在危機中的艱難前行等問題①。自此,學者們一直十分關注在清末民初的時代背景下,特定倫理精神的法律化趨勢和法律(包括法律文本和司法實踐)的倫理化傾向,出現了諸多重量級的著作與論文。學界普遍認為,清末民初時期的國人生活于一個新舊不調和的社會之中,新者不能徹底沖決網羅,舊者亦無法復原或強固其傳統,其所遇問題的解決路徑,起于器物層面,中至法律制度,最終歸結于倫理的反思。“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舊倫理沖突”問題的研究,側重點在于“新舊倫理的沖突”。首先涉及到的問題即為“清末民初的新舊律法”研究及“清末民初的新舊倫理”研究,而研究“沖突”的前提是新舊律法及新舊倫理之間存在差異,必然涉及到 “新與舊”、“律法與倫理”的比較研究。因此,關于清末民初“新舊律法”與“新舊倫理”的自身領域比較是學界研究的理論前提。前輩學者們嚴謹的治學態度、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洪貫的理論素養,是后學深挖不絕的理論富礦。毋庸置疑的是,前輩學者們對于上述二問題在各自領域內的研究,為該問題更加深入地開展研究打下了厚重的基石。

一、歷時性研究:探討清末民初社會所包涵的倫理新質及其與律法的血肉聯系

學者們從歷時性的角度,分析清末民初律法中新舊倫理沖突的時代背景,梳理時下法律中所涉倫理的本土思想淵源,探求清末民初國家倫理、國民倫理、婚姻家庭倫理及社會生活倫理的發展嬗變,深入探討清末民初社會所包涵的倫理新質及其與律法的血肉聯系。

(一)對于“清末民初倫理救亡與啟蒙的雙重使命”的研究

學者們界定了清末民初“從個性覺悟走向倫理覺悟”的歷史重膺,將新倫理對舊倫理的沖擊與國家獨立及民族尊嚴相聯系②;有學者詳細介紹了近代新倫理思想的萌發,認為當清末民初中西方倫理初次針鋒相對時,國人對傳統倫理既有繼承亦有改造,根本目的是為了民族獨立進行倫理實踐③;還有學者撰文對近代倫理啟蒙與西方“啟蒙運動”思潮進行比較,指出“自由”是中國近代倫理的“基礎性理念”,可以沖擊皇權的合法性、打破家族倫理的局限性、解構舊倫理的禁錮性,最終與追求富強的現實訴求聯合貫穿④。

(二)對于“清末民初倫理學語義及語境”的研究

有學者詳細梳理了近代學界元倫理學、規范倫理學與美德倫理學等三大領域核心術語的形成機理,對“倫理”、“道德”、“善”、“義務”、“愛”、“幸福”等詞匯的生成路徑、生成過程、生成主體、生成原則等進行考察,總結出中國近代的倫理核心術語雖以西學倫理為主要借鑒,但是并沒有全盤照抄,而是經過吸取與改造,構成了具有中國自身特點的倫理學科體系⑤。其后續的論文代表作,還從日本對于中國近代倫理學科的影響⑥、清末民初“政治革命”到“倫理革命”的躍升中肯定了新生倫理術語厘定的作用⑦。另有學者撰文探討“倫理”與“道德”二詞在近代傳譯過程中的內涵歧義及差異,試圖在中西文詞源學的意義上區別“倫理”與“道德”的本義⑧。

(三)對于清末民初“國家倫理”及“社會倫理”具體形態的研究

李建華在《國家治理與政治倫理》一書中,闡釋了國家倫理與國家政治治理的同構關系,充分論證了國家倫理從傳統中轉型的艱辛歷程⑨。雷頤則論述了統一的國家觀是“立憲派”與“革命派”達成國家倫理共識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雙方均力爭引導社會的航舵朝向現代契約型國家進行轉變⑩。季劍青把民國初年的國家倫理核心共識和觀念認知總結為時人對于“國性”的發展,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新型“倫理覺悟”的萌生及對于傳統倫理的“整體否定”{11}。石鷗與吳小鷗共同關注到了當時的教科書作為倫理啟蒙的“利器”,更關注到“國家倫理”與“社會倫理”的感召作用{12}?;诋敃r學者對于“社會倫理”的認知程度及表意方式不同,郭華偉則是從倫理思想史的角度,比較了三位社會影響較大的有識之士的“社會倫理”價值取向,認為他們既有共同的“國家倫理”起點,又具殊途同歸的“社會倫理”教育目的,愛國與救亡的雙重要求導致了他們的異表同見{13}。

(四)對于清末民初“婚姻家庭倫理”的具體形態研究

學者們把主要關注點放在伴隨著儒家傳統倫理熏染效力的逐漸衰減,清末民初舊式婚姻家庭倫理的瓦解及新式婚姻家庭倫理的發生。在這些倫理的具體變化形態中,李志奇為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知識女性群體,在“自由結婚”與傳統女德之間的婚戀倫理現實圖景{14}?!盎橐鲎杂伞边@一概念,在法律實踐中的含義不單純地僅指“結婚自由”,“離婚自由”對于個人主體的“倫理解放”涵義甚至要遠大于追求破除包辦婚姻束縛的意義。艾晶解讀了女性在不盡人意的婚姻中,為了改變不平等的倫理地位,迫不得已采取了多種形式的抗爭手段,但是其結果往往是魚死網破、玉石俱焚{15}。對于上述沖突的化解與平復,梁景和與廖熹晨撰文認為這屬于“人倫倫理”向“個性倫理”轉化的變革過程,是“女性與男性的雙重解放”{16};而肖朗與劉璐則認為,新舊倫理的沖突所反映出來的實質上仍是站在男性家庭倫理權力高高在上的角度,試圖俯視與控制女性倫理自由的倫理歧視及倫理轄制,仍然是“形變質不變”{17}。這一階段,父母與子女在家庭中的倫理地位也有顛覆性的改變,其中的沖突和矛盾集中于家庭財產的分配上,中國古代始終沿襲的“父母在,不別籍”的倫理觀念被分家析產所取代。韋笑宇通過對清末民初中原地區分家文書的整理,分析了通過民間契約的形式所確保的財產張力與家庭倫理凝聚力的勢均力敵{18}。

二、共時性研究:探究清末民初律法抉擇變革與新舊倫理沖突的互動同構

學者們從共時性的角度,探究清末民初律法抉擇變革與新舊倫理沖突的互動同構,重點探討清末刑事律法上的“禮法之爭”、民國初年法律整體上的“國家倫理與國民倫理之爭”、民商事律法上的“義利之辨”等焦點問題。

(一)對于刑事律法中“禮法之爭”的研究

“禮法之爭”是清末民初國家動蕩變化中的經典法制事件,但是其根本沖突并不在于淺層次法律文本選擇與適用的矛盾,而在于中國傳統禮教倫理與西方法律倫理的沖突與碰撞。學者們關注并分析了“禮法之爭”中對立兩派代表人物的倫理思想,范忠信撰文從新舊刑律的律文、罪名、罪刑及罪行等角度,分析了“法理派”旗幟性人物沈家本所主張的修律活動,其實質是對于傳統的“君臣之倫”、“父子之倫”及“夫妻之倫”的一場影響廣泛、深遠、持久的顛覆性革命{19};張立勝在其著作《縣令·幕僚·學者·遺老——多維視角下的勞乃宣研究》一書中,對于“倫理派”旗幟性人物勞乃宣主張的以“彝倫節義”為核心進行“中體西用”的法律倫理堅守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認為與中國社會現狀相適應的倫理才是律法變革不能觸動的陣地{20}。而高思達則對上述觀點進行歸納概括,認為改變清末民初律法歷史動向的最終原因是“倫理派”與“法理派”的相爭不下及傳統倫理與西方倫理的勢均力敵{21}。

(二)對于法律整體性的界定上“國家倫理與國民倫理之爭”的研究

從價值觀領域的道德原則和視角出發,學者們重新檢視了清末民初道德意識轉化的嬗變之跡,梳理并分析出了“國家倫理”與“國民倫理”的具體路向及沖突根源。黃進興認為,“從‘理學到‘倫理學”的轉變,代表了當時的思想者們對整個傳統“國家倫理”體系合理性的責問與懷疑,時人試圖勾勒出“國民倫理”的輪廓,并以此構建理想化的社會制度及理想化的法律制度{22}。楊程與許祖華以清末民初的“身體”作為倫理制度思考及分析的主軸,撰文分析了“國家倫理”與“國民倫理”的沖突是身體的“傳統倫理化”與“政治經濟化”的沖突,同時也是二者之間在法律上的互為征服和抗拒的結果{23}。季劍青撰文指出,民國初年以憲法作為宣誓和保護傳統 “國家倫理”的護欄,其實質是在另一個層面上說明了“國民倫理”的覺醒力度之大,其訴求由晦而明,傳統“國家倫理”必須以法律加固地位方能不墮{24}。

(三)對于民商事律法中“義利之辨別”問題的研究

“義”與“利”既關乎社會公德又關乎經濟利益,二者時而雙行、時而相悖的矛盾關系,決定了“義利之辨”成為了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學者們對于清末民初的民商事法律文本、法律契約文書及司法實踐中的“義利之辯”均保持了較高的研究熱忱。沈寨圍繞民法中的“人”的涵義變遷,即從“倫理人”到“科學人”的變遷,使法律的倫理根基由“人與人之間的義”轉化為了“人與物之間的利”,這其中雖有“漸變”但歸根結底屬于“突變”,二者無論在形式還是本質上都互為矛盾,前后交接處,呈現出無法黏隙的天塹{25}。俞榮根論述了在清末至民初三次大規模的民事立法活動中,傳統義利觀的“互尊互利”、“公共優先”等基本原則與西方民商事法律中的“所有權絕對”、“當事人之間的契約高于一切”的個人權利絕對化之間的矛盾,指出傳統的“義”與近代律法中的“利”具有并不絕對等同的“暗和性”關系{26}。張豈之與陳國慶則關注到了清末民初部分思想家駁斥了傳統的“貴義賤利”、“重本輕末”等倫理道德觀念{27},近代的物質實用主義道德在“西化了”的民商事法律中始終不能和“義”完全耦合為一體。傳統倫理與新類型的民商事法律之間的二律背反顯而易見,何莉萍關注到了在民事土地“永佃權”方面,外來法理明顯不能適應本土社會倫理道德的復雜需求,呈現出水土不服的狀態{28};武占江與晉晶娜以晉商商書為依據進行了儒家倫理與商事關系的倫理考察{29};田峰則重點研究了江南商事活動中的義利觀嬗變{30}。他們的研究觀點佐證了時下的民商事立法并未充分貫徹“最適合于中國民情”的原則,導致在國家層面的法律倫理與民間層面的法律習慣之間存在著搖擺不定的風向。由于民間的法律實踐行為通常依據傳統倫理的“習慣性”交易準則,因此,國家層面的民法因為倫理指示不被時人接受,日漸淪落為“一紙空文”。

三、法律倫理趨勢研究:挖掘倫理致用在律法層面的主動訴求及現實愿景

國內學界從倫理學尤其是法律倫理學研究趨勢的角度,探求清末民初倫理重構的近代意義,挖掘倫理致用在律法層面的主動訴求及現實愿景。對于清末民初倫理重構的解析,主要是基于對當下中國發展過程中倫理變遷的現實關懷。這種學術研究的“審慎性”警惕緣于異源性倫理一經轉化為制度實踐,尤其是轉化為法律制度的實踐,便會立即對社會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中,趙炎才對于清末民初倫理道德的嬗變進行了梳理及分析。他認為,在不斷“近代化”的倫理重構過程中,橫戟在倫理與法律上的矛盾及爭議表現為公德與私德、普遍與特殊、整體與部分的斷裂和分立,究其原因,并非是因為新型法律尚未頒行,而是由于傳統倫理的功用被稀釋和淡化,中國傳統倫理的“道德致用”旨歸趨于分化,面臨著應對時局的尷尬和無力。這種情況下,必須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及新變{31}。徐嘉以“中國近代倫理啟蒙”為研究對象,認為中國近代以來的倫理啟蒙是以西方價值體系為對照標準的,而這套價值體系本身一旦離開了它賴以生存的國情民風的土壤,就憑借著具有強烈“入侵性”的霸權欲望,試圖以普遍主義和絕對價值來要求和規范其他一切社會上層建筑。我們應當繼續以“從容而清醒的態度”,通過傳統倫理的切實轉向,批判性地引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社會規范達成倫理共識,實現新舊倫理沖突的價值和解{32}。

四、異域研究:以韋伯的“實質非理性”為基礎

法律與倫理的關系問題是世界倫理學史上一個歷久彌新的討論課題。國外學者對于清末民初律法中新舊倫理沖突問題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04年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開始撰寫《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儒教與道教》等系列著作。在書中,通過他深入的分析,韋伯得出結論認為,中國傳統法律趨近于理想類型“實質非理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法律的背后蘊藏著一個“神圣傳統”,而這種“神圣傳統”導致了中國的法律及司法“恣意妄為”、沒有固定可遵循的根本路徑,與西方“法理”之間的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33}。然而,對于清末民初律法中新舊倫理沖突問題,國外倫理學界后續并未給予顯著關注,這樣的著作不僅數量少之又少,大多是在研究清末民初社會變化及法律更迭中稍有提及,而且許多論述屬于簡單的“白描”性質,缺乏深入的思考及解析。

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國家地位的崛起,國外學者逐漸開始重視中國在變革時期的法律與倫理關系問題。對于清末民初這一時段的研究,美國學者彼得·扎羅(Peter Zarrow)的成果較具代表性。他從晚清末年的“人權”概念入手,認為時人為了對抗清朝專制統治、建立近代化國家,而對西方的“人權”涵義進行了“倫理改造”,并將其改造途徑與西方的倫理改造途徑進行類比,得出了“倫理改造”有益于賦予公民權利的“新憲法”順利生成的結論{34}。加拿大學者季家珍(Joan Judge)認為,清末官方制憲活動只是掩蓋了王朝權力的重新集中化,“禮法之爭”的實質是一種非傳統政治倫理的“逐鹿”形式。清末新律的興起與舊有的帝王模式及官僚模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被特權排除在外的中下階層的利益。西方倫理在律法上占有主導地位,其獲勝表明“國民倫理”取代“國家倫理”成為權威道德標準的最終仲裁者,而作為個體存在的自然人,不再像數千年的“專制統治之下的溺水者”那樣被動和強迫{35}。法國學者杰羅姆·布爾貢(Jér?觝me Bourgon)則通過對于“禮法之爭”中個別酷烈罪名是否應當被廢除的討論,分析了“倫理派”與“法理派”對于犯罪人“身體”的懲罰權存在認識上的沖突,這種沖突的實質是“西方人道主義倫理價值觀”與中國“頑固的儒家倫理價值觀”的激化;清末的刑法草案最終“以頑固的儒家統治了官方,他們接受了只是技術上的變化,但努力保護整個系統的中國倫理價值觀”{36}。美國學者黃宗智(Philip C. C. Huang)以現存檔案中的司法案例為研究對象,對比了清末和民初的民法改革{37},他特別提出了介于官方法律體系與宗族勢力之間的“第三領域”(third realm)概念,并以馬克斯·韋伯的“實質理性”評價標準來解釋律法與倫理“分”與“合”。

在亞洲范圍內,對于中國法律與倫理問題關注最多的是日本學者。其中,仁井田陞撰寫了《中國社會的法與倫理》{38}、《中國法制史研究——法與習慣、法與道德》{39} 等著作,對此問題淺有涉及。滋賀秀三則將中國的家族法原理界定為“情理”,認為由“人情”與“事理”共同構成的“倫理”才是清末民初律法的真正淵源;“情理”通過能夠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以“人情”順乎“法意”,巧妙地化解了法律與倫理之間的沖突{40}。20世紀90年代,在清末民初的律法與倫理的關系問題上,滋賀秀三持“情理論”與前文所述黃宗智所持“法律論”互相商榷,這場學術爭論的實質是東方傳統“國家倫理”、“家族倫理”與西方“個人倫理”在司法學術研究上立場不同的表現。

五、不足及展望

對于“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舊倫理沖突”問題的研究,應以當時的歷史大背景為前提,針對兩方面內容的交融逐漸延展開來。其一是關于“清末民初律法的研究”,其二是對于“清末民初倫理問題的研究”。學者們對上述兩個問題的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學術有方、成績斐然、不乏后勁。但同時,這兩個方面的相關研究多年來一直處于若即若離、并行不交的狀態。在第一問題上,研究者們意識到第二個問題對其“制度解析”存在影響,但是僅僅是在制度層面進行描述,略微地借鑒一些“倫理”概念,及表不及里。在第二個問題上,研究者較少考慮制度層面的建構,僅闡釋“倫理重構”的重要意義或“倫理致用”的行為方式。涉及清末民初時代背景下,律法與倫理的分合轉承、規范互動、內在統一則鮮有論述,未及精深。

該論題的時代背景是歷史上的一次“大變局”,伴隨著千年帝王迷夢在清末民初時代被外辱入侵引發的驚醒,時人忽然站到了戰戰兢兢、進退兩難的十字路口。對于現實的焦慮與價值真空的迷惘,在國家倫理與家族倫理的裂變與錯位中,展現的正是價值理念的困惑和倫理認知的歧境。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在社會制度更迭、經濟制度衰落、法律制度選擇中存在多種背道而馳的沖突,尤其是涉及到國家治理層面的頂層設計及具體實施的行為準則——律法層級上,其沖突及矛盾不僅僅是東西方法律本身的抗爭與糾結,也不單純是新舊倫理的沖突問題,究其深層問題的焦點在于爭論“器用”關系的顯性與隱性對抗、倫理批判與倫理堅守之間的進退失據。因此,需要我們進一步尋求新舊倫理與新舊律法的沖突點并積極探討其試圖融合的實踐意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41}。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倫理與法律的關系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合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同時法律制度的確立及法律秩序的運行,也引領和規范著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各種倫理關系及倫理沖突,防止信任缺失、道德滑波、規范虛化等“倫理失范”現象的發生。深入研究“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舊倫理沖突”問題,總結規律、發現問題,有利于在社會關系中形成社會主義倫理和社會主義法治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密切聯系的穩定格局,有利于我們積極應對百年變局挑戰,推動變局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 仲禮:《復旦大學“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簡況》,《上海經濟研究》1981年第11期。

② 唐凱麟、王澤應:《20世紀中國倫理思潮問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張豈之、陳國慶:《近代倫理思想的變遷》,中華書局1993年版。

④ 徐嘉:《近代“倫理啟蒙”及其基礎性理念》,《哲學動態》2009年第6期。

⑤ 楊玉榮:《中國近代倫理學核心術語的生成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⑥ 楊玉榮:《中國近代倫理新學科生成中的日本因素》,《日本研究》2016年第1期。

⑦ 楊玉榮:《從“政治革命”向“倫理革命”的躍升——梁啟超、蔡元培在中國近代倫理新語生成中的學術思想之比較》,《三峽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

⑧ 葉文憲:《“倫理”還是“道德”?——論“倫理”一詞的誤譯及中華文化的倫理性》,載王暉、易志剛、賈二強主編:《世界視野下的中國原創文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373頁。

⑨ 李建華:《國家治理與政治倫理》,湖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⑩ 雷頤:《中國近代國家觀念轉變與清王朝立憲失敗》,《蘭州學刊》2018年第8期。

{11} 季劍青:《國家與道德:民初共和危機與新文化人倫理關切的發生》,《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1期。

{12} 石鷗、吳小鷗:《清末民初教科書的現代倫理精神啟蒙》,《倫理學研究》2010年第5期。

{13} 郭華偉:《過渡時期社會倫理價值取向比較研究——以清末民初嚴復、梁啟超、蔡元培為例》,《許昌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14} 李志奇:《在“自由結婚”與傳統女德之間——清末民初知識女性婚戀倫理的現實圖景與文學表述》,《華中學術》2014年第2期。

{15} 艾晶:《無奈的抗爭:清末民初女性對不良婚姻家庭的反抗》,《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6} 梁景和、廖熹晨:《女性與男性的雙重解放:論清末民初婚姻文化的變革》,《史學月刊》2012年第4期。

{17} 肖朗、劉璐:《“文明”的誤解:從清末畫報看中國近代啟蒙觀念的內在矛盾》,《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6期。

{18} 韋笑宇:《分家文書的形成及其倫理價值的體現》,《陰山學刊》2019年第2期。

{19} 范忠信:《沈家本與新刑律草案的倫理革命》,《政法論壇》2004年第1期。

{20} 張立勝:《縣令·幕僚·學者·遺老——多維視角下的勞乃宣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1} 高思達:《晚清“禮法之爭”的“正俗”困境與反思》,《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22}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中華書局2014年版。

{23} 楊程、許祖華:《從混沌中蘇醒:清末民初身體的重新發現與再認識》,《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24} 季劍青:《國家與道德:民初共和危機與新文化人倫理關切的發生》,《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25} 沈寨:《從“倫理人”到“科學人”——以民法為例看近現代中國法律上的“人”的變遷》,《太平洋學報》,2011年第8期。

{26} 俞榮根:《道統與法統》,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7} 張豈之、陳國慶:《近代倫理思想的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64頁。

{28} 何莉萍:《清末民初的永佃立法與習慣》,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10頁。

{29} 武占江、晉晶娜:《儒家倫理與近代商人行為準則——以晉商商書為中心的考察》,《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30} 田峰:《江南士、商義利觀的近代嬗變及其影響》,《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31} 趙炎才:《致用與重構的二重變奏——清末民初倫理道德近代嬗變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

{32} 徐嘉:《中國近現代倫理啟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33} 參見[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奇炎、陳婧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王容芬譯,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18年版。

{34} Peter Zarrow, Anti-Despotism and “Rights Talk”: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Modern Human Rights Thinking in the Late Qing, Modern China, 2008, (2), pp.179-209.

{35} Joan Judg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Contestation in the Late Qing, 1904-1911, Modern China, 1994, (1), pp.64-91.

{36} Jér?觝me Bourgon, Abolishing “Cruel Punishments”: A Reappraisal of the Chinese Roots and Long-Term Efficiency of the Xin Zheng Legal Reforms, Modern Asian Studies, 2003, (4), pp.851-862.

{37} Philip C. C. Huang, Code, Custom, and Legal Practicein China: The Qing and the Republic Compare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中文版本為:[美]黃宗智:《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版。)

{38} [日]仁井田陞:《中國社會における法と倫理》,東京:弘文堂1954年版。

{39} [日]仁井田陞:《中國の法制度の歴史に関する研究—法と慣習、法と道徳》,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64年版。

{40} 參見[日]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形態為素材》,王亞新譯,載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頁;[日]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范愉譯,載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3頁;[日]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為法源的習慣》,王亞新譯,載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4—96頁;[日]滋賀秀三:《中國の家族法の原則》,東京:創文社1967年版。

{41}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6月24日。

作者簡介:吳留戈,北京市電子工業黨校副教授,北京,100034;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長春,130062。

(責任編輯? 胡? 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毛片|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亚洲黄网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99性视频|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6|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av在线直播|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91www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欧美色图第一页| 亚洲人在线|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色婷婷狠狠干| 91九色最新地址|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亚洲最新地址|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一级小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日韩在线1|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夜色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99|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99精品在线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区91|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男女男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