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要]訪談節目作為電視節目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向來深受觀眾們的喜愛,《我的藝術清單》在吸收過往眾多訪談節目精華的基礎上,在時代人物與藝術跨界方面下功夫。本文基于上述特點,對節目的人物情懷、“清單”模式、Vlog紀實、數據運用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對今后同類型訪談節目的優化與再創新探索出新路徑。
[關鍵詞]訪談節目;時代人物;藝術跨界;清單串聯
《我的藝術清單》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制作播出的一檔深度訪談節目,該節目邀請來自各領域中重量級的嘉賓與觀眾一同分享他們與藝術相遇的故事。每位嘉賓均在節目中羅列出數個與自己職業生涯相關聯的“藝術清單”,講述每個清單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同時,為了豐富訪談內容該節目還融入符合當下青年審美的新元素,讓訪談嘉賓的形象在多元的藝術延展中變得更加真實與鮮活。
一、以藝術為選題彰顯時代人物的家國情懷
《我的藝術清單》邀訪的嘉賓均是在各自領域中的重量級人物,他們中的每一個人均深受眾多優秀藝術作品的影響,哪怕是一首詩歌、一段文字亦或是一個畫面,都可能在頃刻間塑造了他們未來的人生價值觀。乒乓國手鄧亞萍講述1988年亞洲杯決賽因擦邊球險勝了對手,雖然取得了勝利但贏得并不光彩,經過教練的“批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隨后的亞運會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雖然輸了但贏得了對方心、贏得了觀眾的心,通過兩次擦邊球的啟示,讓她真正理解了體育精神的價值所在,在體育中塑造實事求是的人生價值觀;全國勞動榜樣人物郭明義在電影《雷鋒》、影視劇《焦裕祿》中對照自己,通過學習曾經的老榜樣,為當下的公眾樹立起符合新時代的新榜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隨著同名電影《郭明義》的上映,“郭明義”這三個字已經不屬于他本人,而是譜寫當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所有勞動者。《我的藝術清單》在嘉賓所選取的清單背后,不是為了純粹的藝術而藝術,而是在每個藝術清單背后都蘊含著與中華民族發展息息相關的家國情懷。
二、用羅列“清單”的方式來講屬于自己的“藝術人生”
《我的藝術清單》每期均采用羅列“清單”的方式來層層推進并逐步深化訪談的內容,節目在整體的框加范圍內采,用此種方式讓訪談內容的指向性更加直觀,圍繞著訪談嘉賓的人生軌跡讓觀眾體會這種清單式的“藝術人生”。第2期,訪談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節目羅列“歌曲《愛的奉獻》、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電影《舞臺生涯》、音樂劇《美麗的藍色多瑙河》以及歌曲《唱給爸爸的歌》“,這五條清單串起姜昆的從藝之路。歌曲《愛的奉獻》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正大綜藝》的歌曲,姜昆與楊瀾并非科班主持出身,但兩人卻跨界主持起了這檔節目,在當時相對封閉的環境里猶如一股春風,打開了國人的視野;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是他首次與電視結緣,曾經的《虎口遐想》“眾人解皮帶”讓國人津津樂道,談到30年后的《新虎口遐想》與“眾人忙拍照”的橋段進行了幽默對比,反映出國家在不斷發展變化進程中人們的生活變化;電影《舞臺生涯》是卓別林向有聲電影“屈服”的一部情感電影,講述了沒落的喜劇演員與芭蕾舞女演員的一段傳奇故事,卓別林飾演老演員用自己舞臺生涯的最后一點力量把一個年輕人“推”了上去,該作品一直影響著姜昆的人生觀,回想到青年時期在兵團當戰士深受前輩的提攜,牢記吃水不忘挖井人,哪怕母親去世放棄了最后一面送別,仍要參加南水北調的慰問演出,因為公眾人物一半已經不屬于自己,對人民要有承諾;音樂戲劇《美麗的藍色多瑙河》是一部講述小約翰.施特勞斯1872年訪美的故事,已過花甲之年的他首度跨界加盟該作品并成功地塑造了經紀人的角色,為自己的表演事業又增添了一筆亮色;在歌曲《唱給爸爸的歌》中講述了他與女兒江珊的父女之情,女兒出生之時自己不在妻子身邊,人到古稀之年用“老窩、老伴、老友、老底”得出“四老”的人生感悟,一生與藝術相伴,將藝術視為自己的另一個精神家園,該期節目用五個清單全知視野地建構了藝術家姜昆的“藝術人生”。
三、融入Vlog短視頻強化節目開篇的紀實性
Vlog是VideoBlog的英文縮寫,中文稱其為“視頻播客”或“視頻網絡日志”,在2018年迅速在國內走紅。Vlog作為新興短視頻形式,為傳統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了新穎的創作思路,通過融入Vlog這一流行元素,使得節目里真人紀實的成份在故事敘述以及情景渲染方面更加完善,進一步提升了戶外體驗效果。《我的藝術清單》的訪談嘉賓在節目開篇均進行了Vlog式的自我介紹,此種方式的采用成為以第一人稱敘事以及內心聚焦闡釋的全息表達,這些創作主體多為非專業性的記錄人,將鏡頭更多地對準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的細小片段,以此來展現更為真實的自我,讓受眾以一種平視的視角來觀看。節目首期開篇便引入鄧亞萍手持“手機+支架穩定器”的組合方式來展示第一自我,開啟了邊走邊拍邊說的“報道”模式,其影像并無過于花哨絢麗的視聽語言,更多地是真實再現生活中的點滴內容,例如展示參與電視臺節目的錄制、體育館打球、會議室擺弄水杯等細節;同樣,姜昆拍攝了自己在曲藝協會“吹拉彈唱”式的“藝術人生",勞模郭明義拍攝了自己在礦場學習與工作的真實點滴,高校教師拍攝了自己在校園里的“學術人生”,企業家劉永好也利用Vlog在“網紅經濟”發源地成都拍攝自己逛書店、吃美食片段。可以說,把Vlog模式引用訪談類節目雖然只是整個節目進程里的一個小章節,但強化了節目的紀實風格,主人公采用自拍式的獨白與分享,摒棄了第三人稱式的解說,使得訪談嘉賓更接地氣,不僅讓節目的后續的訪談進程起到一種“軟著陸”式的鋪墊作用,而且還拉近了與觀眾的心量距離,不再認為他們是受屏幕阻隔的“熟悉的陌生人”。
四、把在線網絡課堂搬到舞臺上,將節目現場變成網課現場
鑒于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大中小學采取網絡線上的方式進行授課,因此為了體現當前的特殊需要,節目在第4期以線上藝術教育為主題凸顯了學術風格。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是我國第十五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該期便把非物質性文化遺產與文化扶貧融入到課程中。該期沒有邀請業界的藝術家擔任主角,而是選用了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管理系教師楊紅與清華大學藝術史論系教師陳岸瑛作為授課老師攜手數名非遺傳承人共同帶來了一份以文化扶貧為主題的“藝術清單”,把節目現場轉換為網課現場,為了體現這場“課堂”的氛圍,現場還設置了虛擬觀眾席與現場學生共上這堂藝術教育大課。“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是唐代詩人胡令能《詠繡障》里的詩句,譯為在黃昏余暉之下,廳堂前面鮮花嬌美,一群可愛繡女,爭拿筆上繡床寫生。楊紅老師將該句作為首個清單內容的加以引入,從而引出了蒙古族刺繡服飾與維吾爾族刺繡產品。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的眾多繡工借助文化扶貧政策引導將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刺繡與服飾相結合形成新穎的民族風,還將刺繡作用到日常的日用品中,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形成工與藝的完美結合,通過刺繡產業使得當地人口從原先的外出打工轉變為如今的居家就業,既確保了人才不再流失,又拉動當地經濟收入,借助楊紅老師的話講:“當地人依靠刺繡傳承致富,他們把文化自信穿在了身上”。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刺繡領域,且還反映在《巴人錢棍舞起來》舞蹈上,錢棍又稱連宵是川蜀一帶流傳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舞蹈形式,與漢族的秧歌一樣,錢棍舞也是在一些重要的節日里才慶祝,如今在文化扶貧的推動下,還能把文化自信“舞”出來。一代一代的文化自信還要依托于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技藝傳承,北京面塑流派的“面人郎”把握好每一個時代的細節,將北京民俗三百六十行的人物形象刻畫成真實生活里的一部分,佛山木板年畫后浪派傳承人劉鐘萍把鐫刻著嶺南地區千余年的民間故事通過畫筆彩繪出來,粉墨著人世間的真善美,南北不同的技藝使得文化傳承成為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節目現場兩位教師帶來的藝術清單,既是課堂的“活教材”又是文化扶貧的“任務書”,打破了田野與教室之間的物理性阻隔。
五、把“視頻連線+數值比對”融入到訪談中
《我的藝術清單》在訪談過程還增設了視頻連線環節,使主持人與訪談嘉賓之間的互動關系增添了另一個維度的延展性。第2期,訪談姜昆期間,現場視頻連線了姜昆的徒弟畢銘鑫、周煒以及劉全利、劉全合兄弟,徒弟們花式吐槽師父在8常生活中的趣事,雖是吐槽實際上確是對自己師父的愛戴,盡管眾多徒弟不在現場,但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實現了空間的跨越,傳遞著師徒之間的溫暖情誼;第4期的網絡公開課也采用視頻連線的方式,形成線上學生與線下教師之間的寓教于樂的教學互動。第3期節目組在展現郭明義優秀事跡的范例中采用數據統計的方式來展現,例如“20年無償獻血60000多毫升、捐款120000元、8次發起捐獻造血干細胞倡議”等,在數據的羅列下使郭明義的先進事跡更加精準可信。另外,節目還通過觀眾投票的方式對郭明義的人設進行數值分析,訪談之前“傻”為18%、“可愛”為2%,訪談之后“傻”為0%、“可愛”為67%,讓觀眾在一系列的深度訪談之后重新認識了郭明義,“郭傻子”并不傻而是當下中國最可愛的人。
結語
《我的藝術清單》雖以訪談為基本形態,也被稱之為《藝術人生》的姊妹篇,但縱觀每期節目可以發現,該節目所訪談的內容更為豐富,將文學、影視、音樂、書畫以及新科技都融入其中,凸顯多元藝術與個人的交融,更為重要的是每期嘉賓在其所談藝術的背后都將做人準則與家國情懷蘊含其中,讓觀眾在訪談中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時代人物的藝術脈搏。
參考文獻:
[1]張啟忠.鏡、像與心靈密碼——關于電視情感類談話節目演播室設計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1):155-156.
[2]陳玥后真相時代深度訪談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青年記者,2018(26):73-74.
[3]顧亞奇,王薇.電視節目對“宏大敘事”與“家國情懷”的視聽新表達[J].中國電視,2019(06);48-53.
[4]楊曉燕,姚星宇,金鑫.Vlog在電視真人秀節目中的應用——以湖南衛視《我們的師父》為例[J].傳媒,2020(0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