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則元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個方面,一直備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在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是黨的十九大重大決策部署。留守兒童作為鄉村人力資源的新興力量,保證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是加快鄉村振興建設步伐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我國教育事業,開展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就必須用行動聚焦這一人民關注、社會關切的問題,拿下這塊教育改革發展中的“硬骨頭”。留守兒童是教育環境特殊且人群數量多的受教育群體。他們從小與父母聚少離多,缺少父愛及母愛的關懷與呵護,缺少家庭的溫暖,容易形成自卑、孤避、叛逆的性格。新時代下各級政府脫貧攻堅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解決留守兒童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影響其自身的成長和發展的因素之一,也將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在創新社會治理的體制下,需要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提高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加強對農村教育管理的完善,以提供更好的環境使農村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并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二、新時代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一)家庭環境
兒童的成長教育是身心的全面發展,不僅需要物質生活的保障,更需要親情的溫暖,價值觀的引導。由于父母遠赴異地務工,農村留守兒童多由年邁的老人照顧。雖然物質生活可以得到基本保障,但孩子的情感需要、心理變化和品德行為容易被忽視。在孩子遇到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重要問題時,年邁且文化程度有限的監護人不能及時給予引導和幫助,父母又因為距離較遠無法及時了解孩子狀態,極易造成兒童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甚至可能出現發生極端行為的情況。而且在平時生活中隔代監護人常常因溺愛而選擇放縱,對孩子一些不良行為不僅不加以規勸制止,反而肆意放任,這樣極可能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二)學校層面
首先,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村學校分布較稀疏,大部分學生家庭與學校間隔距離較遠。學生遠離家庭,生活在陌生的環境,更增加了他們對父母和家庭的思念,再加上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通,留守兒童的孤獨心理日益嚴重;其次,農村教育條件差,導致教師力量無法得到保障。學校的師資力量不夠,鄉村教育就會貧血,留守兒童的未來就會暗淡。農村教師普遍有缺少編制、待遇差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教師不愿留在農村,甚至使教師不能長期留在農村進行教學。大部分人對鄉村教師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道德期許,卻很少有人理解鄉村教師的煩惱與艱辛。鄉村老師不能全身心無負擔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那么對留守兒童的照顧和關注自然會大打折扣。
(三)社會層面
人的成長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塑造作用也同樣至關重要。由于留守兒童仍然處于他律階段,自律性差,很容易受手機娛樂與網絡游戲的影響,沉迷于其中而毀了學業。同時,校園周圍環境雜亂,聚集著大量的娛樂場所,如電玩城和網絡會所等。留守兒童往往會流連、沉溺于這些場所,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更有甚者,一些留守兒童受到社會不良的風氣影響,導致過早地進入社會,成了問題兒童。
三、新時代下改善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性
改善和加強留守兒童教育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少年興,國家興;少年強,國家強。農村留守兒童作為鄉村人力資源的新興力量,是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培養對象。為了加快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需解決我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這對推動“人才強村戰略”,促進鄉村居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改善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
(一)家庭方面
教育植根于愛,留守兒童的家長雖被空間所限制,但必須發揮更多主動性與積極性作用。首先,家長應該意識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正確態度。祖輩監護人應改變“重養輕教”的錯誤觀念,不能一味地溺愛,而是要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其次,常年在外務工的父母必須和孩子建立長效的溝通機制,按時與子女進行視頻通話,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狀態。同時還需和子女的班主任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社交情況,及時給予恰當的關心和幫助,做到距離雖遠,但絕不缺席孩子成長。
(二)學校方面
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方式也對留守兒童的發展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農村學校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以達到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了解學生,增強與其監護人的交流互動,從而加強監護人和留守兒童的心理溝通。學校應積極主動加強與社會公益組織的聯系,組織優秀志愿者到學校開展公益活動,通過“愛心媽媽”“公益課堂”等多種多樣形式的活動,使留守兒童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學校要改革和創新對人才的培養模式,即從追求升學率轉向追求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要逐漸完善教學設備,使課堂更生動形象,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校還需要關注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并解決教師待遇問題,為教師提供更多外出學習和提升的機會,真正使老師留得住、教得好,為留守兒童的成長悉心護航。
(三)社會方面
社會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政策,以扶持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民工為推動城市化進程付出了很多勞力,但是卻沒有完全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在城鄉發展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城市要“反哺”農村,對農村建設進行幫助。相關部門應該抓住可用資源,大力發展和支持農村地方經濟,制定優惠政策,從而引起外來投資人員的關注。農村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會增加本地的就業崗位,吸引外出工作的勞動者回鄉就業。農村保住地方勞動者不流失,也就從本質上減少了留守兒童問題。
此外,要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促進社會和諧,弘揚社會正氣。為留守兒童進入圖書館、科技館、文化宮、歷史展覽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愛國教育基地等地方學習創造條件,讓他們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這樣既可以使他們遠離社會不良風氣,分散他們對互聯網、網吧、手機游戲等的注意力,減弱他們對游戲的癡迷程度,又可以讓他們了解豐富多元化的知識,使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五、結語
新時代下,城鎮與鄉村二元分裂碰撞,衍生出了難以忽視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這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是現代化、城鎮化前進路上巨大的阻礙,繼續讓留守兒童為家庭生活和社會轉型付出成長的代價,顯然為全社會所不能承受,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迫在眉睫。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家庭、學校、社會這三者共同作用。無論是越來越多城市放寬的子女隨遷條件,還是鄉村經濟發展吸引的返鄉勞動力,都讓我們看到了整個社會的努力和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視。相信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必將解決。
參考文獻:
[1]曾惠芳.關愛農村留守兒重心理健康之對策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0) :38.
[2]祝暢.淺析農村留守兒重隔代教育問題[J].科教導刊旬刊,2014,(02) :169.
[3]宋卉.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107.
[4]潘彤彤.新時代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究[J].才智,2018,(10)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