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文
[摘要]加快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地方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是當前各地市廣播電視臺面臨的緊迫課題。本文作者以威海市廣播電視臺為例,對威海市廣播電視臺能夠正視自身存在的客觀情況,科學研判,制定了的新媒體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符合本臺實際的媒體融合新路進行了具體論述。
[關鍵詞]地市臺;融媒體;發展
加快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地方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是當前各地市廣播電視臺面臨的緊迫課題。筆者下面以威海市廣播電視臺為例,探討威海臺如何立足本臺實際,借鑒其它城市臺好經驗、好做法,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臺特色的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一、堅持量力而行,對標先進實現快速突破
地市臺處于媒體“金字塔”的下端,信息、觀念相對滯后,人才、資金短缺,機制、體制受限,做大做強新媒體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盡管大家平時在“兩微一端”上都能熟練的使用新媒體,但要做出有影響、叫得響的地方新媒體品牌,決不是一件易事。有的臺不顧實際,倉促上馬新媒體項目,投資千萬級資金,招聘幾十上百人員,終因后續資金無繼,項目半途而廢,造成經營困局。須知新媒體的發展,也有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在實踐中提升、在提升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的厚積薄發過程。
威海臺在發展新媒體方面,主要遵循這樣幾個定位:一是對標先進,學習“閃電新聞”(山東廣播電視臺認證帳號)、“直播日照”(日照廣播電視臺認證帳號)等媒體帳號,避免走彎路。二是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一刀切,避免因統一組建架構隊伍,而導致內容和平臺兩張皮、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拖累和影響本身良性發展。三是立足傳統媒體業態和新媒體充分融合,充分發揮報紙、廣播、電視各個部位的內容生產優勢,積極進駐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平臺。四是做大流量,基于運營經驗和新媒體平臺算法,初期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是積極抓取和創作全網熱點新聞,不斷打造出爆款作品,做大粉絲基數和帳號權重。只有這樣,發布本地作品才能時有觀閱量,新媒體才有影響力、戰斗力。
按照這一思路和布局,威海臺積極鼓勵各頻道、欄目、主持人發展自有新媒體,要求一線采編播人員不但能拍、能寫、能編、能播,還要人人都能熟練制作微信、短視頻,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爭做全能記者、編輯、主持人,全臺新媒體發展形成百舸爭流的良好態勢,涌現出一批新媒體"拳頭產品”。“威海市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功能不斷豐富,完善了移動直播、手機臺和互動功能布局,增加了中央臺和省臺直播回放、新聞點播、全省16地市電視新聞的手機端查詢功能,公眾號綜合指數一直穩居全市前三。2018年起打造的電視“觀威海”融媒綜合體,整合了電視、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微信、網絡直播、H5網頁、電子商務等八大平臺,點擊量過千萬的作品100多個,單條作品最高點擊量8300萬。廣播“聽見威海”抖音、快手號一年時間粉絲過100萬。截至目前,全臺擁有認證抖音號10多個,涉及新聞、美食、旅游、房產等類別,粉絲總量達1000萬以上。在最短的時間、用最少的投入打造了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新媒體矩陣。
二、堅持內容為王,深耕本土服務中心工作
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優質內容永遠是傳播致勝的唯一法寶。當今時代,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但吸引眼球、留住受眾、最終勝出的唯有做強做優傳播內容。威海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全國文明城市、藍色經濟深藍示范區,有太多的威海故事需要我們講述給受眾聽、制作給受眾看。把視角、雙腳深深根植于這片熱土、碧海、藍天,充分挖掘出反映時代特征、充滿正能量的一個個獨具威海特色的故事、畫面、瞬間,既是我們媒體人的責任,也是用好新媒體、做強新媒體的有效途徑。
近幾年,在利用移動直播、短視頻制作等新媒體技術深耕本土宣傳方面,威海臺進行了一系列有益嘗試。2019年首屆威商大會,制作了《我愛威海》微電影宣傳片,推出18條短視頻在臺自有新媒體24小時不間斷推介,并通過今日頭條、搜狐號、央視新聞+等平臺,48小時內推發消息200多條,迅速營造起各方關注威商大會的濃厚輿論氛圍。全市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精致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現場觀摩均進行直播,各方反響良好。其中全市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通過新華云平臺直播16個多小時,發布各類報道180多條,點擊量近40萬人次,評論1000多條。全市上下備戰臺風“利奇馬”,直播68個小時,發布圖文、視頻200多條,閱讀量30多萬人次,實現了一個平臺、多個媒體同時直播的立體傳播。
三、堅持借船出海,開創廣電融媒發展新高地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地市臺主流輿論,光靠自身悶頭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既要自己發力,也要巧借外,只有匯聚起各方力量,眾人劃槳開大船,才能事半功倍,彎道超車。威海臺在發展新媒體過程中,始終眼光向外,積極尋求與國內新媒體頭部平臺合作機會,借助大平臺技術優勢、超強影響力拉動自身快速發展。
積極與省臺合作,制定與省融媒體中心“閃電云”平臺互通的市級融媒體平臺搭建方案,投資500多萬元,初步建成威海臺融媒體指揮中心,同步建設臺屬APP,建立新聞信息“總控平臺”與“調度平臺”。積極入駐企鵝號、頭條號、百家號、搜狐號、網易號等十幾個全國性媒體客戶端,打造重量級外宣平臺,廣電媒體矩陣不斷完善。具備一定影響力后,下一步將借力智慧城市大數據支掌,讓新媒體實現信息找人、信息服務人的功能升級。另一方面,整合各部門便民服務項目,上線到媒體平臺,讓新媒體和受眾有更好的黏性,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務。
四、堅持多方融合,著力打造全媒傳播新格局
加快媒體融合發展,威海臺也同其它臺一樣,經歷了從傳統媒體建設新興媒體、到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互動發展、再到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三個階段。對于媒體融合發展,主要在三個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平臺的融合,促進傳統和新媒體平臺互相引流。以抗擊新冠肺炎宣傳戰役為例:在抗疫關鍵時期,威海廣播新聞、交通、音樂三個頻率每天從早7點到晚7點12小時并機直播,采取電話連線、嘉賓訪談、信息播報等多種形式,即時播報全市上下抗擊新冠應急舉措、防疫知識、好的經驗做法、先進人物典型,引導全體市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堅決打贏防控攻堅戰。在廣播直播的同時,“聽見威海”快手號在直播間全程進行視頻直播,讓封閉居家的市民既能聽廣播、又能同步看視頻直播,雙向參與節目互動。“聽見威海”今日頭條、“半島之聲”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同步跟進,營造強大的抗疫輿論氛圍。比如電視“榮成海鮮”欄目,融合電視、威海傳媒網、斗魚平臺,每期同步直播,互動觀看人次平均保持在25萬左右。
二是內容的融合,打造新聞“連鎖店”。每天將傳統媒體采制的大量時政、民生新聞優化組合,碎片化處理,生產出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特色短視頻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努力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提高新聞宣傳的實效性。比如新型主流媒體“觀威海”與電視《威海新聞》互相聯動,將大屏的新聞以視頻+圖文的形式,拆條分發到手機小屏的各個新媒體端,提升了電視新聞的發布時效,擴大了傳播范圍和復播率。去年國慶期間,一條《國慶閱兵式上的“威海元素”》在網絡躥紅,播放量達到2267萬。
三是人才的融合,實現人才共享。傳統媒體不缺高知名度、高顏值的主持人,不缺高素質的技術專業人才,缺的是觀念的轉變、管理體制機制的轉型。在這方面,威海臺出臺一系列激勵措施,打造主流媒體“網紅主持人”,鼓勵專業技術人才研究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為新媒體發展保駕護航。目前,一線主持人、播音員有60%以上參與了各類新媒體直播活動,不少主持人成為傳統媒體、新媒體“雙媒”寵兒,擁有可觀鐵粉群,70%以上編輯、記者能比較熟練地制作微信、拍制短視頻,技術人員不但能高質量保障新媒體運行,而且在“雙媒”互聯互通研發上取得可喜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3.15.程凱
[2]程凱.城市臺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的探索[J].中國地市報人,2016年第12期.
[3]劉楓.城市臺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的思考及建議[J].聲屏世界,2016年11期.