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推動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破解的“突出短板”,是我們面臨的緊迫課題。圍繞“我看脫貧攻堅新成就”,黑龍江省財政廳離退休干部調研組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脫貧攻堅情況專題調研。
一、放眼脫貧攻堅,龍江大地涌動全面脫貧大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投入扶貧資金最多時期。省財政廳將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積極對上爭取,加大資金投入,為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財政保障。2016—2020年,中央省級累計下達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達183.4億元,年均增長17.6%,2020年較2016年增長91.1%。2020年,省級預算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億元,并在20個國貧縣深入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將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同時加大政府債券資金投入,實現了“多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財政支持脫貧攻堅的資金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全面脫貧成效最好時期。2019年底,全省貧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44.5萬人減少到1.26萬人,實現98%以上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46%降至0.07%。至2020年2月底,黑龍江省最后5個國貧縣通過第三方評估驗收、順利脫貧摘帽,我省成為全國9個“清零”省份之一,提前一年完成區域性整體脫貧攻堅任務。
農業發展水平最高時期。農業發展水平制約著脫貧致富進程。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水平逐年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有了巨大提升。截至2019年末,全省農機總動力穩定在6200萬千瓦,比2012年增加36.2%;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到4.3萬臺,比2012年增加一倍多。糧食總產提高到750億公斤,比改革前增長5倍多。
農民收入增長最快時期。2019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982元,比2012年增長74.1 %。 農民不僅有土地固定收入,還可以從事二三產業獲得更多的收入。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衣食住行條件大為改善,許多農民住上樓房,小汽車已進入尋常農家。
農村面貌變化最大時期。全省改造農村泥草(危)房203.85萬戶,建筑面積15169.5萬平方米。建設農村公路13.9萬公里,鄉鎮、建制村硬化路率分別達到100%、99.97%。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0%;農村電網覆蓋所有村屯,供電可靠率達到99.8%;行政村電話和寬帶覆蓋率超過97%。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依托田園風光、民俗特色、鄉土文化等旅游資源,帶動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星羅棋布,閃爍龍江大地。
二、透視脫貧攻堅,精準施策奮力推進,走出了具有我省特色的扶貧之路
秉持初心,勇于擔當負責。脫貧攻堅成績的取得,源于黨的堅強領導。我省實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嚴格落實省級領導聯系貧困縣等制度,建立了縣鄉領導干部包村到戶機制。黨旗高高飄揚,貧困村黨支部和駐村扶貧工作隊黨支部,成為貧困戶的主心骨。龍江縣龍江鎮畜牧中心副主任、龍江鎮駐九里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丁鐵剛,將生命定格在扶貧一線。蘭西縣林盛村黨支部和省財政廳駐村扶貧工作隊黨支部及先后駐村第一書記趙謙、那文國等,深入調研察民情,殫精竭慮謀發展,帶領群眾拔掉窮根、開拓富路,得到老百姓發自內心的稱贊。
扶志扶智,培養新型農民。扶“志”,提升精氣神。許多縣(市)“以鄉風民風助脫貧”培養良好風尚,提升農民勤勞致富的精氣神。蘭西縣林盛村建成3900平方米集圖書室、愛心超市、黨員活動室、村廣播室、農民夜校“五位一體”的村民活動中心,對增強脫貧信心、繁榮鄉村文化發揮了凝聚作用。扶“智”,提升真本領。許多縣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扶貧車間”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技能。牡丹江市實施“百名專家下基層行動”和“實用人才技能培訓工程”,培訓本土實用人才和貧困農民6萬余人次。肇源縣2016年以來投入770余萬元,建立“三農”服務中心,為農業提供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服務,貧困戶受益匪淺。
重在造血,增強內生動力。注重龍頭產業拉動。沒有強大的加工企業、廣闊的銷售市場,就沒有產業的振興,脫貧成效難以持久。富裕光明、杜蒙伊品、肇東大莊園等龍頭企業規模大,對于拉動當地產業發展、吸納貧困戶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沒有懂技術、善營銷,責任擔當意識強的能人,就沒有產業的興起,就無法帶動農民致富。肇州縣萬寶村黨支部書記滕永軍原在俄羅斯做毛皮生意,被組織請回任村支書,帶領農民發展特色瓜菜產業,全村僅西蘭花種植就有5000畝,一年種植2期,并建設500平方米的保鮮庫,實現保鮮增值3 ~5倍,帶領村民成功實現脫貧致富。注重政策資金助力。省市縣制定并出臺扶持政策,在科技研發、環境建設、土地出讓、財政稅收、融資擔保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齊齊哈爾市建立2018—2020年度脫貧攻堅項目庫,入庫項目6045個,收到良好效果。大慶市重點支持180萬噸/年玉米深加工項目建設,帶動200戶農民脫貧。注重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全省用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政資金不斷增加,支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促進貧困農民充分就業。克山縣河南鄉通過財政補貼等形式,支持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支持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80家,建設綠色有機糧食基地2萬畝,吸引貧困戶入社增收。
多措并舉,加快脫貧致富。各地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保障落實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培訓就業扶貧、生態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扶貧政策。選擇實施田園綜合體、入股合作社、庭院經濟、公益崗位等服水土、帶動強的項目,貧困戶增收渠道明顯增多,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安達市不斷提升菜園革命、庭院經濟的扶貧效果,戶均年增收750元以上。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經營土地已從2011年的1.1萬畝增加到如今的5.6萬畝,帶地入社農民和貧困戶畝收入增加到554元,翻一番以上。
財政助力,用準用好資金。我省不斷健全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的投入保障機制,改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單兵作戰”的投入格局。健全政策供給體系,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主攻水、路、房、病、學等老百姓關心關注的問題,推動補齊久拖不決的短板弱項。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制定實施財政扶貧政策、資金項目信息公開公示制度,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問題,推動提升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效益。近兩年,蘭西縣共投入資金1.43億元,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 4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采取維修、翻建、租賃、入住幸福大院等多種方式,38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住上安全房、暖心房;縣級財政出資541萬元為貧困戶繳納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出資638萬元為貧困人口購買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
三、展望脫貧攻堅,鞏固提升任重道遠,需要不斷發力繼續狠抓推進
第一,聚焦固本強基抓黨建。落實黨建主體責任。抓實落靠各級書記黨建第一責任人責任,堅決做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做選擇、不搞變通、不打折扣。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注重從退伍軍人、返鄉創業青年、回鄉大學生及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中選好人、選能人,確保村級組織真正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主心骨。特別是選準配強村黨支部書記,增強基層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提升干部隊伍素質。加強脫貧攻堅干部培訓,確保所有駐村干部和新上任的鄉村干部全部輪訓一遍,增強精準扶貧、脫貧能力。
第二,聚焦收官之戰抓達標。咬住主攻重點。一手抓剩余貧困人口脫貧,一手抓防止返貧致貧,精準發力,重點突破。強化主攻措施。克服松勁厭戰情緒,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策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落實主體責任。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繼續落實省直部門駐村幫扶、縣鄉領導干部包村到戶等機制,對剩余的貧困戶進行精準幫扶。
第三,聚焦返貧致貧抓保障。強化政策保障。對因病、因災、因殘等極易致貧的,全面落實醫保、低保、臨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養老保險、農業保險等綜合性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強化機制保障。建立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由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與之對接,實行一對一包扶,提前采取針對性措施,確保不發生返貧致貧現象。
第四,聚焦富民產業抓升級。圍繞克服疫情影響抓升級。打“組合拳”,從財政、信貸、稅收、社保、保險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動企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努力暢通農民外出打工通道,積極組織農民就地就近務工,保就業、促發展。圍繞打造產業集群抓升級。立足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打造“互聯網+”新業態,扶持電商加快發展,積極培育知名品牌,推動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第五,聚焦財政投入抓監管。突出制度約束。深入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和財政績效評價辦法,嚴格執行管理運行、監督問責、績效考核等制度,確保各項制度落實和約束到位。突出結果運用。大力推進脫貧攻堅信息平臺建設,實行扶貧項目資金分級分類公開,公開結果與脫貧攻堅年度考核掛鉤。突出上下聯動。研究建立完善的扶貧資金管理聯動機制,確保扶貧資金實現科學化管理。
(調研組成員:馬文同、陳大光、任秀峰、李俊宇、孫建新、程曉媛)
責任編輯/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