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金
【摘要】在疫情中遇到的問題、針對問題解決的具體方法和策略、前期已積累的經驗,從以上三個方面,就農村寄宿制小學疫情防控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小學疫情防控問題策略
一、在疫情中遇到的問題
1.學校領導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疫情防控的重要性沒有提到學校管理的議事日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學生的衛生健康教育宣傳不到位、不及時,長期以來,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了在校就是學習,疫情防控與自己無關,學生缺乏對疫情的認識和危害,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束手無策,認為有疫情的地方離我們比較遠,心從僥幸,漠視疫情的嚴重和危害。
2.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目前,大多數學校只重視文化課的教學,對各種傳染病的防控及學生健康知識的教育并不重視。在學校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自我防護教育的前提下,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差,在飲食、衛生、作息等方面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自我防范意識薄弱,再加之農村學生的聚居、飲食、衛生習慣本身就不好,在沒有防范意識的前提下,一旦有人患上傳染性疾病,就會迅速傳播蔓延,學生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極大的威脅,后果不堪設想。
3.農村寄宿制學校健康教育相對薄弱。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由于受師資力量的影響,絕大多數學校只重視文化課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沒有正真地落到實處。目前,農村寄宿制學校沒有專業的健康教育教師,健康教育只能靠其他教師兼任,由于受專業的限制,教師對健康教育的講解不是很到位,學生對健康教育的學習就有折扣,再加上學校的不重視不考核,最終導致教師對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4.疫情防控工作安排不縝密。疫情防控是一項十分細致的工作,目前,學校安排疫情防控工作只是按照上級的文件執行任務,在實際工作中并未結合學校的實際合理地安排疫情防控工作,安排的人員大多對防疫知識知之甚少,在具體的工作中,措施少,辦法差,對各類傳染性疾病不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以至于耽誤最佳控制期。另外,學校缺乏相對專業的醫護人員,對傳染病防控的指導不及時,缺乏針對性,學校對疫情防控的物資儲備也不充足,沒有形成完善的疫情防控流程和預案。
5.公共衛生防疫體系不健全。由于學校領導對公共衛生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把對疫情防控工作提高到學校管理工作的首位,缺少完善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在學校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站位不高,認識不足,預見性不強,缺乏遠見,沒有形成完善的疫情防控體系。
二、針對問題的解決策略
1.錯時錯峰開學。開學第一天,分年級錯時段報到,在校門口設置警戒線,對入校師生進行體溫檢測,有異常情況的及時勸返。上好疫情防控安全第一課,講解疫情防控知識,宣傳黨和政府對疫情防控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傳授健康衛生知識,要求學生做到講衛生、勤洗手、多鍛煉、不傳謠,不信謠,科學防治。
2.實施師生體溫晨檢、午檢、晚檢制度。走讀師生每天早晨、中午入校時,在校門口進行2次體溫檢測,寄宿師生每天早晨、中午、傍晚進行3次體溫檢測。出現體溫異常者及時進行隔離觀察,情況嚴重學校將啟動應急預案。
3.寄宿生錯時離開班級。每天早晨、中午、下午、晚自習后分年級,有帶周領導、值周教師、班級課任教師組織學生,按班級依次離開。
4.寄宿生就寢安排不交叉。寄宿生每間寢室不超過6人,不同班級學生不安排在同一寢室,寄宿生洗漱錯時錯峰。
5.學生課間活動以班級、小組為單元,根據劃定區域開展活動,活動結束后按照指定路線,保持1.5米距離從原路返回,做到課間活動不交叉感染。
6.錯時錯峰就餐。學生就餐時按規定就餐時間,洗手后,在指定就餐位就餐。就餐距離保持在1.5米,盡量避免人員聚集,確保就餐人員密度適中。
7.錯時錯峰上廁所。為避免學生上廁所人數增多造成交叉,采取錯時上廁所,學生課間上廁所,要保持1.5米距離進出廁所,課間有值周教師組織學生有序入廁,宿舍廁所有各樓層宿管教師管理。
8.注重師生自我防護。在校師生要全程佩戴口罩,行走要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近距離接觸。上下樓梯,不觸摸樓梯扶手,開關教室門、開啟電燈開關后應盡快洗手或進行手部消毒。
9.因病缺課及病因追蹤工作。出現因病缺課的學生,及時了解患病情況和病因,若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立即報告學校,并及時安排人員護送學生到指定醫療機構就診。
10.嚴格校門進出管理。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實行封閉管理,校外人員一律不準入校,入校人員自覺遵守“五個一律”。
11.強化環境消毒和通風措施。每天對教室、宿舍、食堂、衛生間等公共區域進行
3次集中消殺,利用大課間、體育課、課外活動等時段,對教室、功能室通風3次,通風時注意保暖,食堂、宿舍開窗通風不少于2~3小時。
12.加強學校食堂飲食衛生管理。嚴格落實《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把好學校食堂的進貨關、儲存關、操作關、追溯關,嚴格落實食堂通風、消毒、留樣、晨午檢、衛生檢查、領導陪餐等制度,實施最嚴格的食堂管理辦法。
三、前期已積累的經驗
1.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為了有效預防校園疫情發生,成立校園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細化責任分工,明確職責要求。學校充分利用少先隊主題隊會、班會、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集中開展疫情防控及傳染病預防知識宣傳和健康知識教育,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每年秋季開學利用學生體檢的機會邀請衛生院醫生對學生進行傳染病預防知識講座,通過醫生的講解,學生初步了解常見傳染病的特點、癥狀、潛伏期、傳染期、傳播途徑等基本常識;學校以并此為契機,通過舉辦手抄報、黑板報、張貼宣傳掛圖、校園廣播等輿論工具引導學生崇尚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學生講究個人衛生,維護公共衛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吃飯不挑食,不吃“三無”食品,不喝生水,不到校外流動攤點購買“垃圾食品”,學生基本上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
2.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每周星期一組織學生開展大掃除活動,教室每天開窗通風換氣,保證室內空氣新鮮,地面每天三灑三掃,堅持每天用“84”消毒液或“過氧乙酸”對教室、功能室、樓道、地面,體育設施進行集中消殺。每年四月利用全國愛國衛生月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衛生專項整治活動,樹立學生良好的健康衛生習慣。
3.堅持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定期在每年9月份對學生進行健康檢查,積極開展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的防治宣傳工作,公共衛生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學生講衛生、愛干凈的習慣已基本養成。
4.積極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科學合理的安排作息時間,堅持每天做二次眼保健操和課間操,合理安排陽光大課間活動,結合學校“奮進之筆”一校一品、體育藝術方案,積極開展以“鍋莊舞”“鬼步舞”“花樣跳繩”和各種球類等體育活動,每學期進行一次全校性的體育運動會,促進師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5.學生晨、午、晚檢制度進一步完善。各班每天對學生進行晨檢、午檢和晚檢,出現因病缺課的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患病情況和病因,一旦出現學生不明原因病情異常增多,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果斷處置突發事件,并在第一時間上報疾控中心。
6.新生入學預防接種查驗工作更加細致。定期檢驗學生飲用水水質,疫情防控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工作上懈怠,思想上麻痹的不作為,慢作為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學校公共衛生防疫工作日趨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