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學軍
【摘要】在當今社會中,做個教師容易,做個好教師確實不易。教師做到身正、德正、心正,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學生的賞識,同行的青睞,學生的喜歡,社會的認可,才能不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才能擔負起樹德立人的歷史責任。
【關鍵詞】教師以身作則樹德立人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宋代大教育家韓愈明確指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教書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要當好一名教師,就必須嚴格要求,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縱觀古今中外教育發展的歷史,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既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傳統美德,也是今天教師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在他一生的教育實踐中,不但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重視言教,而且特別注重身教,強調以身作則,以人格感化學生。他說:“子師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的這句話,雖然是對統治階級而言的,但是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完全適應的。實踐證明,教師的榜樣作用,有著無窮的力量,教師的誠信完全建立在以身作則的基礎上。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為學生樹立了做人的標桿。
首先,孔子對學生提出各項要求他自己也要求作到,他自己就是一個好學的典型,他自述他的學習熱情達到了發奮忘食,學而不厭的境地。其次,要求學生對知識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他自己首先做到。此外,他有敢于承認錯誤的勇氣和態度。據《論語》記載,陳司敗向他詢問魯昭公是否知禮時,他說錯了話,別人已經指出,他立即在學生面前承認并表示歡迎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正是由于孔丘在教育活動中能處處以自己的行為和人格感化學生,啟迪心智,陶冶情操,使他們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所以他的學生對他非常崇敬和景仰,把他視為日月,愛若父兄,敬過堯舜,甚至替他:“死守善道”。
戰國時期的荀況,在強調教師的巨大作用和崇高地位時,也對教師提出了嚴格要求,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就是說,教師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即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崇高的威信和豐富的經驗,也就是說在各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強調教師育人作用時說:“我們深信教師應當以身作則”。指出了以身作則的重要性,然而,在當今社會上,由于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個別教師喪失教師職業道德,價值觀扭曲,道德低下,在學校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留在教師的家中;本應該在課堂上完成的課時任務而是留在課后,嚴重違背了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是以身作則,與人師表。
在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家也是反復論述了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教育過程中的意義,以及它在整個教師職業道德體系中的地位。
夸美紐斯指出,教師應該是道德卓異的優秀人物,教師的急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習。并說,他應經常把他們所當模范行為的榜樣給予他們,應當把自己當一個活生生的榜樣,除非他能這樣去作,否則他的一切工作都白費。
盧梭在《愛彌爾》中指出,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他進一步強調指出,不要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
誠然,只有人能教育人。換言之,就是自身具有良好教育修養的人才能教育人。教師的工作作風、學習態度、行為習慣、常識修養等,都會給學生以影響,因此,以身作則這一道德規范,自孔子提出以后,經中外教育工作者長期實踐,成為教師工作中的傳統美德,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在當今社會中,做個教師容易,做個好教師確實不易。教師做事應該成熟一些,高貴一些,做到身正、德正、心正,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學生的賞識,教師的青睞,學生的喜歡,社會的認可,才能不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才能擔負起樹德立人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