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扶貧的意義體現在實踐與理論兩個層面,彰顯在歷史和國際兩個緯度。
實踐層面,中國語言扶貧探索了許多新路徑,建構起了“統籌部署——政策協調——精準施策——實地調研——學術探討”配合協同的治理體系,為減貧脫貧事業的整體推進貢獻了力量。統籌部署集中體現在黨的領導和高層重視以及五級聯動和加大投入上;政策上“中央——部委——地方”協調推進;措施上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長期與短期項目相搭配,規范引導與具體操作相配合,扶貧與扶智、扶志相協同,不同年齡段精準施策,政府—企業—社會—個人四方參與,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以及諸方言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實地調研,既有政府相關部門工作性質的,也有學界專家研究指向的;學術探討方面則是論壇、文集、專題、論文、專著、數據庫建設的全方位助力。
理論層面,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體系的擴展,二是理論上的創新或補充與完善。第一個方面,國際上對于語言與貧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貧困與兒童語言發展這一視角,國內研究則更多聚焦于語言能力與收入、社會經濟地位提升的關系。這一點從國內外論文集的對比中也能體現出來,即國際上兩本同名論文集《語言與貧困》(Language and Poverty ),分別關注貧困與兒童語言發展和貧困與語言多樣性;而國內的兩輯《語言扶貧問題研究》則主要聚焦于語言能力與經濟、貧困與兒童語言發展、理論思考等3個維度。第二個方面,近幾年中國學者基于中國語言扶貧實踐,或者提出了創新性論斷,或者對國際上已有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比如李宇明的“語言立交橋”“精準推普”等論述;李宇明、謝治菊、張衛國等論證的“語言扶志”的機理邏輯;王春輝的推普助力脫貧減貧評估體系;等等。
歷史層面,中國語言扶貧尤其是2012年以來的實踐和理論發展,是人類的新探索。放眼人類歷史,世界各國的語言治理都有豐富實踐,但是將語言的作用成建制、系統性地直接聚焦于脫貧減貧,應該是史無前例。通過中國語言扶貧的實踐探索和理論闡釋,豐富了語言文字治理現代化的內涵,深化了語言助力國家治理和國家發展的形式與內容,從而使中國語言扶貧具有了更為深刻的歷史意義。
國際層面,至少包含兩個維度:一是語言助力脫貧減貧的中國經驗為他國提供了借鑒:二是中文作為國際公共產品對于他國的減貧效應。首先是中國語言扶貧為全球的語言助力脫貧減貧事業做出了中國貢獻,為發展中國家開展語言扶貧減貧提供了經驗參考,為語言助力解決貧困治理一系列世界難題提供了可能方案。其次是對于中文在世界貧困治理體系中的作用,有必要提升認知、加強合作、因應施策。作為一種全球公共產品和具有全球通用語潛力的語言,中文應該承擔起為全球中文語言生活共同體提供更好服務的責任,為這個共同體的脫貧減貧貢獻更多心力。
脫貧攻堅戰臨近收官,但后脫貧攻堅時期的脫貧減貧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中國語言扶貧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求索也將開啟一段新征程。
(主持人簡介:王春輝,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教授,語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