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華
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向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勛章獎章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是新時代的中國精神,是戰“疫”取得勝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必須大力弘揚新時代偉大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愛人利物之謂仁”,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寶貴的,而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便不會再來。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中國共產黨真正做到了不惜一切代價,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決心,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從剛剛出生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所有的生命都得到了全力庇佑。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激勵我們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要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
舉國同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維系民族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飽經風霜而屹立不倒,久經磨難而長盛不衰,就是因為有強大的民族精神作為力量支撐。在同疫情進行殊死較量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精神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近代社會,中華民族曾猶如一盤散沙,飽受列強欺凌。這種一盤散沙的狀態是現代國家觀念缺失的后果,這種集體意識的匱乏也加劇了列強瓜分甚至吞并中國的野心。直到1937年,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全民族抗戰才成為中國人的共識,中國人才第一次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如果說1937年是全民族抗戰,那么2020年就是全民族抗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沒有一個人置身事外,醫務工作者、軍人、警察、社區干部、志愿者、建筑工人、新聞工作者……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都為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廣大醫務人員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在疫情肆虐時,全國數百萬名醫務人員白衣執甲,奮戰在抗疫一線,不僅醫治病患身體上的傷痛,更療愈病患受傷的心靈。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廣大黨員沖鋒在前,舍我其誰,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武漢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主戰場,疫情發生后,我們黨舉全國之力實施規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多天時間先后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迅速開辟600多個集中隔離點,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了醫療資源和物資供應從緊缺向動態平衡的跨越式提升,一次又一次向世界證明了什么是“中國效率”和“中國速度”。在全國人民都為武漢打氣,相約來年春天共賞櫻花之時,武漢的病患也毫不氣餒,樂觀地表示“等我病好了就去捐獻血漿”。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思緒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戰疫時光,英雄們的事跡讓我感動,英雄們的品格永遠值得我去學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抗疫的故事作為給學生授課的鮮活案例,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好地感受這種舉國同心、患難與共的抗疫精神。
舍生忘死。“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在抗疫過程中,中國人民表現出了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高尚品格。110年前,東北鼠疫肆虐,年僅31歲的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趕赴哈爾濱,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了首例尸體解剖,通過建立防疫隊伍、制作并分發“伍氏口罩”、實施病患隔離等措施,短短三個月內全面控制了疫情,并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時空流轉,精神永恒。110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危機關頭,伍連德當年創辦的這所學校及其附屬醫院的教職員工再一次沖鋒在前,他們用行動傳承伍連德精神,展現了醫者之風。他們臨危不懼,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擔當,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從黑龍江本地的疫情防控,到馳援武漢救治患者,再到境外來黑人員的隔離篩查,每一個生命都得到醫護人員的全力護佑,充分展現了龍江兒女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風貌。面對可怕的病毒,醫護人員挺身而出,千里馳援,全力奮戰,對抗新冠,與時間賽跑,從疫魔手里搶救生命,決心打贏這場戰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醫者初心為民的高貴品質。
尊重科學。“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疫斗爭中,中華民族始終尊重科學,求真務實。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實行中西醫結合,積極汲取先賢的智慧,先后推出八版全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的中藥西藥和診療辦法,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無論是搶建方艙醫院,還是多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無論是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還是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學,這其中都閃耀著科學精神的光芒。正是因為中華民族始終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我們才能取得今天的抗疫成就。
命運與共。“大道不孤,大愛無疆。”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指出了在抗疫過程中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戰疫以來,中國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信息,毫無保留地向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同時,中國始終秉承著“天下一家”的觀念,在自身疫情防控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竭盡全力為國際社會提供援助。據統計,從2020年3月15日到9月6日,我國總計出口口罩1515億只、防護服14億件、護目鏡2.3億個、呼吸機20.9萬臺、檢測試劑盒4.7億人份、紅外測溫儀8014萬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此次疫情深刻表明,人類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重大危機面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才是人間正道。同時,在此次疫情期間,相信全體中國人民都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在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以及在國際援助和疫苗使用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和寶貴價值,進一步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系哈爾濱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