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
同江市是赫哲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區,全市有赫哲族人口1565人,主要居住在街津口、八岔兩個赫哲族鄉。近年來,同江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八岔村和給赫哲族群眾回信的殷切囑托,在赫哲族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上先行先試、持續發力,赫哲族貧困群眾30戶48人全部實現脫貧,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提升,與全國人民一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加速前行。
持續推進政策差別化扶持。根據地區少數民族工作實際情況,實施政策差別化扶持,強力保障赫哲族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將民族工作納入全市總體發展規劃和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落實赫哲族鄉行政“一把手”始終在赫哲族干部中產生的民族干部選任要求,先后制定《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加快八岔村率先致富奔小康工作方案》等8個政策文件,在發展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強有力扶持。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重點向赫哲族鄉村傾斜,向上爭取民族政策資金4000余萬元,完成基礎設施及產業項目建設41個。市財政局每年將300萬元民族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設立赫哲族傳統文化保護資金40萬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0萬元、少數民族醫療費2萬元,從財力上支持保障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健全“三個保障”。申請援建資金1.7億元,建設八岔赫哲族鄉新區92棟房屋、幸福大院110戶。改建兩個赫哲族民族鄉衛生院,建設標準化衛生室7所,配備村醫7名。建設改造兩個民族鄉標準化學校,落實各項扶貧助學政策。改擴建八岔赫哲族鄉安全飲水工程,達到24小時安全足量供水。
持續釋放產業發展活力。引導民族鄉村打優勢牌、走特色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項目,不斷拓寬增收門路。一是打生態優勢牌,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依托寒地黑土優勢,在赫哲族鄉大力發展北海道山藥、大球蓋菇、葡萄等特色種植業,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街津口鄉針對市場需求,建設“中藥材基地”“小麥基地”“柳編基地”。推進退耕還林2100畝,種植紅柳1100萬株,預計年收益千萬元以上。二是打資源優勢牌,發展特色養殖業。八岔鄉依托“四泡一河”資源優勢,組建3家水產養殖合作社,年產達到12.5萬公斤,年收入達370余萬元。街津口鄉積極推進大麻哈魚放流增殖、修恩湖水產養殖、林下畜禽養殖項目,年純利潤60余萬元;建成鱘鰉魚養殖區1處,實現銷售額20余萬元。三是打民族優勢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八岔鄉八岔村建設赫哲族漁獵文化館等旅游設施,規劃“追隨習總書記腳步、赫鄉民俗體驗游”等旅游線路,實施黑龍江界江游船項目,叫響“赫哲第一村”品牌。街津口鄉整合14個景點,推出“赫哲故里”旅游線路,建設街津口玻璃棧道項目,開發“赫哲十大碗”菜系。2016年以來,兩個民族鄉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億多元。
持續放大赫哲品牌效應。深度挖掘赫哲族民俗資源,讓赫哲文化在傳承保護中形成品牌,在叫響品牌中實現效益最大化。一是保護和傳承赫哲傳統文化。先后投入專項扶持資金180余萬元,建成赫哲族文化中心和3處伊瑪堪傳習所,用于教學傳承和人才培養,編撰《赫哲族語言》等6套教材,開設民族文化課程。赫哲族博物館被國家民委批準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同江文化周”活動,伊瑪堪歌舞劇《拉哈蘇蘇》實現了進京展演。《八岔村志》被文化部列為首批《中國名村志》。二是宣傳和叫響赫哲文化品牌。連續成功舉辦5屆“佳木斯·同江中俄邊境文化季”系列活動,舉辦“烏日貢”節、漁獵文化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八岔村與俄羅斯、緬甸等國家名村建立友好關系,與北京果園村等實現戰略合作。赫哲族文藝節目多次赴俄羅斯、日本等國展演,提升了赫哲族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發展和壯大赫哲文化產業。成立海珠赫哲族手工藝品合作社,吸納赫哲族貧困群眾勞動力,帶動了貧困群眾在內的120名農戶,通過制作魚皮畫、魚骨畫、魚皮掛件等手工藝品增加收入。截至2019年底,實現收益100多萬元。合作社在發展壯大中帶貧成效顯著提升,保障了赫哲族貧困群眾長期穩定收益。四是增強內生動力。在兩個民族鄉率先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創新實施扶貧超市、孝善養老、農民夜校三項脫貧舉措,增強赫哲族貧困群眾自身造血能力,為持續鞏固提升奠定堅實基礎。街津口鄉漁業村和八岔鄉八岔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八岔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被中組部評為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習近平總書記看望的尤桂蘭家庭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劉淑濱
【短 評】
民族文化照亮赫哲族脫貧路
民族文化是赫哲民族地區脫貧攻堅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同江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看望赫哲族群眾時的殷殷囑托,深度挖掘赫哲族民俗資源,讓赫哲文化在脫貧路上形成品牌,在叫響品牌中實現穩定脫貧。
赫哲族鄉行政“一把手”始終在赫哲族干部中產生。同江市始終把民族工作納入全市總體發展規劃,在干部任用、發展經濟、實現“三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強有力扶持,做到民族文化發展始終有少數民族帶頭人、民族文化傳承有政策差別化扶持,強力保障赫哲族脫貧致富奔小康。
民族文化要打優勢牌,培育富有民族特色的產業項目,不斷拓展少數民族的增收門路。同江市依托獨特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和民族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和特色養殖,推出“赫哲故里”旅游線路,開發“赫哲十大碗”菜系,讓民族文化在脫貧攻堅上成為重要的致富引擎。
同江市始終注重保護和傳承赫哲傳統文化,建設伊瑪堪傳習所,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才;編撰《赫哲族語言》教材,開設民族文化課程;舉辦文化匯演,與世界共同分享民族品牌,提升赫哲族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用民族文化照亮赫哲族脫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