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瑩



北大荒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經過幾代北大荒人的辛勤開拓,昔日的亙古荒原已經成為今日的共和國大糧倉,是全國耕地規模面積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國家糧食戰略后備基地,持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在這片黑土地上,北大荒人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用青春與汗水,甚至是用鮮血與生命寫就了壯麗的創業史詩,培育和錘煉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2002年,為了紀念、保護和研究北大荒這一中國乃至世界墾殖史上堪稱奇跡的開發建設歷史,弘揚北大荒精神,北大荒博物館開工興建,并于2005年9月2日正式開館。
北大荒博物館建筑面積3700多平方米,共設6個基本陳列,分別為墾前史略、開發歷程、北大荒的英雄群體、文化事業和文學藝術、現代化大農業、社會事業與龍頭企業。展覽在近400米的展線、200塊展板、150余個展柜中,通過3000余件文物及展品、268幅圖片及50余份檔案文獻資料,講述著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艱苦歷程,呈現了北大荒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偉大征程中的磅礴氣勢。
走進北大荒博物館第三展廳,氣勢宏偉的巨型浮雕《北大荒人頌》沖擊著你的視覺。它以恢弘雄渾的氣勢,再現了復轉軍人、支邊青年、知識青年三大群體戰天斗地開發建設北大荒的場景和生活場面。抬頭仰望,浮雕左上角的第一個故事“挺進北大荒”,將我們帶回到那段難忘的歲月之中。
1947年,一批批轉業軍人從戰場的硝煙中走來,在人跡罕至的荒原上,肩負起屯墾戍邊的任務,建立了第一批軍墾農場。隨后,一批批科技人員、支邊青年、城市知識青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廣大干部先后奔赴北大荒,在這片廣袤的沃野上,肩負起屯墾戍邊的任務,建立了一批批農場,掀起了北大荒開發建設的高潮。來自五湖四海,帶著各自不同背景和身份走到一起來的拓荒者們,與黑土地一起分享春光、經受風雪,在這里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共同創造了人類墾荒史上的奇跡。
在布展上,北大荒博物館根據展覽內容選取了不同的陳列手段充實、豐富展覽。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懷、視察北大荒的珍貴文獻資料及部分手跡;大量復轉軍人、支邊青年、知識青年當年使用過的物品;著名藝術家在北大荒時的生活用品和由他們創作的歌頌北大荒的作品……通過一件件國家級珍貴文物及大量的照片、文獻檔案資料,真實再現歷史的同時,也使北大荒特有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得到了及時保護。
在表現方式上,通過大量實物陳列及微縮景觀、大型沙盤、銅雕及浮雕的運用,烘托了展覽氣氛,增強了歷史真實感。英雄群體展廳中復轉官兵搭建馬架子、修建云山水庫、潛水掛鉤、知青夏鋤和知青大宿舍等復原的場景與相應部分的內容結合,與展廳的文物、圖片等融為一體,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令人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
如今,北大荒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數以萬計的觀眾前來參觀,已成為了解北大荒,感悟和弘揚北大荒精神的重要陣地。
(本文圖片由北大荒博物館提供)
責任編輯/王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