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摘要】在當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基礎教育的美術學科教學根據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積極圍繞“學生”這一主體,基于學科本位向人文本位的轉變,從知識的構建到人文素養的有效提升,將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效滲透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從而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美術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有效滲透
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即“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此,教育部要求各學科根據本學科獨特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養,落實到美術學科,專家們提煉出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個核心素養。五大核心素養的提出,將成為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標核心價值取向,引領中學美術教育進行發展和變革。那么,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去發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以教學內容為載體,注重文化理解素養的滲透
文化理解素養的形成是以教學實施內容為載體,在教學中積累滲透才能獲得提升,使學生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能認識中華優秀傳統美術的文化內涵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理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時代的美術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欣賞外國優秀的美術作品;尊重藝術家、設計師和手工藝者的創造成果和對人類文化的貢獻。
那么,在課堂中如何根據“文化”載體實施教學,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有效滲透呢?筆者認為,盡管“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但針對于美術學科而言其所指并不是“泛化”的,教學中應該是具有選擇性的,這一點教材中實施的內容比較明確的,這是教學內容的“點”,再通過外延拓展相關內容,從而挖掘教學中的“文化內容”。如《畫家凡高》這一課,作為文化素養知識點是對畫家凡高的認識及其作品的藝術特點。因此,教學中的人文素養知識是讓學生通過凡高生平,提煉理解凡高是勤奮的、不幸的、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等。在一次教研公開課上,N老師在上《畫家凡高》時,介紹畫家生平的相關內容也是構成本知識點的一部分,但關鍵是認識畫家知識的“度”沒有很好把握。N老師在課堂上詳細列表說明,哪一年到哪年畫家在哪兒干了什么,儼然像上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學生記住“大事年表”一樣,尤其是介紹凡高在阿爾的生活時,描述凡高酗酒、打架等生活事件。這樣的“文化”能夠讓學生理解什么呢?這是我們教材中所要學習的凡高嗎?顯然是違背了教材的初衷。常言道“人無完人”,凡高也有消極的不良生活一面,但對于小學課堂來說要選取具有正能量的文化素材實施教學,理解畫家凡高對繪畫的熱愛、刻苦勤奮精神,短暫的生命及病痛是他生活的不幸!是構建其人文素養知識的關鍵。因此,筆者認為教學中對文化理解素養實施應遵循3個原則:(1)選擇性原則;(2)典型性原則;(3)實效性原則。
網絡信息時代的今天,各種信息可謂“海量”,為學習提供了豐富而全面的素材。但是,有一些信息卻缺少真實性或不利于學生學習的,不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知識應該具有選擇性的提煉實施教學,才能更好地對學生文化素養知識的有效發展。
二、以動手體驗的方式,增強美術表現素養的滲透
美術表現指運用傳統與現代媒材、技術和美術語言創造視覺形象。其中既包括藝術性創作,也包括生活和工作中的描繪、制作等行為。具有美術表現素養的人有著一定的空間意識和造型意識;了解并能運用傳統與現代媒材、技術,結合美術語言,通過觀察、想象、構思、表現等過程,創造有意味的視覺形象,表達自己的意圖、思想和情感;能聯系現實生活,結合其他學科知識,自覺運用美術表現能力,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
課程目標明確指出,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活動,激發創意,了解美術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運用各種工具、媒材進行創作,表達情感與思想,改善環境與生活、學習美術欣賞評述的方法,提高審美能力,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正如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尹少淳教授在《美術教學重心的挪移》一文中闡述的,探究式、問題情境的創設,以及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運用方式,這是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途徑。
三、以媒體素材為手段,提升圖像識讀素養的滲透
圖像識讀是指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識別和解讀。圖像識讀既涉及藝術圖像識讀,也包括生活和工作圖像的識讀,從而體現出公民美術素養的社會性。具有圖像識讀素養的人能以聯系、比較的方法進行整體觀看,感受圖像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和空間等形式特征;能以閱讀、搜索、思考和討論等方式,識別與解讀圖像的內涵和意義;能從維度、材料、技法、風格及發展脈絡等方面識別圖像的類別;知道圖像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與價值,辨析和解讀現實生活中的視覺文化現象和信息。
美術是視覺形象,許多“美術語言”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受,只能由“美術作品”去說話。美術教學必須提供直接的視覺觀察,使學生產生直接的審美體驗。所以,制備具有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作為教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演示,學生才能清楚辨認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驟和作品效果,這是光講解所達不到的。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圖像、聲音、音樂、動畫、色彩、視頻圖像等現代教學媒體信息集合于一體,為教學提供逼真的表現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學習內容變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積極運用多媒體手段及素材,有利于學生對讀圖試圖的能力發展,從而實現學生素養的高效提升。
四、以嘗試表現材料的應用,引導創意實踐的滲透
創意實踐是指在美術活動中的創新意識、創意思維和創造方法。具有創意實踐素養的人能養成創新意識,學習和借鑒美術作品中的創意和方法,運用形象思維,大膽想象,嘗試創作有創意的美術作品;能通過各種方式搜集信息,進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聯系現實生活,對物品和環境進行符合實用功能與審美要求的創意構想,并通過草圖、模型等予以呈現,與他人交流,不斷加以改進和優化。如在一次《“欣賞·評述”領域教學實施策略解讀》專題活動中,針對于后印象主義凡高作品的藝術特點理解教學環節,如何才能讓教師更直觀地感知凡高作品強烈的色彩和筆觸特點呢?我開展讓參訓教師動手體驗式教學活動,采用了趣味性合作表現活動,教師們對作品中色彩的辨識是很容易的,但在有限的課堂上用筆觸我對表現的材料也做了創新性的選擇,如表面粗糙的砂紙和操作便捷的油畫棒,選用一幅凡高代表作品《星月夜》圖片,然后將作品“化整為零”,分別讓教師臨摹作品的局部,最后將作品依次拼貼完成一幅放大版的臨摹作品。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以表現材料的創造性嘗試,活動形式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實施教學,真正體現發展學生創意實踐素養的目標取向。
五、以多元化實施教學,增強審美素養的滲透
審美判斷是指對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具有審美判斷素養的人能感受和認識美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形成基本的審美能力,顯示健康的審美趣味;能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識對自然、生活和藝術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描述、分析、評價和判斷;能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用美術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環境。具有審美素養的社會屬性的人,在生活中能夠感知自然美及人文美。
在美術課堂中如何將審美素養滲透于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構建。
(一)填寫學習記錄,掌握賞析評價方法
審美素養的培養在“欣賞?評述”領域得以體現,教學中學生往往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來評析作品,或者對評價內容重點沒法把握,由此,在教學中根據評價知識的維度設計學生學習記錄卡,就可以很好地傳遞給學生評價方法。
(二)角色模擬,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創設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素養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在學習《石壁上的九色鹿》這一課時,由于本課為欣賞評述課,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如何對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壁畫《鹿王本生圖》的欣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實踐教學的。
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莫高窟第275窟,一同來欣賞這幅《鹿王本生圖》壁畫(多媒體呈現壁畫),那誰愿意做我們的解說員呢?
生:舉手示意
師:非常好,就讓D同學擔任吧!(遴選D同學的原因是她們一家非常喜歡旅游,她具有感知解說員的生活經歷,同時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好)。
D同學: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幅壁畫名為《鹿王本生圖》,壁畫描繪的是……題材故事,大家可以看到畫面這兒畫了……這兒畫了……(一邊指著畫面一邊描述),在這幅畫中畫了……動物……人物……自然山水及建筑等。我解說完畢,謝謝大家!
師:謝謝D同學的精彩解說!掌聲在哪里?
生:(掌聲一片)。
本環節以創設情境來展開教學,模擬生活情境有利于學生感知教學內容的生動及趣味性,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有利于對作品的理解!活動中強調以學生為本,對于D同學來說是一次很好的角色嘗試,其它同學在感受D同學風采的同時學會把握欣賞作品的維度和方法,因此,以創設情景的方式展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趣味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基礎教學實踐中,以發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教學實施理念的提出,是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是人的成長需求,是基于學科本位向人文本位的轉變。從知識的構建到人文素養的有效提升,進一步強調了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人的特質。正如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尹少淳教授談美術核心素養目標時所說:“發展學生美術素養是基礎美術教育的高峰值”。可見,在基礎美術教育中對于發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我國對于培養基礎教育美術核心素養還沒有明確具體的培養途徑,設施方法體系構建不夠完善,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還需要我們基礎教育一線教師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2011.
[2]人民日報.2016-05-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